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桃李芬芳殷实,,传统嘉惠后学

桃李芬芳殷实,,传统嘉惠后学

时间:2025-08-02 16:08:33 浏览次数:

文章编号:1003-7721(2011)01-0195-06

摘 要:2010年9月24日,由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的“杨匡民教授90华诞、从教65周年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

关键词:杨匡民教授;90华诞;从教65周年;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1.01.025 

2010年9月24日,由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的“杨匡民教授90华诞、从教65周年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行政楼六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湖北省文联原副主席黄中骏、湖北省文联办公室主任周汉曦、湖北省兴山县文化局原局长王庆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刘红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刘永平、胡志平、李幼平、学院主要部门负责人以及音乐学系师生共80余位参会。此次研讨会共持续一天,与会人员绝大多数都受过杨匡民教授的教诲、学术启迪与熏陶,有的曾与杨教授长期共事。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和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排名不分先后)等兄弟单位以及杨匡民教授的学生宫宏宇(新西兰)、李方军(澳大利亚)、蓝雪霏(福建师大)等纷纷发来贺辞。刘永平副院长和蔡际洲主任分别代表学校和音乐学系向杨匡民教授祝寿,并肯定了杨教授的学术成果和教学成果。黄中骏、周汉曦、王庆沅、刘红、李幼平、刘正维、周耘、汪申申、田可文、王洪军、孙凡等先后发言,一方面回顾他们与杨教授曾经的相处之情,另一方面也高度评价了杨匡民教授多年来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成果,并感叹杨教授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术态度和治学精神。最后,音乐学系青年教师代表,研究生、本科生代表也纷纷发言,表达了对杨匡民教授的祝福,表示将继承与发扬杨匡民教授的治学精神,推动我院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期间,全体与会人员拍照留念。此次活动不仅针对杨匡民教授的学术成就进行了回忆和讨论,也是一场关于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研讨盛会。

年过耄耋的杨匡民教授是武汉音乐学院资深教授,音乐学系建系元老,曾担任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职位。他早年投身革命,长期从事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和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现今学界十分优秀的学者,并对身边的许多学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武汉音乐学院就有一大批学者都曾受过杨教授的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另外,杨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于1988年在全国300卷文艺集成志书中作为首卷出版,他也曾几次受到国家和省级的表彰。在学术方面,他首创民歌“三声腔”、“色彩区”新论,发表的主要学术文章有《湖北民歌三声腔及其结构》、《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中国传统民歌传承之现状》、《湖北民歌概述》、《台湾高山族民歌音调与大陆民歌音调的联系》等。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又适逢杨教授的音乐文集《歌乐探析》由武汉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汇集了杨教授的24篇学术文章和6篇回忆录,是杨教授主要学术成果和经历的一个缩影。

