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跨界当导演,他们玩得嗨

跨界当导演,他们玩得嗨

时间:2025-08-02 12:53:59 浏览次数:

皮娜·鲍什Pina Bausch

身份:舞蹈家

电影导演作品:《女皇的悲歌》《穆勒咖啡馆》

跳舞,跳舞,不然我们终将迷失

阿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开场便是皮娜·鲍什著名的《穆勒咖啡馆》。玫瑰色幕布缀着巨大的金色流苏从舞台上缓慢升起,两个穿着白色连身裙的盲女,在一家满是木质桌椅的咖啡馆中起舞,双臂张开,似乎在抵抗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将她们推撞到墙上,舞者的身体总是处于一种失去平衡而跌倒的危险中。观众席上的两个男人一个沉浸其中,另一个开始哭泣。电影里,男人拿着皮娜·鲍什的黑白肖像照片对变成植物人的爱人低语:“你看,我带来了皮娜·鲍什,她说过,我们要超越一切障碍,舞蹈着进入全新生活。”

作为德国出口文化中排名第一的标杆人物,皮娜·鲍什出生在德国西部以金属加工闻名的城市佐林根,这里除了“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同样出名的还有充满“德国制造”气质的某品牌刀具,锋利与坚韧似乎成了这座小城两样特产共享的特质。1955年,14岁的皮娜进入德国福克旺学校舞蹈系学习,四年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前往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留学,命运般地赶上美国现代舞充满革命气质的20世纪60年代,之后皮娜回到德国,用十年时间充满叛逆姿态地冲破传统芭蕾舞范畴,开创属于她的“舞蹈剧场”,综合舞蹈和戏剧元素,拒绝以一切形态美为目的。时至今日,舞蹈剧场已和美国后现代舞蹈及日本舞踏一起,并列为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

维姆·文德斯执导的纪录片《皮娜》展现了皮娜·鲍什的几部舞蹈作品,诠释了她独特奇妙的舞蹈美学。
《穆勒咖啡馆》将皮娜童年时的经历呈现在舞台上,是她最私密的作品。

皮娜·鲍什有张天生适合被电影胶片捕捉的脸,除了阿莫多瓦,费里尼在电影《航程》中也用一个盲眼的伯爵夫人角色,凸显皮娜·鲍什身上那种充满宁静的爆发力。维姆·文德斯1985年就迷上了皮娜·鲍什的《穆勒咖啡馆》,在他终于找到合适的3D拍摄方法来在银幕上展现皮娜的舞蹈剧场时,这部构思了20余年的电影却在开拍前两天突然失去了女主角,2009年,皮娜·鲍什在刚被确诊为癌症的5天之后离世,在去世前几天,她还在编舞,和舞伴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谢幕。

大银幕的魅力让皮娜·鲍什并没有止步于演员,她曾跨界导演过两部电影:1978年的《穆勒咖啡馆》和1990年的《女皇的悲歌》。相对于重现“舞蹈剧场”风格的《穆勒咖啡馆》,《女皇的悲歌》虽然依旧没有对白,却是皮娜第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剧情片,影片像是一场四季更替的场景拼接,即便看上许多遍,也复述不出任何情节。大银幕被堆满情绪化的符号之后,变成了皮娜·鲍什的另一个舞台,松散的剧情线索似乎只是为了串联女性角色声嘶力竭的绝望呼喊,斑斓的场景配上西西里岛的葬礼配乐,构成让观众极度绝望的镜头语言。在主题上,《女皇的悲歌》和《穆勒咖啡馆》一脉相承,这也是皮娜·鲍什在舞台上探讨过无数次的命题,对爱的寻找,以及人类大多数行为的徒劳无功—“观众会感到绝望,电影是一曲悲歌”。

“我舞蹈因为我悲伤”几乎被众多追随者当作了皮娜·鲍什的墓志铭,皮娜的悲伤,可能源于二战炮火纷飞的童年,以及充满冷战气氛的青春期,又或者是只和舞蹈恋爱的人生,她的脆弱最终成为她的力量。她本来大可以成为一个终日昂着优雅脖颈的芭蕾舞者,在舞台上跳跳浪漫童话,像个极具装饰效果的美丽瓷器,但那种“完美”,从来不是皮娜·鲍什追求的东西。

