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文范文公文范文
构建心灵的栖息地
2025-08-19人已围观
构建心灵的栖息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宗教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集成了各个时代的最新技术和大量财力,更重要的是,从中充分体现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这正是其它类型建筑所无法比拟的。文章结合作者在欧洲学习期间的切身感受,通过实地考察大量宗教建筑实例(尤其是新例),加以整理分析,从而探索国外教堂建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当代教堂;栖息地;世俗化;抽象化
检 索: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9-0072-03
Building the Spiritual Habitat, the Tren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Foreign Contemporary Churches
ZHOU Qing1, CAI Hong2(1.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2.Tianjin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 Urban Planning , Tianjin 300073)
Abstract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lobal architectural art. In the religious architectures not only concentrated the technologies and wealth of those specific eras, more significantly, manifested people’s ultimate desire and persistent pursuit for the spiritual world. This distinguishes it from other types of architectures. With the first-hand study experience in Europe and by analyzing large amount of examples, especially the new ones, the author made his efforts to summarize in this paper the new trend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foreign church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hurch; habitat; secularization; abstraction
Internet :
纵观东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宗教建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极度狂热,当时的人们以倾城倾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尽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间和精力,建造出了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宗教建筑杰作。从远古人类建造的巨石阵(Stonehenge,B.C.4000-B.C.2000)到埃及的阿蒙神庙(The Amun Temple of Karnak),雅典卫城(Acropolis, Athens),再到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Paris),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1626),它们不仅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最高建造水准和设计理念,也同时从中映射出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古代建筑史中正是这些不同时期的宗教建筑构成了其中主要的元素和坐标点。
当今世界三大主要宗教中,基督教在传播范围和信仰人数上,均占有绝对优势,其建筑风格的演变也最具代表性。在世界历史上,基督教在早期备受罗马帝国残酷镇压,后经过不断发展,并最终正式成为国教,历时400年,直至中世纪基督教才获得了文化的垄断地位,进而成为统治整个西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主导意识形态,达到了其发展的鼎盛阶段。
基督教建筑风格也先后经历了巴西利卡式(Basilica)、罗马式(Romanesque)、哥特式(Gothic)、拜占庭式(Byzantine)、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以及折衷主义(Eclecticism)等等。以意大利第三大城市那波里(Napoli)为例,在这个311万人口的历史文化名城里,现存登记在册的大小教堂竟达340多座,在其老城区里教堂分布最密集处甚至相距十余米便有一座教堂,其数量之多可见一斑。虽然每个传统教堂都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是,从整体上看,在长达近两千年的历史沿革过程中,传统教堂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语汇。而无数建筑巨匠正是娴熟地运用这些建筑语言,为信众营造出一个个庄严肃穆的神圣空间,通过石头和玻璃,为世人讲述着一段段关于神与人的永恒话题。
18世纪后期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给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社会关系带来彻底变化的同时,也彻底动摇了统治欧洲社会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神权和皇权至上的思想基础,继而进一步导致了基督教神学思想和教会的变革,最终引发了教堂建筑发生新的改变。进入20世纪,特别是四五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认知世界的迅速膨胀和精神世界的日益丰富,人们开始对教堂这一神圣空间,重新进行新的阐述和解释,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的郎香教堂(the chapel of Notre Dorne du Haut ,Ronchamp,1952-1955)为标志,教堂建筑彻底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开始进入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全新时代。