湖北省文联原副主席黄中骏上世纪70年代末曾在杨先生的直接指教下从事湖北民间歌曲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和研究工作。在会上,他将杨教授在民间歌曲研究方面的学术贡献归纳得较为详细。他认为杨教授的学术贡献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杨教授对民间歌曲传统分类在湖北民歌当中的适用性提出了怀疑。根据湖北及我国南方地域民间歌曲的客观状况,杨教授认为传统的民间歌曲分类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当地民间歌曲的状况。于是他提出了应当按照民间歌曲产生的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民间歌曲分类的新方法,并将湖北民间歌曲分为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生活音调八大类,进而又在“歌类”的概念下,将之细分为近百个“歌种”。其次,杨教授还对以往分析研究民间歌曲音调、旋法的方法提出了怀疑。他认为以往的学者运用音乐调式体系研究中的调式音阶、调式主音、调式功能音等概念来对民间歌曲的音调、旋法进行的分析研究仅仅停留在某种特定曲调的特征之上,很少计及“腔格”间的前、后、左、右诸种联系。杨教授根据在民间歌曲收集工作中发现的以各种不同结构“行腔”的三音歌之实际状况,提出了“三声歌调”(“三声腔”、“三音歌”)的概念,并将在以四音、五音(或多音)“行腔”的民歌中起主导作用的三音称作为“旋律骨干音”。值得一提的是,杨教授的这一概念启发了许多对民间歌曲旋律形态分析研究的文章接连面世,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歌曲在此方面的研究。再者,杨教授还提出了民间歌曲“地区音调特色区”说。这一学说认为,不同的地理、历史、方言、民俗等自然与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方相异的民间歌曲音调特点。自然与文化背景相近的地方连成的区域便形成了民间歌曲“地区音调特色区”。自然与文化背景相距越远,民间歌曲的音调特点相距也越大。相异的民间歌曲“地区音调特色区”,其民间歌曲音调特点呈渐变状态。而民间歌曲“地区音调特色区”腹地的民间歌曲音调,则最具该“地区音调特色区”的代表性。杨教授的这一学说开阔了民间歌曲研究的新天地,在其启引下,以系统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民间歌曲进行文化学探研,几乎成为20世纪80、90年代的主轴。另外,杨教授在学术上的创见还包括其在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过程中,提议在每首民歌的左上角标记该首民歌的“旋律音列”;杨教授对民间歌曲的曲体结构形态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各具特色的民间歌曲音调是在相对稳定的民间歌曲曲体结构的框架内得以传承的。黄中骏认为,杨教授的这些成就影响了一大批从事民间歌曲收集、整理、编辑、研究工作的同仁,既推动了民间歌曲研究的开展与深化,也促进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杨教授以他对湖北民间歌曲开创性的工作成就和对湖北民间歌曲研究的学术创见,确立了他作为湖北民间歌曲研究理论奠基人的地位。

湖北省文联办公室主任周汉曦当年也曾跟着杨教授一起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他饶有兴趣地回顾起和杨教授“奋战八年”的生活,他觉得最能概括杨教授的一句话就是“朴实高贵的人格和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格”。也正是杨教授的这种品格,确立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作为全国300卷文艺集成志书首卷的地位和模范的作用。湖北省兴山县文化局原局长王庆沅1982—1985年间曾跟在杨教授身边参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的编辑工作,他回忆道“杨老师在学术和生活上都对我关怀地无微不至”。他在研讨会上激动地说道:“没有杨匡民老师,就没有我今天在学术上的一点点成绩”;“杨匡民老师是第一个在学术上支持我的专家”。他还说,杨老师的三声腔理论贵在其“是深入到音乐形态研究本身的,而非仅仅停留在外部的音乐形态上”。另外他还说道,杨教授对音乐最大的贡献就是为这一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杨匡民教授的几位学生周耘、李幼平、刘红现在也都是乐界各自领域的骨干专家。他们在研讨会上各自发言,一边回忆自己跟恩师之间的点点滴滴,一边畅谈恩师的学术见地和治学态度。周耘教授作为杨教授最早的几个研究生之一,他也提到杨教授在学术上做出的几个重要贡献,比如对民间歌曲的分类、三声腔以及对长江领域歌乐文化的研究等。他还谈到杨教授认真、负责任的学术态度:“杨老师搜集资料非常认真,非常齐全”;“杨老师前段时间还要求我们将他的档案从老干部处调回音乐学系,继续从事教学工作”;“杨老师的学术节奏很快——这可能是他们作为福建人的传统”。上海音乐学院刘红教授说“杨教授是学术青春常在”,李幼平副院长也感叹道:“我们音乐学系民族音乐学领域、音乐考古学领域现在取得的成就和以杨老师为首的几代学者是绝对分不开的”;“杨老师始终有着一颗赤诚的心”;“杨老师已经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已经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杨老师是非常有开拓精神、在学术上非常大胆的人;”“他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和对音乐本身的形态研究结合了起来;将研究和社会需求结合了起来……”

