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

“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

时间:2025-08-03 11:55:06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自2011年出版以来,《南渡北归》屡次加印,风头不减。

首部“南渡”,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

第二部“北归”,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1948年末,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抢救学人”计划,连同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止。

第三部“离别”,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

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参阅上千万字史料,作家岳南一心扑在这次写作上,历经8年的长途跋涉。岁末年初,他应邀对一趟写作旅程进行了梳理与思索。

问: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决定进入这段历史,并最终坚持了下来?

答:2003年,非典爆发的前夜,我到四川省考古研究所与成都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采访文物出土的事。快结束的时候,心中似乎有一种情愫挥之不去,就是觉得还有个因缘未了。夜中深思,突然想到了宜宾市的李庄。

为什么想到这个地方呢?因为我以前写过近十本考古题材的书,参考的文章中许多人提到了李庄。抗战时期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考古学家们都流亡到这个地方去了,并在这个地方创造了学术史上一段传奇。于是我决定拿出几天的时间去看看。

辗转来到宜宾江北的南溪县,又从南溪乘船过江来到李庄。到了那里才得知,李庄不是个村庄,而是川南一个古老的重镇,有宏大的九宫十八庙和几个庄园式建筑物保存至今。也正是这些建筑,才使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包括学校师生一万多人来这里避难,致使这个已沉寂多年的古镇和重庆、成都、昆明一起,跻身于中国抗战时期四大文化中心,由此揭开了抗战学术文化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就在这个古镇上,我看到了当年流亡于此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及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居住的地方;看到了中央研究院一批大师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吴定良、陶孟和、吴金鼎、曾昭燏、夏鼐等在李庄郊外板栗坳办公的“田边上”等建筑;当然还有人数最多的同济大学师生居住的几处庙宇楼舍。在瞻仰遗存的过程中,听当地乡亲讲述他们的往事,对这一批流亡知识分子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情感,于是决定写一本书记之,这就是《南渡北归》的先声之作――《李庄往事》问世的经过,也是我进入这段历史的缘起。

问:我相信,以往你对这段历史、这个群体只是一个朦胧的印象,只是觉得他们很有才华,也很有个性。在你全面而深入地走向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让你感到惊讶,甚至是震撼?

答:当我进入李庄并察看了流亡此地的知识分子居住的地方后,心中就起了波澜,原因很多,比如此地偏僻,生活艰苦,得病无处医治,死人的事经常发生,如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陶孟和的妻子、翻译家沈性仁、考古学大师李济的爱女等就因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去世。当时梁思成家穷得已经吃不上饭了,他把心爱的手表、皮鞋甚至外国友人费正清夫妇赠送的一支派克钢笔都卖掉了,为的是换点粮食与医治林徽因的药品,他们的孩子梁从诫冬天只能穿一双草鞋上学,结果冻出脓疮,久治不愈,受了很多苦。

但这一切只是让我哀叹与悲伤,还不足以惊讶与震撼。因为当时全国都处在一个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活中,比这还要惨烈的例子很多很多。那么真正让我产生心灵震撼的是什么呢?就是大师向世界展现的不屈的精神风骨,只要活着,哪怕只有一口气,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努力地干下去,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相反的是血脉贲张,灵性飞扬,散发出一种坚硬如石的特质。

比如患有严重脊椎病、身穿铁背身用以支撑身体的梁思成,经常趴在桌子上用一瓶子支撑下额,坚持写作、绘图,而他的爱妻林徽因与他的二弟、考古学家梁思永,因患严重的肺结核病,躺在病床上分别编辑《中国营造学社学刊》与安阳殷墟发掘的考古报告,梁思成于战后出版的轰动世界学术界的著作《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版,就是在李庄的六年中完成的。

与梁著匹敌的,还有被陈寅恪先生高度称赞并誉为“抗战八年第一书”的董作宾著《殷历谱》,以及其他人撰写的大批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这样一种努力奋发的精神,连当时前往李庄考察的美国汉学家费正清都产生心灵震撼。他说,如果是西方国家的学者面临这样一种环境与生活,早就跑掉了,也只有中国的学者能在抗战中忍辱负重,越挫越勇,取得了如此伟大的学术成果。这个成就与精神是中国知识界的光荣,也是人类历史的光荣。

正是因了这些,我对流亡于此地的学者大师们感佩的同时,也在心灵中产生震撼,并于震撼中决定去搜寻他们的足迹和在各处流传故事,以便写出更好一点的作品,经过八年的努力,才推出了这套《南渡北归》。

问:资料的搜集过程有哪些甘苦?我还发现,书中有不少的照片是你自己拍摄的。这样的史料写作是否有必要抵达现场?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史料浩如烟海,你对史料的择取是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

答:甘苦也谈不上,既然要做这件事,就要按这件事的规律来做。搜集资料和实际采访是必要的课业。前者就是按已找到的线索去找更多的线索和内容,跑学校档案室、图书馆包括国家级的图书馆、档案馆等,后者围绕这一批大师的学生辈人物、家人及其他相关相知者进行走访调查,得到一些口述的史料。对各种资料的选择,主要还是凭常识和感觉两种方式进行,并与史料相互校正。如此进行下去,虚假的史料就会渐渐被剔除,真实的史料也就显露出来了。

