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近十年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研究综述

近十年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研究综述

时间:2025-08-02 17:39:43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

蒋望(1982- ),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5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

摘 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在实业教育的产生、发展、特征、历史定位和局限性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呈现四大研究趋势,但在运用材料及研究角度上尚待进一步的考察。

关键词:实业教育;研究;综述

近年来职业教育成为史学界研究的新宠,多种历史类报纸杂志均设有职教的相关专栏。随着职业教育研究的热门,作为其奠基和发端的实业教育也越来越进入史学研究者的视野范围,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研究也渐渐升温,尤以清末时期的实业教育研究为最。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实业教育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发表文章对当时的实业教育进行观察研究,但多集中在张謇、黄炎培等人物的实业教育思想上,当然也有专著涉及,如陈翊林在《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1]就花了一章的笔墨对实业教育的组织、行政、宗旨、课程及教员教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但述多论少,材料引用并不精尽。

九十年代后,论及实业教育的论著渐丰富,主要有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2],李蔺田、王萍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3]和刘桂林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4]等。前两本书对实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脉络清晰,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但对实业教育的产生背景和制度引入并未做充分论述,后一本书则侧重实业教育的思想发展,上承下启,逻辑思辨性强,但对其具体实践发展情况则较少关注。三书作者均将实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阶段,在著作中用一至两个章节论述,以实业教育为主题的有分量的专著尚未见到,但以此为关键词的史学论文却频见报端。本文试将近十年的关于清末民初实业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做一综合论述,以待各家商榷。

一、实业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动态

(一) 关于“实业教育”概念的界定

近年来,史学界广泛地使用“实业教育”这一概念,但对于这个概念的内涵却没有公认的说法。什么是“实业教育”,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学术界讨论得并不够,集中起来主要有下面三种说法:

一种从历史时期上讨论,认为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的众多名称中的一个,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如以彭干梓、夏金星等为代表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的名称各异:西艺教育、实业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职业教育。其中实业教育是以教授农、工、商必需的知识、技能为目的的教育。”}[5]

一种从实业教育的引入讨论,认为:实业教育源自英语中的industrial education,本义为工业教育,经日本转译为实业教育,是指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中国为农业、工业、商业、矿冶、铁路等物质生产部门培养专门应用人才的教育。[6]

一种则从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上定论,认为:清末把各种力量为农、工、商、矿等实业所举办的实业学堂,通称实业教育,但得到正式认定是在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才第一次承认实业教育的合法地位。1922年壬戌学制后就以“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了。[7]

(二) 实业教育产生的背景与环境

关于实业教育的产生,学术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西方外来因素的刺激。19世纪70年代,驻外中国使馆官员对西方国家和日本教育的介绍,以及大批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对西方国家学校制度包括实业教育制度的宣传,使得西方实业教育开始真正传入中国,促进了实业教育在中国大地的萌生。[8]二是中国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机器生产对变革教育内容和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三是“经世实学”的勃兴为实业教育推波助澜,更离不开一大批教育界和实业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9]

对于实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术界大体承认“三段论”,即:萌芽阶段,大致从洋务运动至维新运动时期;勃兴阶段,从戊戌维新至辛亥革命前后;发展阶段,从民国初年到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大体三个时期。有人笼统地将其分为清末和民初两个阶段加以讨论,但也有分得更加细致以便进行具体研究的,如李霞就将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分为四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是实业教育在中华大地上开始萌芽的时候,戊戌维新时期是实业教育得到初步发展的时候,清末新政时期是实业教育长足发展的黄金阶段,民国初年后实业教育就开始出现各种弊病并逐渐向职业教育转型了。此外,因实业教育走过了一个从“求强”、“求富”的社会本位目标到注重“个人生计”的个人目标,也有人根据实业教育在不同时期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划分阶段。

(三)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业教育的目标会或多或少增添个人需要的内容,但社会本位一直是教育目标的主要方面,它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超越了发展阶段的教育目标就只能成为一种教育理想。因此,对实业教育做一综合考察,慨而言之,具有以下几大特点:一、办学宗旨鲜明集中:求实务实,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二、办学规模庞大,专业分类广泛细致。三、政策灵活,分类细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密配合现实发展的需求。四、各界普遍予以关注,舆论工具鼓吹得力。五、知识与技能并重,中学与西学兼备。[10]

具体而言,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鲜明特征:

萌芽期:以军事技术教育为主,开实业留学之先河;创办人几乎全部是清政府的重臣要员,教员多聘用外国人担任,教材亦采自外国,学生多为官办定向培养,封建色彩较浓,不存在供求问题; 多为临时之需,没有明确系统的学制和正规的教育课程,难成系统。

