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西方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

西方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5-08-02 12:55:34 浏览次数:

[摘 要] 艺术歌曲即浪漫曲,指歌词精美、运用器乐(主要为钢琴)伴奏、结构精练的声乐作品。在艺术创作中,艺术歌曲的体裁可以产生变种,主要可以变为叙事曲、悲歌、船歌三种。西方艺术歌曲的发展,是以作曲家的创作为主线的。20世纪艺术歌曲发展的新倾向主要表现在:带音乐的诗;歌词广泛运用自由诗或散文;运用新的声乐朗诵方法;产生新的浪漫曲体裁等。

[关键词] 西方艺术歌曲;体裁;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3-0069-03

一、艺术歌曲的定义及产生

1.定义

艺术歌曲即浪漫曲,指歌词精美、运用器乐(主要为钢琴)伴奏、结构精练的声乐作品。后来,一些歌唱性的器乐曲也称作浪漫曲,如贝多芬为小提琴作的两首浪漫曲(Op.40和Op. 50,F大调和G大调)。

在一些国家,“浪漫曲”和“歌曲”是同一个词,如在德国都称为Lied,在英国都称为Song。“浪漫曲”在俄罗斯的称呼是19世纪初确立的。浪漫曲和歌曲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旋律的细节、与歌词的联系、器乐伴奏的表情作用。

浪漫曲是室内声乐作品中最重要的体裁。

2.艺术歌曲的产生及与诗的关系

浪漫曲产生于西班牙,最初是指西班牙语的浪漫诗( Ro-mance),用音乐助奏。

浪漫诗在最初是西班牙的民谣,流行十分广泛,只要是讲西班牙语的地方就存在有这种民谣。18世纪初,出现了书面形式的浪漫诗。第一部浪漫诗集出现于16世纪(约1545-1550),由马丁·努修在安特卫普汇编成册,但出版的具体日期则不详。

浪漫诗是一种固定的诗歌形式,一般每行由 8个音节组成,在偶数行押韵。在意大利和墨西哥都有浪漫诗的变体。由此可见,作为音乐体裁的浪漫曲在最初与文学体裁的密切联系。这一联系在20世纪浪漫曲的发展中又一次得到凸现。

3.艺术歌曲的体裁变种

艺术歌曲体裁的变种为:

(1)叙事曲(叙事歌,ballade)

叙事歌在中世纪时指单声部的舞蹈歌曲。12-13世纪时成为法国南部吟唱诗人( troubadour)和法国北部吟唱诗人(trouveres)运用最多的体裁之一。从18世纪中叶起,叙事歌发展为职业歌曲,主要的形式是人声与钢琴。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和勒韦都作有叙事歌,都为歌德的诗《魔王》(《ErlkoIdg》)谱过叙事歌。勒韦的《魔王》作于舒伯特的《魔王》三年之后,虽然瓦格纳认为勒韦的叙事歌略高一筹,但舒伯特的《魔王》却流传更广,成为深入人心的著名叙事歌——艺术歌曲。

(2)悲歌(Elegy)

悲歌可说是歌曲中历史最悠久的体裁之一。公元前古希腊时期的葬礼歌曲和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浮雕(公元前 525至前500年[1])上少女吹阿弗洛斯管用以伴奏的歌曲之一就是悲歌。而悲歌作为独立的体裁则在17世纪得以确立。代表作曲家当为英国作曲家亨利· 珀塞尔(1659-1695),他的《玛丽女王逝世悲歌》( Elegy on the death of Queen Mary)和为玛丽女王的葬礼作的赞美歌《上帝,您了解我们心中的秘密》(Thou Knowest,Lord,theSecrets of our Hearts)以及为4支长号写的《进行曲与坎佐纳》和二首悲歌,都作于他逝世的当年(1695 年)。令人唏嘘的是,这些最优秀的作品本用于玛丽女王的葬礼,可是不久之后,就在同一年的11月21日珀塞尔不幸去世,年仅36岁。他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为玛丽女王葬礼写的音乐(包括悲歌)仅过了数月就用于自己的葬礼。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作曲家创作了很多与爱情、孤寂、忧郁主题相联系的声乐的悲歌,如格林卡的《不要诱惑我》,鲍罗丁的《远离故乡的岸》,塔涅耶夫的《当秋叶飘荡》,以及米亚斯科夫斯基的许多浪漫曲。它们既是悲歌,又是浪漫曲。

(3)船歌(Barcaroll)