特别是最近50年,几乎与西方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步,新教堂建筑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名家名作层出不穷。这一变化不是表现在数量上,而更主要是体现在设计质量上的大幅提升。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水晶教堂(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Community Church,California,1980)、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设计的伊夫利教堂(Evry Cathedral,Friench,1988-1995)、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设计的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Roma,2003),诸多几乎所有当代建筑大师们,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建筑创作,以极富个性的建筑语言表达对宗教精神的诠释。
比较不同时期的教堂建筑,从中可以发现其演化过程中的一些新特征和趋势:
一、去中心化——教堂在公共空间中控制作用的弱化
如同宗教信仰在当今普通人群的心中失去了唯一性的崇高地位,新教堂建筑也不再是往昔大小城镇的中心和标志,城市中心地区和天际线早已让位于金融办公商业类的摩天大厦了。意大利那波里的中心商务区教堂(图1),位置和体量都已被明显弱化,置于次要的从属地位,其功能和规模也被大大压缩了。追求现代建筑语汇和手法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呼应。
二、人性化——教堂建筑空间由神性向人性的转化
在传统的基督教中,为强化其宗教精神的神圣性和唯一性,常常是以忽略、牺牲甚至蔑视人性为代价的。这一观念反映在建筑上,则主要表现为在造型和内部空间上,惯用以超大、夸张的尺度,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以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在此方面哥特式教堂最具代表性,其高耸的竖向造型,如德国科隆教堂塔高157米;巨大的室内空间,如法国亚眠主教堂室内高42米;以及色彩斑斓的玻璃窗,充分体现升腾超脱的动态,成功营造出缥缈虚幻的宗教氛围。
当代基督教神学重新探讨和定位人和神的关系,强调人性和宗教的神圣性的统一。从此,教堂建筑不再只是“上帝之所在”,教堂的主角由“至高无上的神”,逐步转向侧重活动在其中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感受,重视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尺度平衡,这在巴黎的德方斯地区小教堂(图2)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世俗化——教堂使用功能多元及设计充满个性
教堂建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是人的精神寄托。世俗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堂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宗教活动仪式的去繁从简和人性化倾向,导致原有的宗教功能空间被弱化,新的教堂建筑成为人们的忏悔沉思、聚会交流的场所,其中很多兼有社区活动的性质,如举办音乐会、展览,甚至是旧物市场。教堂空间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此之近。另一方面,伴随传统教堂形象的统一性和唯一性局面的打破,当代教堂建筑造型的个性化趋势明显,从现代主义风格到极少主义风格,从符号学到类型学,建筑师们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充分表达出对宗教精神、地域文化和传统材料与结构等诸多方面独到的见解,创造出许多风格迥异的教堂建筑。理查德·迈耶设计的千禧教堂(图3)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将空间包围在充满阳光的三个同心圆壳中,引导会众向上仰望,直面神圣的极致。
四、抽象化 ——教堂由传统造型到现代造型的抽象转化
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和表现方式就是抽象化,当代教堂建筑也具有着同样的演化趋势,即由具象写实的表达向抽象写意的风格转变。郎香教堂(图4)那混沌、敦实的建筑形象一反往日教堂的崇高、升腾感,给人极度的陌生感。
另一抽象化的表现则是当代教堂中对光线表现力的特意追求。“上帝就是光”,在传统教堂中,光线的重要性已开始重视,如圣坛的采光处理,彩色窗的运用等。当代教堂中更是高度重视光线的作用,从郎香教堂的室内采光的处理,到安藤忠雄“光的教堂”(图5-6)的室内效果,建筑师把光线这一自然界无所不在的元素发挥到了极致。
结语
教堂不仅是人们信仰的象征,也是历史文化的凝聚,更是一代代人们精神的延续。从对当代教堂建筑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宗教建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为世界建筑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它的设计和建造,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而其使用的目的和过程,又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它是在神与人之间搭建的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为人们孤独的心灵提供了真实的栖息地。宗教建筑是伴随着宗教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也必将伴随着宗教的存在而不断发展演化。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 北京城市节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理查德·迈耶作品集3[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3] 安藤忠雄.建筑家安藤忠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 吴焕加.论朗香教堂[J].世界建筑,1994.
[5] Nicola Spinosa.GUIDA SACRA DELLA CITTA DI NAPOLI[M].Societa Editrice Napolitana,1980.
