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秦皇岛山海关:明代长城重隘

秦皇岛山海关:明代长城重隘

时间:2025-08-03 02:24:13 浏览次数: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间关,在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是长城的起点,所以又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历史悠久,是古代军事要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了。《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弘治中,蓟辽巡抚洪钟筑边墙,自山海抵居庸,凡二百七十余处。隆庆中,军门谭纶请筑敌台三千,自居庸,东届山海。”山海关也自此得名。

山海关充分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具有“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格局,军事上互为犄角,结构上主次分明,建筑上造型宏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就整个构筑体系看,这座军事要塞,是以长城为干线,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在从老龙头到九门口长达26公里的长城线上,构筑了10大关隘、6座卫城、30座敌台、62座城台、14座烽火台。还有向外辐射的东到绥中,西到抚宁望海店,西北到平山营等地的三条线路上,建有供瞭望守御用的墩台16座。关东外围的防御设施,还有卫、所、堡城的分布,即今兴城的宁远卫和前所、中所、后所、前卫、李家堡、永安堡等军事工程。

从老龙头向北,中经山海关城,向东北到号称“京东首关”的九门口(原称一片石关),建有10大关隘,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寺儿峪关、三道关、滥水关、九门口。

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长城之首老龙头,建有“入海石城七丈”、靖卤一号敌台、南海口关、澄海楼及宁海城等建筑。

从老龙头向北沿长城建有南翼城和南水关。

在山海关城与长城衔接处建有靖边楼;与东罗城衔接处建有牧营楼;向北有临间楼和威远堂。

从关城再向北有北翼城、北水关和直到角山的山地长城,从而形成山、海、关的格局。

主体城山海关关城,旧志载:“县城高四丈一尺,厚二丈,周八里百三十七步四尺,土筑砖包。其外门四:东日镇东(即“天下第一关”箭楼),西日迎恩,南日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键。水门三,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经实测,现关城城高10米,墙厚10米,周长4.6公里。关城的四座城门,其城台墩实高大,均四棱台状,中间砌制砖拱门。四门平时大开,供车马人行通过;战时四门紧闭,固若金汤。明初建关时,东门又为关门,嘉靖年间的《山海关志》载此门为“朝鲜,女真诸夷入贡及通辽商贾”所用,各门之上均建有二层箭楼。

东门名镇东楼,即“天下第一关”城楼。楼分上下两层,下层西面有红漆木质正门,上层饰有木制隔扇门,其余三面饰有68孔箭窗。城楼内外均绘有明式彩画,色彩艳丽夺目,形象而生动。城楼屋顶为双层重檐,九脊布瓦顶,顶脊双吻对称,四角饰以妙趣横生的脊兽瓦饰。其余各城楼建制都与东门楼相仿,但楼台规模、名称和匾额各异。东门楼上内外共悬三块“天下第一关”匾额。原匾额藏于楼内下层保存。此匾系明代兵科给事、福建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罗城人肖显手书。当时他还写下了《登城述怀》的诗句:

城上危楼控朔庭,百蛮朝贡往来经。

八窗虚堪堪延月,重槛高寒可摘星。

风鼓怒涛惊海怪,雷轰幽谷注山灵。

几廻浩啸掀髯坐,羌笛一声天外听。

西门之上的城楼名“迎恩楼”。楼前悬挂清乾隆九年(1744年)御书匾额“祥霭搏桑”。据县志载“西门楼与东门楼同制额曰祥霭搏桑,清乾隆九年御书”。从现状来看,迎恩台较镇东台规模要小,但城楼形式、规模、结构及建造年代基本相同,西门当年也是进出关的必要通道,只是未设关卡。因为它是只通内地,不通临敌之侧,又因它是通道,故对它的维护和修葺工作也很重视。据统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道光二十二年(1896年)均对西门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南城门名“望洋门”,辟在南城垣中间偏西,是关城之正门。城门之上建有“望洋楼”,楼上悬挂“吉星普照”匾额。望洋楼原是一个砖木结构的箭楼,重檐双层三楹,面阔17.3米,进深7.68米,廊面阔19.98米,深10.34米。城楼高13米,楼基由九层条砖砌筑。基础上有方形花岗石凿制的柱础石,檐柱排列依各间面阔而定。望洋楼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明万历三十九年、清乾隆三年、乾隆十八年、乾隆二十九年、道光二十二年、光绪二十年均进行过大修。