船歌在最初的时候是指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贡杜拉船夫的歌曲(gondoliera)。贡杜拉船夫所唱的歌曲以及模仿这种歌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称为“巴卡罗尔”( barcarolle),意译为“船歌”(意大利文barca的意思是“小船”)。船歌作为专业音乐的体裁定型于18世纪。在发展中产生了调式、节拍等方面的变化。

作为艺术歌曲,著名的船歌有舒伯特的《船歌》、《渔夫之爱》,格林卡的《情侣睡着了》。

上述体裁之所以作为艺术歌曲(浪漫曲)的变种,是因为它们与浪漫曲有着抒情性、歌唱性的共同特点。

二、18世纪作为音乐—诗体裁的艺术歌曲

作为综合了音乐和诗体裁的艺术歌曲的发展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国家和流派的作曲家创作中。现将写有浪漫曲的作曲家简介如下。

1.柏林乐派

阿格里科拉(1720-1774)曾是约·塞·巴赫(莱比锡)、匡茨和C.P.E巴赫(柏林)的学生,后任腓特烈大帝宫廷作曲家,亦是管风琴家和歌唱家,作有歌剧、康塔塔、歌曲、宗教音乐,出版有《歌唱艺术指南》(《 Anleitung zur Singekunst》 ,1757 年,柏林)。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1714-1788)是老巴赫的第二个儿子,创作的声乐作品有清唱剧《以色列人在荒野》(1775)和《复活与升天》(1787),所写颂歌和歌曲采用C. F.盖勒特的词。

本达(Benda)兄弟都为捷克作曲家和小提琴家,虽然弟弟伊里·安托宁·本达更为著名,但这里指的是哥哥弗兰茨·本达(1709-1786),年轻时在布拉格做过唱诗班歌手,后来成为腓特烈大帝的乐队长。

2.法国

梅于尔(1763-1817)为法国作曲家,巴黎音乐学院的前身巴黎民族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人之一。作品有歌剧、纪念性康塔塔、颂歌、革命庆典歌曲。

贝尔东(1767-1844)也是法国作曲家,作有近50部歌剧,包括《恐怖的修道院》(《Les rigueurs du cloitre》,1790 年)被认为是拯救歌剧体裁的开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写了很多爱国颂歌和进行曲。1795 年起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和声班和作曲班)。浪漫曲的创作是他全部创作的重要方面。

达莱拉克(1753-1809),法国作曲家,主要创作领域是喜歌剧,写有60多部歌剧,包括《一切为了爱情》 (1792 年)、《简单的晚饭》(《Le petitsouper》)和《时髦的骑马人》(《le Chevalier a la mode》)。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写了歌剧《7月14日的早晨》(《Le Chene patriotique’叫la matinee du 14 juillet》,1790 年),以及为人民群众演出写的《大炮之歌》(《 La chanson des canons》)等。

3.俄罗斯

费德尔,米哈伊洛维奇·杜比亚斯基(1760-1796),俄罗斯作曲家,作有《6首俄罗斯歌曲》,其中通俗歌曲—浪漫曲《灰蓝色的小鸽子在呻吟》是俄罗斯声乐抒情曲中多愁善感风格的最早范例之一。可惜在36岁时他意外地溺死于涅瓦河。

奥塞普·安东诺维奇·科兹洛夫斯基(1757—1831)是波兰籍的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浪漫曲的创始人之一,作有著名的浪漫曲集《俄罗斯歌曲》,包括为俄罗斯诗人的诗谱写的30首歌曲。

三、19世纪艺术歌曲的发展

19世纪,浪漫曲成为作曲家们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反映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特征倾向——表现人的方方面面心理细微变化的内心世界。这一类型浪漫曲的奠基人是舒伯特,重要的代表人物为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等。

1.奠基人舒伯特及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

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艺术歌曲是他全部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最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创作才能。

被誉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为我们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特点是:采用歌词广泛,旋律抒情优美,伴奏新颖独到。

舒曼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交响曲、协奏曲、音乐会序曲以及钢琴套曲,艺术歌曲也是他得心应手的创作领域,他新婚的1840年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年,约一半的艺术歌曲均作于这一年。由于良好的文学修养,他在艺术歌曲中更注重挖掘歌词诗意的内涵和意境。

勃拉姆斯从19岁开始创作艺术歌曲,他的艺术歌曲创作生涯跨度长达30 余年,编号从作品3至作品107,艺术歌曲是他毕生钟爱的体裁。其特点是与德国民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又经过精心构思,寓意深刻。

