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试论隋炀帝的另一面

试论隋炀帝的另一面

时间:2025-08-01 14:24:46 浏览次数:

在古代帝王中,隋炀帝以荒淫残暴而闻名,李密发布讨炀帝檄文,暴其十罪,诸如苛征横索、荒湎酒色、残害忠良等都是令人愤慨的暴政。然而,隋炀帝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在其施政措施中也不乏有意义之举。本文试就隋炀帝在统一天下、锐意改革、兴办学校、宽减刑罚、开凿运河等方面略陈己见。

一、统一天下

隋代的统一结束了魏晋以来三百余年“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书轨不同。生人涂炭”的分裂局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隋炀帝在实现和维护这统一过程中主要有三大贡献:其

一、指挥了灭陈的统一战争。在灭陈战争中,杨广指挥下的隋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对百姓“秋毫无犯”。对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的广泛赞扬。其二,率军击破突厥的入侵。公元600年四月,“突厥犯塞,以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击破之”,保证了一个相当时期北部边境的安宁。其三,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台湾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通往来。

二、锐意改革

“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主要表现在:其一,改革赋役。隋炀帝即位后,宣布废除妇人及奴婢、部曲承担的所有课役,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免除妇女的课税,也揭开了取消妇女人头税的序幕。其二,改革官僚机构。隋炀帝在中央改革吏治,降低官品,精简冗员,充实与增设了有关机构;在地方“废诸州总管府”,大举“并省州县”,有利于地方机构的健全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三,改革府兵制度。隋炀帝把府兵制度从十二府发展为十六卫,使府兵制正式完备和固定下来,同时注意加强内军,使全国军事力量始终保持内重外轻的稳定局势。其四,改革选举制度,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典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三、兴办学校

隋炀帝即位后。兴办了十几类专门学校。如:大理寺的律学馆,培养专门法律人才;太医署的医学馆、按摩学馆、祝禁学馆,专门培养医师、医药等方面人才;太侍寺的兽医学馆,培养兽医;太史曹的历法学馆、天文学馆等,培养天文历法的专门人才;太常寺的太乐学馆,专门培养负责郊祀、太庙祭祀以及婚丧吉庆大事时奏乐的人才;甚至在皇帝后宫办了宫教学馆,以培养和训练管理后宫事务的各种人才。此外,在地方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不少县还有乡学。尤其是律学、算学、医学、天文学等专科学校为后代行政职能部门兼办各类职业学校开了先河。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唐及以后科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隋炀帝还积极倡导撰修典籍。他“置王府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以至为帝,前后近二十载,修撰未尝暂停,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资治通鉴》卷182)。

四、宽减刑罚

隋炀帝即位后,“以高祖禁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称为《大业律》,共十八篇五百条,

“其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其枷杖决罚讯囚之制,并轻于旧”,可见新律比《开皇律》处刑要轻。而文帝晚年用法益峻,对吏民严刑滥杀,“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隋炀帝为了缓和矛盾。将刑罚减轻,又下诏改革前制说:“罪不及嗣,……诸犯罪被戮之门,期已下亲,仍令合仕。听预宿卫近侍之官。”

即废除了文帝的本人犯罪株连子嗣,以及不能作宿卫近侍之官的规定,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五、开凿运河

隋炀帝统治初期,用六年时间,分三期工程,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至琢郡,南到余杭,长达四千余华里的南北大运河。隋炀帝开运河,其主观愿望不能排除游玩享受。但客观上作用巨大,这一世界伟大的工程把京师长安的关中地区,与北方的华北平原,中间的江淮平原和南方的太湖流域联结起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特别是在经济上,它不但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便于运输粮食和各种物资,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南方的开发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直到今天,运河对我国的交通运输仍起着应有的作用。

此外,在隋炀帝统治时期,第一次建起了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第一次修筑了25000多里的交通干路,建起全国空前的水陆交通网络和水利灌溉系统;第一次取消商品人市税;第一次开拓了“过于秦汉远矣”和超过唐宗、宋祖及元、明的疆域;第一次扶植了佛教宗派的产生,开始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第一次在京都设立专管少数民族的“四方馆”,提出“混一戎夏”诸族一家的思想政策,把郡县制推广到西域;第一次在“无隔华夷”开放政策下隆重地接待数十国外国使团和商人及留学生。进行了空前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隋朝极盛时的人口、耕地、疆域和储备、繁荣、强大等各个方面来说。隋炀帝的“大业之治”,远强于秦始皇的“唯法从治”和汉武帝的“外儒内法”,也不逊于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所以我们不能因隋炀帝的暴政和二世而亡就否认其历史功绩。试论隋炀帝的另一面