北城门名“威远门”。该门辟在北城墙中间。门开设在大城台中间,门洞规模及结构与南门洞同制。门洞的城台上建有楼,名曰“威远楼”。因关城北部较高,该楼也是四座城门楼中最高的。又因置于雷区之中,故常常发生火灾。明万历三十七年(1611年)重修,后又毁于火,至今未再复建。因该楼圮毁年代久远,其建筑规模、形式均已无考,现仅存城台。

关城之中还建有钟鼓楼,为明初徐达建关设卫时所建,居于城中央之北。明成化七年(1471年)曾重修,万历十四年(1586年)参将谷成功移建于城中央,即东西南北大街交汇之处。钟鼓楼城台为正四棱台状,全部是砖石结构,楼台四面开设卷门,四孔穿心。县志载其“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上建文昌殿,背魁星,前左右钟鼓”。明清时期,钟鼓楼一直为关城中的重要建筑之一,平时敲钟报时,一遇战事则击鼓报警,平战结合,恰到好处。 在城东南、东北隅各建有一座角楼,是在关城转角处设置的防御性建筑。两座角楼的建筑形式、规模均相同。

东南角楼始建时名为靖边楼,亦为徐达建关时创建。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三十九年(1591年)重修过。东北角楼始建于明初,清康熙八年的《山海关志》记载:“在东北城角上,明初徐武宁建关时欲于此建楼,与南角楼并峙”。后因徐达进京未归,工程中途停止。

镇东楼南北两侧还建有配楼三座,即“临闾楼”“牧营楼”和“新楼”。“临闾楼”“牧营楼”始建时间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与东罗城同朝建成。二楼建筑规模、式样完全相同,建筑面积为118平方米,楼高10.5米,单檐歇山瓦顶,二层砖木结构。楼北、东、南三面辟有20个箭窗。“新楼”位于牧营楼与靖边楼之间,明天启三年(1626年)建。此楼至明末一直有军士驻守,以加强靖边楼北的御敌能力。

关城四门之外均筑有瓮城。瓮城形状不同,有方城,亦有半圆形月城。每座月城都在偏侧开设一座瓮城城门,规格比本城正门略小。此外,在关城东南、西北、西南隅

还设有水门三座。均为铁闸两重,称之为“重键水门”,它与城外的护城河息息相通,既利于排泄城中雨水,又增强了关城的防卫作用。四门之外的河上架桥通行。明初始为吊桥,后改为石拱桥。

关城之内还有很多建筑,如明代镇东楼内侧建有兵部分司、递运所、守备厅,城西北域内建有山海卫、察院、杂建局、养济院、义仓、山海仓、草场等;城内还建有太傅庙、城隍庙、乡贤寺、儒学等;城外附近有演武场。关城之内还分布有许多清丽无华的四合院民居等建筑。

在关城基础上,东西建有罗城,南北建有翼城,外围建哨城等,共同拱卫关城,在军事防御上,前呼后应,左辅右弼,构成犄角之势。

东罗城建于1584年,据史籍记载,东罗城在东关外接连大城,周围五百四十七丈四尺,高二丈三尺,阔一丈四寸。设三门,二水门,二角楼,附七座敌楼,惟东门通辽道,有瓮城。明万历十二年管关兵部主事王邦俊、永平兵备副使成逊建。又载:“环城为池,周四百有二丈九尺”。东罗城城池占地24公顷。城周长2045米,置关门一座,敌楼二座,角楼二座。城墙平均高8米,墙面宽3.2米。城墙为条石基础,三合土夯筑,外壁包青砖,内壁有毛石垒砌的,也有夯筑的。城上用砖有印模铭文:“明万历拾贰年德州营造”,还有滦州、真定、卢龙、迁安、抚宁、乐亭造,“万历拾贰年建昌营”“燕河路”等铭砖。

西罗城在关城西侧与关城西墙相连。据记载:“西罗城傅大城之西外,明崇祯十六年巡抚朱国栋请建,工未毕遇改革中止。门一,在域西,日拱宸”。西罗城占地57公顷,因其为关城后防,不是重点防御工程,故均为土筑,而且无敌楼等防御设施。

关城南北分布着两座翼城。城南为南翼城,在关城1公里处,明末崇祯六年(1630年)巡抚杨嗣昌建。占地13公顷,城周长1.5公里,高6米,厚为4米,城南北各置一门。城内设有右翼协领署。明代主要以存放粮草、武器、驻守士兵为主。城北1公里处为北翼城。占地面积约8.4公顷,周长1.2公里,墙高7米,厚约为5米。它的建造时间、主建人及城门设置、功能均与南翼城相仿。北翼城内建有左翼协领署。