蜷川实花

Mika Ninagawa

身份:摄影师

电影导演作品:《狼狈》《花魁》

《花魁》画面色彩浓烈,服装、场景和配乐都散发出蜷川实花的一贯风格。

蜷川实花玩不转电影

以拍摄女性模特为专长的日本时尚摄影教主蜷川实花出身艺术世家,自大学学习平面设计毕业后,成为了专职摄影师,很快一跃成为日本炙手可热的一线女艺术家。她的摄影作品,往往围绕“女性”“花”“金鱼”“风景”等主题,创造出一种迷幻华丽的风格,色彩极度艳丽而又缤纷得让人眼花缭乱。除了摄影外,蜷川实花还跨界为Celine设计衣服图案,为植村秀设计包装。

由于父亲蜷川幸雄是日本电影导演及话剧泰斗,蜷川实花踏足电影界实在是再自然不过。2006年,她执导了根据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花魁》,讲述艺伎盛行的日本江户时期,一名艺伎的人生经历和爱情故事。电影阵容华丽,椎名林檎配乐,土屋安娜、椎名桔平、木村佳乃、菅野美穗主演。虽则故事平淡无奇,但在蜷川实花的打造下,如同在看一出流动的完全是她个人艺术风格的摄影画。就像她的摄影作品一样,在电影中,她极力发挥了擅长挖掘女性特质的天赋,将土屋安娜饰演的艺伎拍摄得美轮美奂,令其产生一种梦幻般极具魅惑力的性感。而江户时期的日本,以及艺伎的生活氛围本就带有某种神秘感和间离感,在她的设计下则更加艳丽,繁复的服装和色彩、华丽的场景、爵士乐和摇滚搭配的音乐,都让电影呈现出浓郁而梦幻的特质。金鱼、女性、花这些标志性的元素也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展现。与摄影作品相比,蜷川实花极力追求独特的色彩、光以及构图,在电影语言中得到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立体化的展示,既继承了日本传统浮世绘的风格,又焕发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一种“实花美学”。

2012年的《狼狈》,改编自漫画家冈崎京子的同名漫画,泽尻英龙华主演。与《花魁》相比,这部环境放到现代都市,主要以夜店、夜景为故事发生场景的电影,在艺术风格上亦是满面的蜷川实花,但显得更加光怪陆离和偏离传统,故事倒是比《花魁》更曲折猎奇,可惜这部片子的视觉风格没有拯救蜷川实花在讲故事能力上的欠缺,因而并不像上一部电影作品那样好评如潮。过多的现代元素也放大了蜷川实花风格上“俗”的那一面,过于艳丽的服装、化妆和场景设计显得有些花里胡哨,而非梦幻跳脱。也确实,对风格过于强烈的艺术家来说,跨界干活相得益彰多半是运气。

《狼狈》改编自同名漫画,获得2012年日本GRP Award最佳电影奖。

罗布·赞比Rob Zombie

身份:音乐家、作曲家、White Zombie乐队主唱

电影导演作品:《千尸屋》《千尸屋2》《赛伦的领主》《刑房》等

拍重口味就是为过把瘾

跨界操刀电影,不过是罗布·赞比在音乐道路上实现自我后的另一种尝试—在这之前,他不仅凭借噪音采样与硬核节奏加上扭曲怪异的嗓音俘获大批歌迷,更因专辑《La Sexorcisto:Devil Music Volume I》和单曲《More Human Than Human》先后三次荣获格莱美奖提名。空前而至的盛名和商业的巨大成功,让罗布觉得音乐背离了实现自我的理想,用他的话说就是:“老子不是为了钱和名才出唱片的,那简直就是自甘堕落!”

为了宣泄胸中苦闷,罗布决意在电影里延续自己诡异怪邪的重口味金属气质,于是便有了被恐怖片影迷奉为经典的《千尸屋》。凭借这部电影,罗布·赞比入驻了好莱坞最臭名昭著的恐怖导演团体“嗜血帮”,而且是这群人中年龄最大的玩家。