除了杨教授门下的几位学生,武汉音乐学院的一批较有成就的教授和领导都曾或多或少地受过杨教授的影响,如刘永平副院长、蔡际洲教授、汪申申教授、田可文教授、王洪军老师等都自称“曾受过杨老师的教诲”。在与会人员的发言中,杨教授在生活、学习上对学生的倍加关爱一直是他们不断重复的主题。周汉曦主任曾回忆他跟杨老师相处时的一个细节:有一次,他有问题要请教杨老师,结果正逢杨老师午休时间,就没敢去打扰。后来杨老师知道了此事,便很不高兴,批评他们既是讨论学术问题,便不该犹豫,应该直接敲门进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雪霏也曾是杨老师的学生,她在发给研讨会的贺词中回忆说,杨老师当年被《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主编请到福建指导其编撰工作时,曾亲自到她家里去欲与之讨论高山族音乐,使之受宠若惊。后来还一直鼓励、鞭策之在学术上积极追求,直到今天。

另外,据刘正维教授和汪申申教授回忆,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建立和民族音乐理论学科的建立都是与杨匡民教授分不开的:“杨老师时时刻刻地伴随着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走过的每一步路”;“没有杨老师就没有音乐学系”;“音乐学系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杨老师的影子”……刘永平副院长在讲话中也提到,杨老师虽然退休多年,但每年院领导去看望他时,他都会认真地询问学院的发展情况,并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刘正维教授认为杨老师的这种态度是“战略性知识分子”的楷模。刘教授认为我们都应朝着具备“知识性、前瞻性、社会性”的战略性知识分子而努力。杨老师走过的学术道路,尤其是他在主编《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那种态度和他对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大局规划意识,是我们应学习的“战略性”的表现。

在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研讨中,汪申申教授引出了所谓“地方特色”的话题,在研讨会上引起大家的热议。他认为,武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立足本土,辐射周边;2、建立在音乐形态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特色;3、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如音乐乐律学、音乐考古学、宗教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等子学科的建立)。其中最珍贵的是第二点,而这一点则主要是建立在杨匡民教授等一批老一辈的学者所开创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的。有了对这个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才有了我们现在民族音乐学学科在音乐学院健康地生存和发展。田可文教授也认为,民族音乐学应该建立在对音乐形态研究的基础之上,不应忘记对音乐本身的研究。他希望这个传统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希望年轻教师能够继承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和音乐学系的好传统。王庆沅也接着强调这一点,并回忆当年的学者黄翔鹏先生也曾感叹我们民族自己的基本技术理论的缺失,希望音乐学在之后的发展中能够加强对音乐本体形态研究的重视程度。

的确,在现今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保护过程中,在整个音乐学研究进程中,我们有必要紧跟前辈们开创的好的传统和研究思路,总结经验,大胆往前。就像孙凡老师讲的“是前人的传统给我们创造的好的环境。我们要把这些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王洪军老师讲的“应坚定我们的学术理念,增强我们音乐学研究的信心,使音乐学的星火代代相传”;也像音乐学系主任蔡际洲教授的贺词中说的那样:“我们既要学习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也要对像杨匡民教授这样的前辈学者的学术经验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唯此,具有中国特点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大厦方能拔地而起”。正所谓:

责任编辑、校对:刘 莎



Review on the Seminar for Yang Kuangmin 90’s Birthday,Being a Teacher for 65 Years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of Ethnomusicology

YUAN Li-jun

Abstract: The Seminar for Yang Kuangmin 90’s Birthday, Being a Teacher for 65 Years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of Ethnomusicology held by the Musicology Department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on September 24,2010. The paper was summarized the seminar.

Key Words: Professor Yang Kuangmin (1920 ~ ), 90’s birthday, be a teacher for 65 years, faculty development of ethnomusicology, seminar

作者简介:袁利军(1986~),男,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0-10-21

相关热词搜索: 后学 殷实 桃李 芬芳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