相关热词搜索:
栖息
构建
心灵
2022/0609/6343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宗教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集成了各个时代的最新技术和大量财力,更重要的是,从中充分体现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这正是其它类型建筑所无法比拟的。文章结合作者在欧洲学习期间的切身感受,通过实地考察大量宗教建筑实例(尤其是新例),加以整理分析,从而探索国外教堂建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当代教堂;栖息地;世俗化;抽象化
检 索: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9-0072-03
Building the Spiritual Habitat, the Tren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Foreign Contemporary Churches
ZHOU Qing1, CAI Hong2(1.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2.Tianjin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 Urban Planning , Tianjin 300073)
Abstract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lobal architectural art. In the religious architectures not only concentrated the technologies and wealth of those specific eras, more significantly, manifested people’s ultimate desire and persistent pursuit for the spiritual world. This distinguishes it from other types of architectures. With the first-hand study experience in Europe and by analyzing large amount of examples, especially the new ones, the author made his efforts to summarize in this paper the new trend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foreign church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hurch; habitat; secularization; abstraction
Internet :
纵观东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宗教建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极度狂热,当时的人们以倾城倾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尽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间和精力,建造出了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宗教建筑杰作。从远古人类建造的巨石阵(Stonehenge,B.C.4000-B.C.2000)到埃及的阿蒙神庙(The Amun Temple of Karnak),雅典卫城(Acropolis, Athens),再到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Paris),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1626),它们不仅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最高建造水准和设计理念,也同时从中映射出整个社会的价值趋向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古代建筑史中正是这些不同时期的宗教建筑构成了其中主要的元素和坐标点。
当今世界三大主要宗教中,基督教在传播范围和信仰人数上,均占有绝对优势,其建筑风格的演变也最具代表性。在世界历史上,基督教在早期备受罗马帝国残酷镇压,后经过不断发展,并最终正式成为国教,历时400年,直至中世纪基督教才获得了文化的垄断地位,进而成为统治整个西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主导意识形态,达到了其发展的鼎盛阶段。
基督教建筑风格也先后经历了巴西利卡式(Basilica)、罗马式(Romanesque)、哥特式(Gothic)、拜占庭式(Byzantine)、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以及折衷主义(Eclecticism)等等。以意大利第三大城市那波里(Napoli)为例,在这个311万人口的历史文化名城里,现存登记在册的大小教堂竟达340多座,在其老城区里教堂分布最密集处甚至相距十余米便有一座教堂,其数量之多可见一斑。虽然每个传统教堂都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是,从整体上看,在长达近两千年的历史沿革过程中,传统教堂建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语汇。而无数建筑巨匠正是娴熟地运用这些建筑语言,为信众营造出一个个庄严肃穆的神圣空间,通过石头和玻璃,为世人讲述着一段段关于神与人的永恒话题。
18世纪后期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给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社会关系带来彻底变化的同时,也彻底动摇了统治欧洲社会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神权和皇权至上的思想基础,继而进一步导致了基督教神学思想和教会的变革,最终引发了教堂建筑发生新的改变。进入20世纪,特别是四五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认知世界的迅速膨胀和精神世界的日益丰富,人们开始对教堂这一神圣空间,重新进行新的阐述和解释,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的郎香教堂(the chapel of Notre Dorne du Haut ,Ronchamp,1952-1955)为标志,教堂建筑彻底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开始进入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全新时代。