维新期:形成了较完整的实业教育思想,出现了一批实业教育家和从事实业教育的洋务派人士;以农业、蚕桑学堂为主,以民用实业教育为主,兼顾社会需要和个人就业的意识已经产生;以日本作为仿效的榜样。

清末期:实业留学渐成潮流;女子实业教育开始萌芽;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了事业教育的管理机构,课程设置逐渐规范,其中专业课程更加丰富和细化;全国各地兴办了众多的各级实业学堂,各种实业学校数目增加幅度较大,在清政府有关政策的鼓励、导向下,晚清最后10年,民间办学成为一大社会时尚。

民初期:私立和女子实业教育学校取得了合法地位;实业教育的专业更宽,范围更广;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职业教育出现。[11]

(四)实业教育的历史定位与作用

中国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不是中国社会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它从最开始的军事技术教育发展到后来的普通职业教育,共经历了纯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两次引进的过程。史学研究者在给其进行历史定位时,一般多谈到三个方面的作用:它是中国近代教育之肇始,是“古学”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是中国近代变革的一个分水岭。在谈到其具体的历史作用时,多认为实业教育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实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革,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为20年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当代的启示主要表现在对今天职业教育的启迪和发展上:转变观念,促使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博采精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统筹兼顾,促进职业教育平衡发展;努力探索,力争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克服弊病,探索职业教育社会化的道路;突出重点,推进农村职教健康发展;与时俱进,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

(五)实业教育的局限性

比起历史作用而言,史学研究者谈得更多的是实业教育的局限性。

尽管实业教育力求贯穿“实用”的追求,却是在传统文化桎梏下挣扎前进,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学堂质量不高、学生专业素质较低、学用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而且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开始学习西方,继而模仿日本,后又转向欧美,企图探求一套符合中国实情的教育制度,但中国化的过程和结果不能令人满意。[12]在每一阶段的实施中由于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政治色彩,实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现象严重,地区发展和教育内部各门类之间比例不平衡。部分学堂质量差,管理混乱,某些学堂由于教员与教法等的不合格造成是实业教育的不良发展状况,实业学堂几乎成了“失业学堂”,个别实业学堂甚至名不副实,以诓骗学生学费为能事。[13]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呈现出极端的不稳定性和波浪式前进的特点,理论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始终没有找到推动实业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没有认清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制约实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改革没有适应国情,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只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二、实业教育分类研究几大趋向

(一)个人的实业教育思想研究

对个人实业教育思想的研究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便长生不衰, 但主要集中在张謇、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黄炎培等几个有影响力的实业家和思想家身上。90年代以后,史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许多教育家实践家甚至科学家的实业教育思想都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范围,如杨昌济、蒋梦麟、廖世承等的实业职业教育思想和活动等都成为新的研究目标。发表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如《杨昌济的实业教育思想》[14],《任鸿隽的实业教育思想》[15],《试论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16],《熊希龄及他的教育实践活动》[17],《杨杏佛的实业改造活动与实业教育思想》[18],《周学熙实业教育活动述论》[19]等等,对于个人实业教育思想的研究正有扩大的趋势。

(二)地方实业教育研究 

关于地方的实业教育研究也是近年才热起来,从这几年发表的论文看,浙江、湖北、湖南、重庆、黑龙江、陕西等省的实业教育研究都已出部分成果。如张华龙在《浙江实业教育简论》一文中谈到,为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浙省创建了全国最早的实业教育机构——杭州蚕学馆。文章从简析杭州蚕学馆产生的社会环境入手,论述了浙江实业教育在清末和民初两大阶段的发展情状及特点。又如李雪梅在《1890—1920湖北的实业教育》[20]一文中展现了30年间湖北实业教育兴起的原因、鼎盛时期的概况、辛亥革命后优势旁落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从湖北教育近代化、武汉地区经济的近代化及社会大众心理变迁等方面论证了实业教育对近代湖北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清末民初湖南实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1]探讨了湖南实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如门类齐全,层次完整,学制灵活,专业设置以本省产物与社会需要为依据且灵活应变,办学体制公私并进,形式多样,尤以私立女子实业学堂成绩显著,注重生产实习,成绩斐然等等。地方实业研究崭露头角,方兴未艾,还需要更花笔力做更深入的探讨研究。