付喜风

在古代帝王中,隋炀帝以荒淫残暴而闻名,李密发布讨炀帝檄文,暴其十罪,诸如苛征横索、荒湎酒色、残害忠良等都是令人愤慨的暴政。然而,隋炀帝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在其施政措施中也不乏有意义之举。本文试就隋炀帝在统一天下、锐意改革、兴办学校、宽减刑罚、开凿运河等方面略陈己见。

一、统一天下

隋代的统一结束了魏晋以来三百余年“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书轨不同。生人涂炭”的分裂局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隋炀帝在实现和维护这统一过程中主要有三大贡献:其

一、指挥了灭陈的统一战争。在灭陈战争中,杨广指挥下的隋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对百姓“秋毫无犯”。对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的广泛赞扬。其二,率军击破突厥的入侵。公元600年四月,“突厥犯塞,以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击破之”,保证了一个相当时期北部边境的安宁。其三,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台湾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通往来。

二、锐意改革

“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主要表现在:其一,改革赋役。隋炀帝即位后,宣布废除妇人及奴婢、部曲承担的所有课役,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免除妇女的课税,也揭开了取消妇女人头税的序幕。其二,改革官僚机构。隋炀帝在中央改革吏治,降低官品,精简冗员,充实与增设了有关机构;在地方“废诸州总管府”,大举“并省州县”,有利于地方机构的健全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三,改革府兵制度。隋炀帝把府兵制度从十二府发展为十六卫,使府兵制正式完备和固定下来,同时注意加强内军,使全国军事力量始

终保持内重外轻的稳定局势。其四,改革选举制度,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典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三、兴办学校

隋炀帝即位后。兴办了十几类专门学校。如:大理寺的律学馆,培养专门法律人才;太医署的医学馆、按摩学馆、祝禁学馆,专门培养医师、医药等方面人才;太侍寺的兽医学馆,培养兽医;太史曹的历法学馆、天文学馆等,培养天文历法的专门人才;太常寺的太乐学馆,专门培养负责郊祀、太庙祭祀以及婚丧吉庆大事时奏乐的人才;甚至在皇帝后宫办了宫教学馆,以培养和训练管理后宫事务的各种人才。此外,在地方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不少县还有乡学。尤其是律学、算学、医学、天文学等专科学校为后代行政职能部门兼办各类职业学校开了先河。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唐及以后科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隋炀帝还积极倡导撰修典籍。他“置王府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以至为帝,前后近二十载,修撰未尝暂停,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资治通鉴》卷182)。

四、宽减刑罚

隋炀帝即位后,“以高祖禁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称为《大业律》,共十八篇五百条,

“其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其枷杖决罚讯囚之制,并轻于旧”,可见新律比《开皇律》处刑要轻。而文帝晚年用法益峻,对吏民严刑滥杀,“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隋炀帝为了缓和矛盾。将刑罚减轻,又下诏改革前制说:“罪不及嗣,……诸犯罪被戮之门,期已下亲,仍令合仕。听预宿卫近侍之官。”

即废除了文帝的本人犯罪株连子嗣,以及不能作宿卫近侍之官的规定,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五、开凿运河

隋炀帝统治初期,用六年时间,分三期工程,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至琢郡,南到余杭,长达四千余华里的南北大运河。隋炀帝开运河,其主观愿望不能排除游玩享受。但客观上作用巨大,这一世界伟大的工程把京师长安的关中地区,与北方的华北平原,中间的江淮平原和南方的太湖流域联结起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特别是在经济上,它不但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便于运输粮食和各种物资,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南方的开发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直到今天,运河对我国的交通运输仍起着应有的作用。

此外,在隋炀帝统治时期,第一次建起了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第一次修筑了25000多里的交通干路,建起全国空前的水陆交通网络和水利灌溉系统;第一次取消商品人市税;第一次开拓了“过于秦汉远矣”和超过唐宗、宋祖及元、明的疆域;第一次扶植了佛教宗派的产生,开始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第一次在京都设立专管少数民族的“四方馆”,提出“混一戎夏”诸族一家的思想政策,把郡县制推广到西域;第一次在“无隔华夷”开放政策下隆重地接待数十国外国使团和商人及留学生。进行了空前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隋朝极盛时的人口、耕地、疆域和储备、繁荣、强大等各个方面来说。隋炀帝的“大业之治”,远强于秦始皇的“唯法从治”和汉武帝的“外儒内法”,也不逊于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所以我们不能因隋炀帝的暴政和二世而亡就否认其历史功绩。试论隋炀帝的另一面