特别是最近50年,几乎与西方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步,新教堂建筑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名家名作层出不穷。这一变化不是表现在数量上,而更主要是体现在设计质量上的大幅提升。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水晶教堂(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Community Church,California,1980)、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设计的伊夫利教堂(Evry Cathedral,Friench,1988-1995)、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设计的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Roma,2003),诸多几乎所有当代建筑大师们,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建筑创作,以极富个性的建筑语言表达对宗教精神的诠释。
比较不同时期的教堂建筑,从中可以发现其演化过程中的一些新特征和趋势:
一、去中心化——教堂在公共空间中控制作用的弱化
如同宗教信仰在当今普通人群的心中失去了唯一性的崇高地位,新教堂建筑也不再是往昔大小城镇的中心和标志,城市中心地区和天际线早已让位于金融办公商业类的摩天大厦了。意大利那波里的中心商务区教堂(图1),位置和体量都已被明显弱化,置于次要的从属地位,其功能和规模也被大大压缩了。追求现代建筑语汇和手法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呼应。
二、人性化——教堂建筑空间由神性向人性的转化
在传统的基督教中,为强化其宗教精神的神圣性和唯一性,常常是以忽略、牺牲甚至蔑视人性为代价的。这一观念反映在建筑上,则主要表现为在造型和内部空间上,惯用以超大、夸张的尺度,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以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在此方面哥特式教堂最具代表性,其高耸的竖向造型,如德国科隆教堂塔高157米;巨大的室内空间,如法国亚眠主教堂室内高42米;以及色彩斑斓的玻璃窗,充分体现升腾超脱的动态,成功营造出缥缈虚幻的宗教氛围。
当代基督教神学重新探讨和定位人和神的关系,强调人性和宗教的神圣性的统一。从此,教堂建筑不再只是“上帝之所在”,教堂的主角由“至高无上的神”,逐步转向侧重活动在其中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感受,重视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尺度平衡,这在巴黎的德方斯地区小教堂(图2)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世俗化——教堂使用功能多元及设计充满个性
教堂建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是人的精神寄托。世俗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堂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宗教活动仪式的去繁从简和人性化倾向,导致原有的宗教功能空间被弱化,新的教堂建筑成为人们的忏悔沉思、聚会交流的场所,其中很多兼有社区活动的性质,如举办音乐会、展览,甚至是旧物市场。教堂空间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此之近。另一方面,伴随传统教堂形象的统一性和唯一性局面的打破,当代教堂建筑造型的个性化趋势明显,从现代主义风格到极少主义风格,从符号学到类型学,建筑师们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充分表达出对宗教精神、地域文化和传统材料与结构等诸多方面独到的见解,创造出许多风格迥异的教堂建筑。理查德·迈耶设计的千禧教堂(图3)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将空间包围在充满阳光的三个同心圆壳中,引导会众向上仰望,直面神圣的极致。
四、抽象化 ——教堂由传统造型到现代造型的抽象转化
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和表现方式就是抽象化,当代教堂建筑也具有着同样的演化趋势,即由具象写实的表达向抽象写意的风格转变。郎香教堂(图4)那混沌、敦实的建筑形象一反往日教堂的崇高、升腾感,给人极度的陌生感。
另一抽象化的表现则是当代教堂中对光线表现力的特意追求。“上帝就是光”,在传统教堂中,光线的重要性已开始重视,如圣坛的采光处理,彩色窗的运用等。当代教堂中更是高度重视光线的作用,从郎香教堂的室内采光的处理,到安藤忠雄“光的教堂”(图5-6)的室内效果,建筑师把光线这一自然界无所不在的元素发挥到了极致。
结语
教堂不仅是人们信仰的象征,也是历史文化的凝聚,更是一代代人们精神的延续。从对当代教堂建筑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宗教建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为世界建筑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它的设计和建造,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的过程,而其使用的目的和过程,又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它是在神与人之间搭建的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为人们孤独的心灵提供了真实的栖息地。宗教建筑是伴随着宗教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也必将伴随着宗教的存在而不断发展演化。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2] 北京城市节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理查德·迈耶作品集3[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3] 安藤忠雄.建筑家安藤忠雄[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 吴焕加.论朗香教堂[J].世界建筑,1994.
[5] Nicola Spinosa.GUIDA SACRA DELLA CITTA DI NAPOLI[M].Societa Editrice Napolitana,1980.
相关热词搜索:
栖息
构建
心灵
2022/0609/63431
下一篇:《微观世界》卑微生命的万千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