(三)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因为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联系,对两者从各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也是近来才出现。大多数人都从清末民初学制的三次改革来探讨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前后承联关系,或者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型来加以探讨,但多数只是简单勾画,论其粗略轮廓,并不分类比较。探讨得比较细致而有代表性的是《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22]一文,它从教育宗旨、生源、师资、推动力量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考察,得出实业教育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的结论。在宗旨上,实业教育以教授工农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救亡图存”,职业教育则明确把转变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鄙视生产劳动的态度定为一大宗旨;在生源上,实业学校学生多为有一定科举功名的人,而职业教育的对象是知识分子和穷苦青年学生,基本上是无力就学、急于养家糊口的人;在师资上,实业教育有三大师资来源:延聘外国教师,派遣留学生前往泰西各国学习之后回国为师,由本国自己培养师资力量,职业教育则主要由国内自己培养;在推动力量上,实业教育在地方主要是开明官吏和士绅,中央则是通过皇帝诏书兴办实业学堂成为各地官吏的法定义务,上下同心,图求富自强以抵抗外侮,职业教育就多靠先进知识分子对下层民众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对广大失学失业青年的关注以及探察旧教育弊病根源的责任感来完成。谢长法、汪光华、肖苏等撰写的多篇文章都对其问题有所涉及。

(四)运用新的视角研究

打破常规,换用新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能给读者留下耳目一新增色不少的印象。令人叹惋的是,这样独具慧眼的佳作并不多见。《超稳定结构与中国实业教育的产生》[23]一文视角比较新颖,它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理论阐述中国的实业教育需要从外国引入而无法自生的原因,得出其关键性缘由在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传统教育作为这个系统的组分保持了超稳定状态。另外,彭干梓、夏金星等从哲学、经济学、教育学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求解了近代职业(实业)教育为什么没能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晚清“务实”“致用”的教育管理思潮与实业教育》[24]一文则采取管理学的理论,运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晚清“务实”“致用”的教育管理思潮的文化趋向,探析与此相适应的实业教育在教育改革及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特征与局限,为当今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三、对实业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期望

近年来史学界对实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是清末民初那一阶段新旧嬗变、舆论大开、思潮涌动,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实业教育的发展波折多舛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存在很大的研究空缺。如何利用清末民初报刊舆论的丰富来进一步探察实业教育的历程?如何从近代中国实业振兴思潮的宏观背景下探讨实业教育的发展运作?如何从政府立法、学制改革的变化中探讨实业教育各阶段的目标迁移?如何运用新的视角将地方实业教育与全国实业教育相结合研究?就这些问题,下面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需要对“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概念做清楚的界定。部分研究者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两个概念换用的现象,造成研究对象的不明确,不利于将二者的宗旨特征等基本问题做清晰的阐述。

(二)要善于运用新的材料。现今部分文章在阐述当中仍引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作中的资料和论点,稍显陈旧。清末民初是报刊大发展时期,尤其教育类经济类报刊大量涌现,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材料,在这方面史学界研究尚有欠缺。对洋务运动时期军用民用事业、对维新时期、清末新政时期学制变革以及民初后教育思潮的宣传进行专题研究将大大夯实实业教育的深度。

(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运用新的视角。先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物的实业教育思想考察,或者清末、民初两个阶段全国性的探讨上,基本上都是个体研究、分段研究,较少呈现实业教育发展整个历程上的宏观研究,在联系全国实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某个省份甚至某个城市的实业教育做微观考察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尝试着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和视角来审视清末民初时期的实业教育,或许能起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 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M].1930.

[2] 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3] 李蔺田、王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

[4] 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 彭干梓、夏金星.“职业教育”概念与功能的历史观[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7).

[6] [11][12]李霞.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历史考察[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7] [22] 董江华.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4).

[9] 汤大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及特点[J].职教论坛,2004,(9).

[10] 张求会.略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几个特征[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10).

[13] 元青.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初探[J].天津师大学报,1986,(2).

[14] 韩秀珍.杨昌济的实业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1).

[8] [15] [18]谢长法.任鸿隽的实业教育思想.杨杏佛的实业改造活动与实业教育思想.实业教育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萌芽[J].教育与职业,2001.

[16] 刘亚玲.试论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17] 马微冬.熊希龄及他的教育实践活动[J].兰台世界,2006,(8).

[19] 李楠夫.周学熙实业教育活动述论[J].历史教学,2000,(8).

[20] 李雪梅.1890—1920湖北的实业教育

[21] 李霞.清末民初湖南实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J].求索,2004,(11).

[23] 赵成、陈通.超稳定结构与中国实业教育的产生[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24] 李福英.晚清“务实”“致用”的教育管理思潮与实业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

相关热词搜索: 近十年 综述 近代中国 实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