关城外还建有两座哨城,一座居东,名“威远”;一座居南,名“宁海”。威远城坐落在关城东1公里的欢喜岭上,平面正方形,占地2.4公顷。《临榆县志》载其“周城百步,外围垒三重,相传此城为吴三桂所筑,既宜瞭望且可屯兵,与城中为犄角之势,有隧通其署”。此城不仅功能特殊,其设计、结构也十分独特。威远城城墙周长仅614米,城高7米,城墙以条石砌垒下部,四隅垒砌台垛,城南的东西两隅均建有蹬道,城墙之上还建有高1.6米的宇墙。城的正南设置一座城门,门上镌“威远”二字。城门之外还建有月城。月城的东南隅、西南隅均建有砖洞,砖洞内设睥睨。城内北部建有一大平台,平台长10余米,台左右两侧建有蹬道,连接上下,传说吴三桂正是在此点将练兵。威远城就其结构而言,是一座精细、严谨的城;是一座居于要冲、有俯冲能力、难攻易守,建筑非常坚固的城。另一座哨城是宁海城。它建在城南4公里处的南海口附近,是明末加强海防而建的城堡,为明巡抚杨嗣昌所建。宁海域东、南两墙均为长城主线,而且有双线城墙围护,占地1.6公顷,形状呈不规则梯形,城周长0.6公里,平均高5米。明代城内设龙武营驻防。

与关城防御体系相协调一致的便是山海关那高大结实的城墙。这里集海中长城、平原长城、山地长城于一体,是长城建筑的奇观园,天然的长城博物馆。

海中长城,即老龙头长城。万里长城如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而这里正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故名老龙头。老龙头长城由人海石城、靖虏一号敌台、王受二号敌台、南海口关、澄海楼等部分组成。

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伸入海中的部分,全城屹立于海水之中。它建于1579年,由都督戚继光、行参将吴惟忠修建。《临榆县志》载:“万历七年增筑南海口关人海石城七丈”“仆仆于山榛水湄之间,长城之杪,又甃石为垒,截人海中,高可三丈许,长日数倍,日老龙头”。人海石城的功能是防止女真、蒙古骑兵沿浅海滩涂南扰关内,这座海中高墙,北接靖虏一号敌台,构成了封锁海面的制高点,与长城海中的端头部分组成了雄奇险峻的海上堡垒。

靖虏一号敌台,在南海口尽头,屹立海水之中,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主事孙应元建,实为敌台之始。隆庆四年(1570年)总兵戚继光改名为靖虏台。

南海口关,是坐落在南海口的一座关隘,也是长城在滨海设置的唯一一座关口。明天启二年(1622年),兵部尚书孙承宗又在此设南海口龙武营驻防。当时还“设有舡兵,以防海沙唬辽”,船只达到50余艘。

澄海楼在南海口关北不足20米处,是在原有一座观海亭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明万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1611年~1614年),兵部主事王致中主持修建。据记载:“楼台高峙海涯厥象首”,“高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丈有八尺”。二层歇山重檐瓦顶,大木结构。明代为海防所用,清统一关内外后,失去了战略价值,成为观海揽胜佳境。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皇帝每逢去东北祭祖往返途径山海关时,都要登楼观景并赋诗。康熙皇帝就曾留下诗句“危楼千尺压洪荒,骋目云霞入渺茫。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图奉梯航。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平原长城,即关城长城和南北翼长城。

关城长城是山海关长城的中部区段,它砌筑在山海夹峙的辽西走廊正中,地势平坦,既是军事要冲,又是交通咽喉。城体占地面积宽广,楼台密布,在长城诸关中居首位。它驻以重兵防守,是山海关长城的防务核心,也是军事大本营,因此被称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地长城,主要指从角山长城北去至九门口段长城。

这段山地长城,与山海关平原长城和海中长城都有所不同。这段长城突出表现了“战略防御”思想。很多段落的长城是借用悬崖峭壁随坡就势砌筑,墙体虽然不大,高度不超过6米,但因以崖为墙,墙崖又常常合为一体,自然地形成了“深沟高垒”的局势。尤以三道关长城为代表。

三道关是建在峡谷之中的山海关长城的著名关隘。这里三关雄踞,紧扼出口要道,形成令人瞩目的三关险隘。三道关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军门谭纶、行参将莫如德主持修建。关分三重:第一道关建在涧口南端,墙体长74米、顶面宽3米的城墙直接峡谷两边绝壁,山溪出涧,高6.8米、厚4.4米的墙体如拦洪大坝。第二道关建在山麓中部,距头道关156米。长城砌立在陡峭石壁上,沿着倾斜70度的角而行直插断崖。观