尽管是半道出家的老人新手,罗布·赞比却算得上嗜血帮里最专业的恐怖迷:他熟稔世界各个地区的恐怖片历史,尤其偏好的是环球公司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产的恐怖片,以及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肢解电影,两相结合就成了罗布电影的特色:以虐心的肢解电影为叙事套路,裹挟的却是心理惊悚的恐怖内核—《千尸屋》就是这种风格的极佳体现。这部电影走的是美式恐怖惯用的密室囚杀路线,但配乐、美工与摄影等技术活儿却玩得倍儿爽,尤其电影里那段枪杀警察的著名长镜头,被著名恐怖迷影网站“嗜血”选成了“2003年度最佳恐怖镜头”。但罗布显然没玩够,在随后上映的《千尸屋2》里,他不仅保持了前作的技术水准,更向《邦尼与克莱德》《日落黄沙》《活死人黎明》等电影致敬,整个嗨翻了天,用嗜血帮头牌伊莱·罗斯的话说就是:“这是部智商与情商都具备相当高水准的电影,如果没看懂或不喜欢,你丫最好反省一下自己。”

《千尸屋2》曾囊括美国恐怖电影杂志Fangoria链锯奖的三项大奖。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罗布·赞比的重口味,美国电影协会(MPAA)就是其中之一。《千尸屋2》公映前,MPAA因电影镜头太过血腥执意要将它限制成NC-17(未成年禁止观看),罗布给那帮老顽固打电话,苦口婆心地说:“电影因为这些暴力镜头才完整,才能更好地担当社会责任,在极端刺激中让人意识到善恶之分。”此番听上去还是那么回事的言论,让《千尸屋2》贴着R字顺利公映,但媒体不久就套出了他的真实想法:“去他妈的社会责任,我这么拍就是觉得过瘾,就是为了给那些喜欢看的人送福利,通过我拍摄的这些人体内脏的镜头,他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独特美感。”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身份:行为艺术家

电影导演作品:《性爱禁区》《人权故事》

一个女人的情色史诗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46年出生于南斯拉夫的行为艺术家,长期居无定所,四海为家,用身体探索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的极限,寻找生存的终极意义,她的现场表演、影像装置、图片摄影、戏剧、电影等作品可用8个字来形容:“惊世骇俗,毛骨悚然”。

先来看看玛丽娜的几个行为艺术代表作—

《节奏4》:玛丽娜赤裸一人在房间里,旁边是一台大功率工业鼓风机。摄影机把房间里的图像投映到隔壁的墙上,展现给公众。玛丽娜把脸对着鼓风机,试图把肺吹到炸掉。她让摄影师给她的脸打特写,当失去意识时,鼓风机的风会移动她的脸,给隔壁通过监视器观看行为艺术的观众以错觉。但当她晕倒时,摄影师并没有只是被动地拍摄,而是和画廊的工作人员一起到房间帮助她。

《空间中的关系》:玛丽娜和助手乌雷裸体,二人从相距20米的地方起步,朝对方小跑,简单擦过,重新回到原地,一次次更加激烈的冲击碰撞,半小时后,玛丽娜被撞倒在地。这个作品后续不断升级—赤身裸体地跑向彼此,但二人中间有一堵1.5米的厚墙,似乎只有撞倒墙后二人才会相见,45分钟后,玛丽娜离开场地,但乌雷不知情,还在继续撞击。二人在一个地下停车场,两根4米长的柱子相距3米,直顶天花板,二人背对背站在中间,同时一次次地撞向柱子。

《无量之物》:玛丽娜和乌雷像警卫一样裸体面对面站在美术馆狭窄的入口处,观众只能侧身穿过,唯一可以自己决定的是,面对裸体的乌雷还是裸体的玛丽娜。观众走到画廊主厅时才知道刚才在门口决定面对谁时的画面已经被拍摄下来,墙上二人笔迹潦草,“不可预知。人们不可预知的行为就好比是他们的审美判断。不可预知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一个半小时后,警察认为表演淫秽,驱散了这场行为艺术。

你可以想象当玛丽娜成为电影导演,会执导出怎样的作品。在2006年由七位前卫艺术家和独立导演联合执导的《性爱禁区》中,玛丽娜执导的《巴尔干情色史诗》讲述了巴尔干地区的性爱习俗,由一些基于巴尔干民俗和迷信的短场景组成,她宣称做了广泛研究才发现了这些民俗和迷信—一些场景是在暴风雨中,男人与大地做爱,女人则向土地展示她们的私处,还会一边向上看着天按摩自己的乳房。另一个场景明显是她的创造,有10个男人排成一列,他们的拉链都没拉上,半直立的生殖器显露在外面,配乐是《战争是塞尔维亚永恒的十字架》,看上去有点像男人们是由于这首关于他们国家的哀歌而产生了性冲动,事实上是因为玛丽娜当时在放色情电影。

