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和结构学、营区景观学等诸多学科发展具有重大学术意义,是具有教育作用的直观课堂。军队建筑遗产的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和建筑型制均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建筑技术、艺术水平,稀有程度高,特别是军队营区中存有的大量近现代建筑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活化石”。比如,旅顺船坞,建成100多年来至今仍在国防军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坞的港坞工程结构之耐久、工艺之精湛在今天的科技条件下仍极具参考、研究价值。
军事遗产中的军事、政治价值显著,而艺术从属于军事功能,有时艺术价值并不在其价值主脉中。
4.2 军队建筑遗产的特殊价值
军队建筑遗产中存在多类特殊价值的建筑遗产,其特殊价值构成军队建筑遗产价值独特性的重要方面。
1.信息价值
军队建筑遗产承载与见证的信息量大,涉及军事历史、军事文献、军事文化、艺术、军事科技和军事人物信息等,借助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建筑本体多维度价值以及建筑生命周期背后的历史时段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状况。
2.情感价值
尽管遗产的史料价值有史学研究之功用,但这种功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历史研究本身,而是它带来的文化上的自明性、情感上的延续性等文化情感方面。因而文化情感价值在建筑遗产价值构成中也最为多样化。文化情感价值以文化自明性为基础,由对历史文化的认识而显现出的对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主要包括文化认同心理、历史延续感、国家责任感、精神象征感、意识凝聚力等。尤其对于军队建筑遗产,其情感价值体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军事历史延续感、军事情感认同和军事文化象征意义等方面的体现应纳入评价体系。
3.象征价值
军队建筑遗产的象征价值也属于可感知可体味的精神价值,其生成与存在方式与情感价值基本相同,在建筑遗产的价值研究中往往归为一类。在军队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中,象征价值作为特殊的精神价值与情感价值并列存在,其所要强调的是特殊价值内容:国家与民族归属感;领土完整与民族尊严;重要战斗与战役的胜败等。比如,鸿胪井遗址,驻海岛、边防的哨所等,就是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的象征。
5.军事建筑遗产的群体价值认知及其保护思路
广义上的军事建筑遗产包含军事管理区内的建筑遗产以及区外的军事类建筑遗产。大型军事建筑遗产跨越营区内外,由于营区封闭管理的原因,军事遗产往往保存良好的部分位于营区内,例如广西近代陆防炮台的精华部分大都在军队营区内。军事遗产往往以防线形式存在,营区内外不可分割,形成线性或系列遗产的有机组成。这一特征也促使我们探讨了对群体价值的理解和认知,旨在强调在军事建筑遗产的价值论研究以及价值评价方法研究中,要从以往孤立静态的观念走向群体动态的观念,重视群体价值的存在和维护,进而促进对军营内外相互联系的军事建筑遗产的整体保护。
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旧的城镇肌理的价值往往被忽视和低估,而作为城市建设的障碍被彻底破坏和排斥。致使今天在很多城市中,已经很难寻觅到保存完整的历史城镇肌理了。而在一些城市环境中的军事管理区,由于长时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还有一些珍贵的城镇肌理得以遗存,具有较高的群体价值,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军事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中,群体价值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评价指标。
5.1 群俸价值与军事历史文化
前文所述,军事建筑遗产和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建筑遗产的一项重要的信息价值就是军事历史文化信息价值,它们是弥足珍贵的军事历史与军事知识的活标本,具有重要的教育与研究价值。一般情况下,建筑遗产的军事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群体形态表征出来的,或是以群体价值的存在和完整度为前提条件,这是由军事建筑和建筑的军事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当主体建筑和附属性构筑物以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都得以保存下来时,会因为群体价值的存在而大大提升遗产的总体价值。中国自古以来拥有许多卓越的军事工程和军事建筑,其布局和设计体现了高超的兵法谋略与军事智慧,在以往的保护工作中,常常只注重主体建筑而忽视与之相互依存的附属建筑和构筑体,整体环境逐渐遭受破坏和损毁,群体价值逐渐削弱直至消失。军事类文化景观与军队建筑遗产在研究和保护层面具有较为直接的关系。军事类文化景观由于构成要素更加多样,因而需要更加强调整体协同性和群体价值的保护。
5.2 群体价值与城市风貌整体性
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后许多部队机关大院、军事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城市区域内占地建设,有些还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出于安全和保密等特殊性要求的考虑,这些城市中的军事管理区具有较明显的封闭性和独立性特点,与其他特殊机构“单位大院”一道,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个基本用地模式。以南京为例,军队大院建设的沉滞性有效保护了南京中山陵一带城市天际线和民国建筑风貌区。这种事实现状以前客观上保护了城市风貌,但是今后也要注意协调和城市整体风貌保护的关系,在军队建筑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中予以重视,相比较单体文物建筑而言,城市风貌是以形态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地缘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而彰显特色的,任何形式的分区和划界都应当尊重和维护这种连续性。这就要求在认知和判断城市环境中的军队建筑遗产的群体价值时,要有超越军事管理区物理分界线的宏观视野,认识到城市中的军队建筑遗产是城市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在观念上保障了城市遗产的群体价值,而在具体的保护和管理的具体工作中,更需要军地密切协调合作,突破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的束缚,采取积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城市遗产的连续性,提升并体现其群体价值,产生积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5.3 群体价值与文化线路、历史地区等新型保护理念
从历史建筑群组的群体价值,到以军事知识与经验为空间脉络的群体价值,再到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群体价值的有机构成部分……我们看到,随着研究视野的尺度递进和研究视点的变化,军事建筑遗产的群体价值的内容与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这表明群体价值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概念体系,它将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完善。军事遗产在许多节点和以文化线路、历史地区、文化景观、系列遗产、大遗址等新型遗产概念契合,新型遗产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整体保护”的理念和对群体价值的关注,这也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总体发展趋势。在军队建筑遗产的研究中,特别是在建筑遗产的群体价值的认知上要充分借鉴这些新的遗产概念和保护理念,纵向深入、横向拓展,将军队建筑遗产的保护事业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军事遗产、革命历史遗产的保护事业以及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全方位、多维度地整合在一起。
5.4 跨越营区内外的军事遗产整体性保护
跨越营区内外有较为完整的三大近代军事遗产体系:旅顺港与旅顺要塞,清代海防工程,广西陆防防线,其中:旅顺港与旅顺要塞作为晚清军事重镇和军港可以视为历史地区,是中国军事工程近现代化的真正起步;清代海防工程是由各海口要塞组成的系列遗产,通过此次普查,基本摸清了清代海防工程的营区内外分布,明清海防工程跨越营区内外,沿线一万八千公里,因防御对口接管,著名的炮台要塞大部分在营区内。海防工程在选址、布局、构筑、形制、材料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作战运用方面既有成功经验亦有失败教训,在价值构成方面有着鲜明的特性;广西陆防防线可以称之为线性遗产。广西近代军事防线整个防线依据地形地势,据地设防,有险用险,无险设险,全线几乎没有漏洞(历史上许多防线最终被突破都是存在明显的漏洞或者是天然的漏斗造成的),将西南天然的屏障——山脉用炮台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绵的、具有一定纵深的防御体系。
跨越营区内外的三大遗产系列从尺度视角看都是新型大遗产,需要更广的视野进行整体性保护,从国家遗产管理来看,营区军事遗产保护是统筹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内容之一。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为军队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普查与分析对其系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军地统筹共促此类遗产的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永续传承,充实爱国主义及现代国防教育内涵。
(青任编辑:张双敏)
相关热词搜索: 评析 遗产 军队 价值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