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创作优于他其他体裁的创作,是他毕生中最倾注心血的领域。其艺术歌曲的特点为精雕细琢,注重性格刻画,技巧高超而音乐语言又富于生活气息,

2.在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中

19世纪,艺术歌曲在各民族乐派国家蓬勃发展,成为该国民族乐派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3.风俗性浪漫曲

在古典的室内一声乐型浪漫曲发展的同时,19世纪还产生了风俗性的浪漫曲。其风格接近歌曲,在音乐爱好者及其歌手中很流行。在这类歌曲中,室内一声乐型和风俗性两个方面互相影响,在俄罗斯表现得特别明显。代表作曲家有:阿里亚比叶夫,其创作的150多首浪漫曲中最著名的是《夜莺》,曾用于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授课一场的情节,并被李斯特改编为钢琴曲。

瓦尔拉莫夫为世人所知,是因他收集的俄罗斯民歌《红衣裳》被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用于自己的小提琴曲《回忆莫斯科》(作品6)。瓦尔拉莫夫创作有约200首浪漫曲和歌曲,辑成12集出版。他将俄罗斯歌曲风格用于叙事歌,在《土匪之歌》和《备好战马》等传统浪漫曲中注入戏剧性的成分,成为他艺术歌曲的一个特色。

古里辽夫作有88首浪漫曲和歌曲,他在抒情浪漫曲中融入俄罗斯史诗的因素。他的最好的浪漫曲与格林卡和达尔戈梅斯基的抒情浪漫曲相似,如悲歌《您不明白我的悲伤》。

布拉霍夫的创作风格特点是采纳了当时的风俗音乐的音调,从城市歌曲和茨岗浪漫曲到沙龙圆舞曲和歌剧咏叹调都有这种特点。他最著名的浪漫曲是《三套车》、《不想,不想》、《少女—美人》,他的歌曲集于1945 年出版。

4.浪漫曲联合成声乐套曲

浪漫曲联合成声乐套曲的传统在19世纪得以定型。贝多芬的《致远方的爱人》(1816 年)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声乐套曲之一。

四、20世纪艺术歌曲发展的新倾向

20世纪艺术歌曲发展的新倾向主要表现在:带音乐的诗;歌词广泛运用自由诗或散文;运用新的声乐朗诵方法;产生新的浪漫曲体裁等。

在20世纪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音乐与诗综合的现象成为突出的新倾向,因而产生了所谓“带音乐的诗”,在下述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尤为突出:塔涅也夫、拉赫玛尼诺夫、梅特涅、普罗科菲也夫、德彪西。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共采用30多位诗人的诗,一部分选用了诗坛巨匠的诗,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海涅、歌德、托尔斯泰等,一部分则出自普通诗人之手。由于他非常注重歌词的表达,强调表现各种人物的细腻感情,因而在他的部分艺术歌曲中形成了独白浪漫曲的形式。

勋伯格的《月迷彼埃罗》是一部包含有21首歌曲的套曲,歌词取自比利时象征派诗人阿尔贝·吉罗的大型组诗,该诗后来由哈特莱本从法文译成德文。诗人将自己想象成为彼埃罗,即法国哑剧中穿白衣白袄、面涂白色的一个丑角,通过月光的象征,表现自己的种种形象,犹如一缕月光照进玻璃杯中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和颜色一般。[2]勋伯格为套曲创造了一种被称之为“念唱”( Sprechstimme)的新方法,通篇用人声朗诵歌词,在音高方面只要求近似乐谱所记之音高,而在节奏方面则要求严格遵守。[3]这种“朗诵唱”( Sprechgesang)的新方法和新风格夸大了朗诵的成分,为20世纪艺术歌曲的表现提供了新的角度。

结 语

西方艺术歌曲在自身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各具特色的阶段。数代作曲家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学习和研究艺术歌曲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很多课题仍有待我们去努力。作为中国音乐工作者,研究西方艺术歌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作展开研究。中国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的经验同样值得总结

[参 考 文 献]

[1]帕利斯卡著,汪启瘴,吴佩华,顾连理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出版社,1996:5.

[2]帕利斯卡著,汪启瘴,吴佩华,顾连理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出版社,1996:765.

[3]帕利斯卡著,汪启瘴,吴佩华,顾连理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出版社,1996:766.

(责任编辑:崔晓光)

相关热词搜索: 艺术 发展 历史 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