《性爱禁区》由七段对爱火与情欲进行标新立异描画的情色短片组成,上演了一场骇人视听的活色生香。

米兰达·裘丽

Miranda July

身份:艺术家、作家

电影导演作品:《爱情你我他》《将来》

将死之猫的内心独白

米兰达·裘丽这个名字对美国的文艺青年们来说,意味着无限的才情和绝对的创意。裘丽不仅是作家、导演,还是演员、音乐人、多媒体艺术家,这个水瓶座女人满脑子都是奇思异想,可爱大胆、古怪浪漫、幽默灵巧、性感迷人,用尽形容词,你依然很难界定她,用她的话说“我远远跑在另一个我前面,剩下的我则在后面慢慢地赶上”。

早在读中学的时候,裘丽就意识到自己“需要的不是什么艺术学徒之类的身份和称谓”,独立的裘丽希望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不想受制于某一个专业领域之内,她唯一想要做的只有“真实和专业”,因此,大二的时候,裘丽就退学离开了学校,搬到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很快,裘丽开始创作独立音乐,为电影编写剧本,并创出一种自称为“现场电影”的多媒体表演方式,总之,确实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住这个文艺青年敏捷的思维和满脑的异想。

2005年,米兰达·裘丽自编自导自演的《爱情你我他》一举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新人导演处女作的金摄影机奖和“一种注目”单元最佳影片,以及圣丹斯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影片丰富奇妙的细节让人惊叹这个水瓶女古灵精怪的想象力—裘丽饰演的影像艺术家克里斯蒂娜的作品坦白、直接而前卫:拍下了自己的双脚,一个标着“我”,另一个标着“你”,7岁的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用电脑和哥哥的网友聊着火辣的色情话题,10岁的小女孩攒钱买了自己的浴巾、搅拌机,林林总总地都放在一个叫“希望之盒”的箱子里,而那条被遗忘在车顶的金鱼则让人不禁为冷酷的生活黯然神伤……

2007年,裘丽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击败了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丽丝·门罗,获得第三届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裘丽的小说也充满了奇奇怪怪的人物,在书中的16个故事里,有结伴离家出走、为了生计接下各种奇特工作的同性恋女孩,有要将自己不存在的妹妹介绍给大龄未婚工友的同性恋老人,有在地震预防局工作、迷恋威廉王子的中年妇女,还有在小镇上教授3个老人在地板上游泳的失恋女孩……而那些生活中丰富奇妙的细节,琐碎得如同空气般扑面而来,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真实还是幻想。

在《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中,你总能发现“死亡”这个词,小说中的人物动不动就以“死”来形容自己强烈的情感,而在裘丽2011年的电影《将来》里,一开始就是一只面临着病痛和死亡的小猫的内心独白。裘丽说:“30岁对我来说是人生的新阶段。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了解生命是有限的,我想这种认知也标志着成年的开端。”在这个阳光明媚小清新的外表背后,不仅隐藏着无数古灵精怪的怪想奇谭,还有着无尽的阴郁、孤独和死亡。

探讨男女之间情感关系的《将来》曾入围第61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跨界导演还有谁(国际)

玛雅·安吉洛(美国)

身份:作家、诗人

电影导演作品:《亲情密西西比》

三岛由纪夫(日本)

身份:作家

电影导演作品:《忧国》

斯蒂芬·金(美国)

身份:作家、编剧

电影导演作品:《火魔战车》

乔恩·斯图尔特(美国)

身份:主持

电影导演作品:《玫瑰香水》

卡尔·拉格斐(德国)

身份:服装设计师

电影导演作品:《很久以前》

霍华德·休斯(美国)

身份:航空工程师、企业家

电影导演作品:《地狱天使》《不法之徒》

跨界导演还有谁(国内)

高晓松

身份:音乐人、主持人

电影导演作品:《大武生》

《我心飞翔》《那时花开》

王朔

身份:作家、编剧

电影导演作品:《我是你爸爸》

张嘉佳

身份:作家、编剧

电影导演作品:《摆渡人》

何炅

身份:主持人

电影导演作品:《栀子花开》

卢庚戌

身份:歌手

电影导演作品:《怒放之青春再见》

九把刀

身份:作家

电影导演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方文山

身份:作词人

电影导演作品:《听见下雨的声音》

相关热词搜索: 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