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8-0027-21
201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遭遇了较大的下行压力,第一、二季度GDP增速分别降为6.4%、6.2%,相较于2018年同期分别下落0.4个、0.5个百分点。科学剖析经济下行压力背后的原因,有助于对症下药、促进经济焕发活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里分别从投资、消费、就业、价格、国际贸易、直接投资、房地产、股市等方面对201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进行分析,并就未来的经济形势进行研判与展望。
一、2019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2019年上半年,中国消费增速持续回落,汽车消费大幅下降;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与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严重;新增就业超额完成任务,失业率控制在目标区间内;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方面,外部冲击直接影响可控,但外资波动风险值得警惕;房地产投资数据上表现虚高,但实际投资也出现了下滑;股票市场尽管总体上升,但中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反映出投资者信心不足、心态焦虑的现象。
(一)投资:整体投资动力不足
2019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增长,但与GDP增速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整体偏低。如图1(下页)所示,2019年1~6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8%,增速较2018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较2018年全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骤然下滑,前6个月同比增长仅为3.0%,较2018年同期下降3.8个百分点,较2018年全年下降6.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同比增长4.1%,虽较2018年同期的7.3%仍处低位,但结束了2018年下半年的下滑趋势,已基本企稳;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1.0%,较2018年同期提升3.6个百分点,较2018年全年提升2.7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投资的作用。
1.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速下降,信心不足
制造业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数据来看,制造业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0%。2018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5%,有效对冲了基建投资增速的下滑,成为稳投资、稳增长的主要力量。进入2019年后,制造业投资增速迅速回落,创2004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从细分行业来看,除个别行业外,大部分制造业行业投资增速均明显下滑,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等13个行业甚至一度出现了负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中其他行业相比,制造业投资问题凸显,改革势在必行。
从投资项目的情况来看,根据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数据,2018年制造业新增意向投资项目数(即监测期内已获得项目代码的项目数量)同比增速逐季下降,2018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速高达88%,第二季度为33.2%,第三季度为15.5%,第四季度同比增速为-5.6%,可见2018年后期制造业投资意愿已经减弱,投资动力不足,从而直接影响到2019年的投资额。
民间投资对制造业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从以往数据来看,制造业投资中民间投资約占87%,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约占60%。2019年1~6月,民间投资增速的下滑较为明显。如图2(下页)所示,2018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始终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年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7%,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2.8个百分点。但2019年上半年形势出现反转,民间投资增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4月时已落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截至2019年6月,民间投资增速为5.7%,较2018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低于固定资产投资0.1个百分点。同时,制造业也存在相似的趋势,2018年制造业投资中的民间投资部分增速高于制造业投资整体增速0.8个百分点,而2019年第一季度以来,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始终低于制造业整体增速,直到5月才基本追平。从对整体投资的贡献来看,2019年1~6月,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中仅有约59%来自民间投资,而2018年同期民间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约占84%,2018年全年约占88%,可见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投资,民间投资在进入2019年后动力不足,亟待提振。
制造业和民间投资增速双双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较为悲观,投资信心不足。2018年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自2016年8月以来首次跌破枯荣线,直至2019年3月才回升至枯荣线上,却在2019年5月再度跌破至49.4,且6月也停留在同一水平(见图3)。不仅如此,2019年6月摩根大通的全球采购经理人指数跌至49.4,跌至2012年10月后的最低水平,表明全球制造业都出现了放缓,未来更加难以预期。企业家调查数据也直接表明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减弱。央行第二季度企业家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4.5%,比2018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央行第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69.2%,比2018年同期下降5.1个百分点。
相关热词搜索: 上半年 展望 形势分析 未来 中国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