最后少不了实际勘察,仅有书本上的知识和别人提供的线索与史实是不够的,或者说不一定准确,要想把这件事做得扎实一点,就必须到几个或更多的重要的点亲自调查,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于消失的那段往事的原本,才更具有真实感和打动读者的力量。

为了《南渡北归》的创作,我曾在不同的季节三下西南,像四川的成都、南溪县、李庄、泸州;云南昆明、蒙自、大理、呈贡等地是必然要去且要在那里深入采访调查的,从这个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来,没有实际的勘察、了解,许多感人的细节就随历史的烟尘消失,读者是不会看到的。

问:在我看来,《南渡北归》是一种文学、历史、学术的跨文体写作。既坚守历史的本真,又有文学的笔触,还有学术的判断。你觉得这样的写作有哪些优长?

答: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按照前人的路子走过来了。我本身就是文学创作专业的学生出身,所以在写作手法与文采上自然下点功夫,争取写得漂亮点、有趣点,读者喜闻乐见一点,至少不要让读者看几行就睡觉或者讨厌吧。史学方面有伟大的先辈,号称“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之《史记》作样板,我学识浅薄,学不到精髓,皮毛或者说基本的东西还是可以学到的。

《南渡北归》出版后,我得到的信息是,感兴趣最多的还是对注释的那一部分。说这么多的注释,又有考证又有描述又有辩驳什么的,令人眼花缭乱,以前没见过,感到很新鲜。其实,这个方法古已有之。如《三国志》裴松之的注早就创了历史先河了,只是在后来产生的纪实文学方面应用不广,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全景式“大”字号报告文学热,已经没有注释了,无论是出版商还是作者、读者,都认为弄一大堆注释是累赘,无此必要,因而那个时候的报告文学或其他著作,在正文中也引经据典,弄得云山雾罩,看起来挺唬人的,但细究起来,资料从哪里来,压根就没有出处,读者不知道,也没有人追问求证,多数认为作者这么写下来了,读者也就这么将就着读吧。

后来大家慢慢就觉得,创作这类作品,要求应该更高一点。特别是国门打开之后,让大陆的作者从封闭中逐渐挣脱,看到了外面的一丝光亮,特别是海外一些著作的中译本问世,国内作者眼界大开,如美籍华人教授唐德刚先生写胡适的时候,就开始加注释,加得很长。《胡适口述自传》这本书里,唐德刚的注释,比胡适写的字数还要多不少。即使面对胡适的不足,也是侃侃而谈,用唐德刚的话说:“是则是之,非则非之。”结果,海外史学界盛称读《胡适口述自传》,“先看德刚,后看胡适”。这有点儿“喧宾夺主”的意思。“传”与“注”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

我在写《南渡北归》的时候,觉得很多东西在正文中无法表达出来,因为要照顾行文的节奏,或者用我的转述,表达不准确,有些思想,你要表达出来就跑题了。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释,然后又想到了唐德刚,干脆就用注释,借助史料说话。注释是纯客观的,“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各种说法,摆出来,让读者明鉴吧。

问:能否举个实例?

答:比如对张自忠的评价。有人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二十九军撤退了,他留下来当了冀察委员会的头目。在那段时间里,有人指责他为汉奸,后来有人说他是精忠报国。张逃出北平后重返军队,后来以身殉国,这是铁的事实,是民族英雄,加在他身上的汉奸罪名不攻自破了。

但张自忠在七七事变前后这段时间是有过错的,要不然他到济南就被抓起来,被国民政府撤职查办。这一段史实,包括发生在张自忠和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身上的是是非非,我就把史料摆出来。包括当事人的回忆,当事人后人的回忆文章,都在注释里摆出来。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一个真实的张自忠,至于是忠是奸,是否“自以为忠”,读者自己去判断好了。

又比如,鲁迅跟史学家顾颉刚交恶,各种史料,都摆出来。鲁迅是伟大的,我完全同意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这是整体评价。但是具体到某一件事,跟某人的交往,那跟普通人是一样的,鲁迅在某些方面也是一个普通人。

问:阅读这部书稿是一次愉悦之旅,关键在于你的笔力老到,又充满了一种欢欣的味道。有不少的精彩段落令人印象深刻。你怎么看待这样一种活泼、酣畅的表达?

答:如果说通篇大量的注释是吸收了古代学者裴松之和现代学者唐德刚等先生的营养,那么,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却是受到作品中的主角之一傅斯年的启发。

他在文章中说过,若干文体的生命仿佛像是有机体。所谓有机体的生命,乃是由生而少,而壮,而老,而死。以四言诗论,为什么只限于春秋之末,汉朝以来的四言诗做不好,只有一个陶潜以天才做成一个绝无对偶的例外?为什么五言起于东汉的民间,曹氏父子三人才把他促成文学上的大体制,独霸了六朝的诗体,唐朝以后竞退居后列,只能翻个小花样呢?……为什么屈宋辞赋变到成了汉朝的大篇章之赋遂没有了精神呢?

