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中高职衔接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文章在分析东莞中高职衔接现状的基础上,从组织领导、内涵建设、课程设计、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协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抢抓发展机遇、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积极应对挑战、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等促进中高职全面、深层对接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高职衔接 东莞
[作者简介]郭高萍(1980- ),女,湖北襄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黄玲青(1967- ),女,湖南永兴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广东 东莞 52380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6-0038-0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日趋突出。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从把握方向、协调发展、实施衔接、加强保障等方面,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初显成效,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许多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中高职如何在招生考试制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校际合作、师资培养、实训装备、行业指导、质量评价等方面实现全面衔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立足东莞职业教育发展背景,分析东莞中高职衔接情况,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东莞职业教育及中高职衔接现状
东莞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对东莞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批中职院校相继成立,遍布长安、虎门等发达镇区,为东莞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培养了第一批技能人才。依托东莞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密集的行业企业,东莞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职业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省领先行列。现有高职院校3所,在校生约2万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2所,技工学校3所(含民办),在校生近6万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所。2012年,东莞市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赋予东莞在职业教育方面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为东莞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从国家层面讲,1998—2002年,中高职衔接进入快速衔接阶段①,但东莞无一所高职院校。2009年,东莞职业教育步入公办中职和高职可以实现衔接的新阶段。2010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面向中职的自主招生院校和广东省首批“三二分段”招生培养改革试点院校。目前,东莞中高职衔接已具备国内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包括“3+证书”、自主招生、“三二转段”等。从2010启动中高职衔接工作以来,东莞高职招收的中职生呈持续递增状态。随着衔接模式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只是对招录人数进行了局部调整,但未减少中职生的招收总数。
根据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和包装印刷业等四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中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需求,东莞高职院校开始选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等五个专业作为中高职衔接对口专业,在师资、实训、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比如,在三二转段类别的招生上,根据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东莞理工学校、东莞市轻工业学校、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工程技术学校等中职院校的专业优势,高职院校选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为对口招生专业,服务东莞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和特色产业“家具制造业”。在“3+证书”类别考生中,因面对省内中职学校,范围较广,专业较多,故主要将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印刷技术、工业设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服装设计、包装技术与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等多个专业与产业对接,服务东莞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和特色产业“包装印刷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同时,高职院校也在探索制定符合中职生源特点的专业教学标准,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教学规范。
二、东莞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东莞的中高职衔接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招生数量不断提升、涉及的专业不断增多、对口合作中职院校不断增加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难”: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难以达到深层对接。中高职衔接的日常工作一般由双方教务部门牵头,临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及企业代表交流,中职与高职一线教师的对接不畅,致使中高职衔接在系统设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出现脱节或重复等情况,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也使中高职衔接政策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难以提高培养效果。中高职衔接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东莞个别中职和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更看重短期效应,忽视了长期效应。例如,中职院校偏重运用此政策来提高中职吸引力、增加生源,相对忽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工作;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则认为中职生源的综合素质低于普通高考生源,教学管理的难度较大,排课分班时存在不愿教授中职生的心理。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提高中职生源的培养质量。
3.“3+证书”模式与普考生统一编班,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目前东莞中高职衔接已经包括“3+专业技能证书”、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三二分段”和五年制连贯培养共四种模式。但在实践中,“3+专业技能证书”的衔接模式给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困难,省内中职院校不同专业的中职生源根据志愿进入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普通高考生源与中职生源同班并存,技能基础差距较大;中职生源内部的专业背景不同,不利于开展持续培养,影响实训安排。
4.招生规模相对有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按照《东莞市人力资源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技能人才达到9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其中高级技工达到14.44万人,技师达到1.49万人,高级技师达到0.37万人。目前,东莞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还较大。在与中职的衔接方面,除了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外,东莞中职生升高职院校的四种主要通道还不能满足每年1万多名中职毕业生的求学需求,也不能满足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对东莞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思考
1.抢抓发展机遇,系统培养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这就为中高职衔接协调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一,为高职提供了与本科院校同台竞技的平台。高职教育从招生录取的底层调整为与本科教育并行的一种类别教育,与本科院校同时招录学生,这就使办学特色突出、办学实力较强、社会声誉良好的高职院校可以招录到符合高职教育模式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高职院校是次等教育载体”的偏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第二,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系统性的成长路径。按照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需求,实施考试招生改革之后,真正打通了“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成长渠道,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多种机会,可培养一批技术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为高职院校及报考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在单独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类别,进一步挖掘学习潜能,合理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这样也有助于高职院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促使专业及学校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在这种高职院校与学生意愿的双向互动中,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培养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创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2.积极应对挑战,提升综合办学实力。面对生源从单一走向多元,如何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良好,中职和高职院校需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努力推进中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渗透、专业方案共商、教学标准共订、师资队伍补培、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了提高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效果,东莞职业教育领域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确保中高职衔接从形式对接真正变成内涵深层对接。
第一,以加强组织领导为前提,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成立中高职衔接联合管理机构,下设办公室、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涵盖教育主管部门、中职、高职、行业、企业等各方代表,建立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相关管理制度,研究解决衔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涉及范围广泛、社会影响大的一些重大问题,可提交东莞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讨论,为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政策支持。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会要继续做中职与高职沟通的桥梁,多研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区域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以深化内涵建设为重点,努力推进无缝衔接。中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方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与高职院校存在差距,中职生也存在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文化功底厚薄不一的情况。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高职院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思想,以职业标准为参照,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编写适合中职生的特色教材和实训方案,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迁移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与对口中职院校建立师资“双向互聘共培”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中职院校开设专题讲座、加强交流,努力提升中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教学、技术攻关能力。最后,要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价制度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制度,对高中生源、中职生源毕业生分别进行跟踪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对中高职衔接工作进行整改完善。
3.以加强课程设计为载体,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虽然中职生在技能养成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学习基础较弱,影响了他们终身发展能力和职业成长能力。为此,高职院校要坚持课程融合的课程建设思路,以技能资格证书引导中职生持续提升技能,以技能比武大赛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力。要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中职、高职、企业、行业”四方合作,通过市场调研、校企对话等方式,进一步确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技能人才未来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积极引导中职院校按照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性来构建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整合独立分散的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构建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4.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强化育人质量管理。东莞中职和高职院校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进程。目前东莞中职、高职虽有一些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程,但并未有效整合到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面对共同的产业基础和企业需求,东莞中职和高职院校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及专业群,需共享企业资源,共推现代学徒制,提高育人质量。比如,东莞纺织服装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的学生,可以升入本地高职相近专业,继续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这不仅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也能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稳定、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5.以强化文化育人为途径,不断优化学生素质。高职院校要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入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生产文化进课堂,开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将完整连续的项目载体贯彻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培养合作精神。在大学文化的浸染下,中职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定位更为明确,对提高职业能力的认识更为清晰,完善职业素养的愿望更为迫切,愿意为自我的职业成长付出努力。
6.以政校行企协同创新为平台,提供更优更多的职教资源。组建东莞市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打造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和对口中职院校为主体的东莞市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统筹规划和指导各项政校行企合作事宜。对接东莞产业群,借助职教集团、职教联盟等平台,完善机构管理、利益分享、人力资源、项目开发与社会服务、实习就业与创业、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协同机制,全力构建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中职和高职院校紧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职业教育管理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提供更为稳定的资源、更为优越的实训环境、更为优秀的师资队伍、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中高职院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面向人人、提升技能、改善民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真正为学生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的“立交桥”。
[注释]
①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4.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衔接 高职 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