付喜风

在古代帝王中,隋炀帝以荒淫残暴而闻名,李密发布讨炀帝檄文,暴其十罪,诸如苛征横索、荒湎酒色、残害忠良等都是令人愤慨的暴政。然而,隋炀帝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在其施政措施中也不乏有意义之举。本文试就隋炀帝在统一天下、锐意改革、兴办学校、宽减刑罚、开凿运河等方面略陈己见。

一、统一天下

隋代的统一结束了魏晋以来三百余年“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书轨不同。生人涂炭”的分裂局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隋炀帝在实现和维护这统一过程中主要有三大贡献:其

一、指挥了灭陈的统一战争。在灭陈战争中,杨广指挥下的隋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对百姓“秋毫无犯”。对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的广泛赞扬。其二,率军击破突厥的入侵。公元600年四月,“突厥犯塞,以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击破之”,保证了一个相当时期北部边境的安宁。其三,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去台湾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通往来。

二、锐意改革

“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主要表现在:其一,改革赋役。隋炀帝即位后,宣布废除妇人及奴婢、部曲承担的所有课役,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免除妇女的课税,也揭开了取消妇女人头税的序幕。其二,改革官僚机构。隋炀帝在中央改革吏治,降低官品,精简冗员,充实与增设了有关机构;在地方“废诸州总管府”,大举“并省州县”,有利于地方机构的健全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其三,改革府兵制度。隋炀帝把府兵制度从十二府发展为十六卫,使府兵制正式完备和固定下来,同时注意加强内军,使全国军事力量始终保持内重外轻的稳定局势。其四,改革选举制度,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典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三、兴办学校

隋炀帝即位后。兴办了十几类专门学校。如:大理寺的律学馆,培养专门法律人才;太医署的医学馆、按摩学馆、祝禁学馆,专门培养医师、医药等方面人才;太侍寺的兽医学馆,培养兽医;太史曹的历法学馆、天文学馆等,培养天文历法的专门人才;太常寺的太乐学馆,专门培养负责郊祀、太庙祭祀以及婚丧吉庆大事时奏乐的人才;甚至在皇帝后宫办了宫教学馆,以培养和训练管理后宫事务的各种人才。此外,在地方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不少县还有乡学。尤其是律学、算学、医学、天文学等专科学校为后代行政职能部门兼办各类职业学校开了先河。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唐及以后科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隋炀帝还积极倡导撰修典籍。他“置王府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以至为帝,前后近二十载,修撰未尝暂停,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资治通鉴》卷182)。

四、宽减刑罚

隋炀帝即位后,“以高祖禁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称为《大业律》,共十八篇五百条,

“其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其枷杖决罚讯囚之制,并轻于旧”,可见新律比《开皇律》处刑要轻。而文帝晚年用法益峻,对吏民严刑滥杀,“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隋炀帝为了缓和矛盾。将刑罚减轻,又下诏改革前制说:“罪不及嗣,……诸犯罪被戮之门,期已下亲,仍令合仕。听预宿卫近侍之官。”

即废除了文帝的本人犯罪株连子嗣,以及不能作宿卫近侍之官的规定,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五、开凿运河

隋炀帝统治初期,用六年时间,分三期工程,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至琢郡,南到余杭,长达四千余华里的南北大运河。隋炀帝开运河,其主观愿望不能排除游玩享受。但客观上作用巨大,这一世界伟大的工程把京师长安的关中地区,与北方的华北平原,中间的江淮平原和南方的太湖流域联结起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特别是在经济上,它不但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便于运输粮食和各种物资,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南方的开发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直到今天,运河对我国的交通运输仍起着应有的作用。

此外,在隋炀帝统治时期,第一次建起了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第一次修筑了25000多里的交通干路,建起全国空前的水陆交通网络和水利灌溉系统;第一次取消商品人市税;第一次开拓了“过于秦汉远矣”和超过唐宗、宋祖及元、明的疆域;第一次扶植了佛教宗派的产生,开始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第一次在京都设立专管少数民族的“四方馆”,提出“混一戎夏”诸族一家的思想政策,把郡县制推广到西域;第一次在“无隔华夷”开放政策下隆重地接待数十国外国使团和商人及留学生。进行了空前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隋朝极盛时的人口、耕地、疆域和储备、繁荣、强大等各个方面来说。隋炀帝的“大业之治”,远强于秦始皇的“唯法从治”和汉武帝的“外儒内法”,也不逊于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所以我们不能因隋炀帝的暴政和二世而亡就否认其历史功绩。

相关热词搜索: 试论 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