其形态十分艰险异常,人们称这形制奇特的险墙为“长城倒挂”。这段长城均是就地取材,块石砌垒,墙高6.5米,厚7米。第三道关建在距二道关北1 52米处,它雄居山腰,巨石高垒,补山截谷。这段长城为内线长城,两端接山崖。墙高6.9米、厚5米、全长36米。三道关利用山中峡谷步步为营制成险塞,是古代“以隘谷通道立关置塞”的典范。

山海关作为天下第一关,留存下来的除了军事防御性建筑外还有许多与之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遗迹。

孟姜女庙,原名贞女祠,位于山海关城东6公里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上。据传始建于“宋以前”,根据北齐长城“东至于海”的记载,或可信。但据翔实记载考证,此庙为明万历年间重修。这座庙的修建与延续是和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繁重的徭役分不开的,特别是与秦代开始的大规模修长城有关,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反压迫、反徭役的心声,是从另一个侧面反对修长城的故事传说。

此庙占地7.2公顷,建筑面积178平方米。庙前有108蹬石阶直通山门,庙内有前殿、后殿、钟楼、振衣亭、望夫石等。殿宇建筑为硬山起脊,双吻对称,三楹四窗。前殿内供孟姜女泥塑彩像,左右侍立童男童女,龛上悬大字匾额“万古流芳”,两旁柱上有楹联曰“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为文天祥手迹。周围墙壁上镶砌卧碑,有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的御笔题词。殿门前廊柱上有一幅多音字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后殿原供有观音、普贤、文殊等佛像,均毁于“文革”,现已恢复。殿后有巨石,左边一块刻有“望夫石”三个大字,右边一块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诗。石后有“振衣亭”“梳妆台”等。

显功庙,又名太傅庙、徐达庙,在山海关城内西北角,祀明太傅中山王徐达。此庙系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敕建,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山海关参将李国柄修。建庙的缘起,明代大学士商辂在《显功庙记》中说:景泰甲戌(1454年)有个左都御史李宾奉命巡抚山海关一带,山海关肖汝得等人联名上书,请愿给徐达在这里建庙,以报答他的功绩。这位御史向朝廷申奏,得到批准。但因当时年景歉收,未能动工,直到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李宾才着手募捐敛财,建成此庙。

太傅庙占地2649平方米。原有正殿三间,内塑徐达像。东西两厢各三问,供常遇舂、胡大海像。正殿内原有徐达生平事迹的壁画,殿前原有石碑四通,据考最早为明代成化八年立的汉白玉碑,因年久风化,碑文多已漫患。

显功庙由于年久失修于1966年秋季拆除,现正拟选址重修。

位于老龙头西侧的龙神庙、海神庙和天后宫,均系明代通海运时所建,清代屡有维修,乾隆帝并有御笔题词。龙神庙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北海神庙现仅存西配殿三间,天后宫现仅存遗址。可贵的是天后宫西侧的石河岸边,尚有明代海运码头遗址,可供研究山海关海运之用。

山海关还有与宗教活动有关的文物古迹。位于关城西门外的清真寺,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先于关城而建,占地面积3952.75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和大殿,庭院两侧有讲经堂、会客室、沐浴室和井亭。院内古木参天,清幽素雅。各种建筑造型别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位于西罗城门外的三清观,为元代修建,是全国72座道教丛林之一,为北京白云观之下院。殿堂内原有泥塑彩绘三清像,艺术精湛。三清观在“文革”中被毁,现已恢复重建。院内尚存一株七百余岁蟠龙古松,长势仍挺拔茂盛。

山海关历史悠久,其地上地下文化遗存比较集中。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后期、汉代等各时期的文物。据《北齐书》记载,齐显祖天保七年,修建的西起西河总秦戍(今山西大同市西北),东至于海的北齐长城,也在山海关一带。一些尚存的遗址,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山海关就已成为控扼东北与华北的交通要冲了。近年来出土的文物被集中陈列于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中。博物馆坐落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城楼南侧,1991年建成并开放,是一座以万里长城、特别是以山海关长城为主要展示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陈列内容集中展示了我国“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长城历史渊源、形式建制、人文风物、军事烽烟,特别是万里长城精华地段——山海关长城的古代军事作用和宏伟壮观的建筑艺术。

相关热词搜索: 山海关 秦皇岛 长城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