他列举了不少的例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大文体,也都不像有千年以上的真寿命,都是开头来自田间,文人借用了,遂上台面,更有些文人继续的修整扩张,弄得范围极大,技术极精,而原有之动荡力遂衰,以至于但剩了一个躯壳,为后人抄了又抄,失去了扩张的力气:只剩了文字上的生命,没有了语言上的生命。

如何避免这一文学创造力循环消亡的办法,傅斯年提醒“把发生学引进文学史来”,并认为这是文学的批评、改进、创造的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门。

我按傅斯年说的路数去尝试《南渡北归》的写作,用的是家乡山东低层人民的语言结构方式,某些句子也直接以山东人约定俗成的说法应用到文章中。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评价:一是像你刚才说的,笔力或者说语言给读者的印象是老到的,朝气蓬勃的,酣畅淋漓、活泼且具有生气的。另一种则认为这种语言是粗俗的,低级的、土豪的,缺乏高雅的文人之气,甚至带有一股令人不爽的邪味与江湖之气。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曾作过深入的思索,仍认为当初的选择和采取的方式方法及语言结构是对的,而作品的销量也在不断地证明这个选择的正确。由此,我为受到傅斯年文学理论的启发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并达到了预期效果而感到庆幸。

问:在你的书中,有太多的人物登场,你个人比较欣赏哪一位?

答:尽管这批大师的出身背景、性情、接受教育方式与程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从他们身上,真的能看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光芒在闪耀,而这一点恰恰是知识分子最为宝贵和应追求与坚守的。

就书中的众多大师级人物而言,如果非要选一个最喜欢的人,当然要选我的同乡傅斯年先生。这个人一生的为人处事你已经从我的作品中大略看到了一个轮廓,是一个令人敬佩和喜欢的人物,至少我是从内心这么认为的。当然,关于傅斯年其人,由于毛泽东在1948年解放军即将渡江的前夜斥责过他,后来在大陆被封冻了起来,直到前几年才开始解冻,所以大陆知道他的人不多。现在我们知道了,该对其人如何评价呢?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组织才能之外,我想引用胡适先生在傅斯年去世之后对他的评价,“中国失去了最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这句话就代表了我的话,我想傅斯年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然,从反馈的消息看,也有些国人或读者对傅斯年的评价不是很好,有人说他粗俗,有人说他霸道,有人说他太牛了,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云云,但不管别人怎么看、如何说,我还是特别喜欢傅斯年。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看他是作为“人”存在的,但有少数人不是作为“人”存在的,而是作为“幽灵”存在的,他们没有自我,你又看不透他,很可怕。

问:《南渡北归》可以视为“民国热”的一个高潮。你觉得这段历史留下了哪些值得借鉴和承继的经验?他们的学术与人生历程对于当下的学人有哪些启示?

答:民国史的研究才刚开了个头,“民国热”方兴未艾。好戏、大戏还在后头。

至于说到借鉴与承继的经验以及学术历程与启示等问题,因较为复杂,我这里只能简单地叙述一下。

上世纪前半叶,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感叹于世界学术进步之快,曾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事隔多少年之后,许多看过《南渡北归》的读者也对我说,他们最先惊讶的不是书中描述的艰难与纷乱,而是感慨那个时代的大师之多,学问之好,天才之广,有的读者甚至说一眼望过去,那些名字犹如灿烂群星,光彩耀眼,震撼人心,于是便有了类似克罗伯那样的迷惑与疑问。

如何解答克氏的疑问?我在书中或明或暗地解答并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大师云集的时代共发生过两次,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天才人物群体涌现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百家之后开始凋零,百花齐放不再;第二便是清末民初,也就是我书中描述的那些人物出生与成长的年代。

清末民初是一个诸侯蜂起、异族入侵、整个中国历史中少有的乱世,但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动荡、大辉煌的时代,是科学与民主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的转捩点。从文明进步意义上说,它已超越了任何一个朝代的乱世与所谓的盛世。这样一个纷乱中暗含着文明与进步的特定的历史氛围,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产生了一批特立独行的知名人物。而这批人物的家庭背景、气质、爱好、学行、处事方式等等诸方面又各不相同,从而构成了20世纪上半页历史星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个风景之中映照出的是清华国学研究院五位大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的身影;是霸气横生的“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傅斯年的冲天怒吼;是一代佳人林徽因与冰心的恩怨是非,爱恨情仇;是著名学者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孤注一掷,血洒西仓坡的悲壮……这样一个恢宏、昂扬、天才云集的历史场面,是其他时代无法匹敌的。

如果对春秋战国与晚清民国这两个大时代加以分析,便不难发现,大师的产生需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政治生活与文化氛围的宽松自由,以及在这种宽松自由之下产生的如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柱为依托,才有了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老少两辈读书人交相辉映的局面,才有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西南联大学子日后斩获诺贝尔奖的实力。如果没有这些,且不说大师,就是小师也培养不出来。

相关热词搜索: 成群 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