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上海造

上海造

时间:2025-08-03 02:48:10 浏览次数:

骑永久牌自行车,戴上海牌手表,用蝴蝶牌缝纫机,听红灯牌收音机,“咔嚓”再用海鸥牌照相机把这一切都照下来——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普通国人的顶级生活。而这“三转一响带咔嚓”都是上海造。当年,上海工业一家独大到这种地步,可见其对全国民生的意义。

“永久”、“凤凰”自行车

上世纪60,70年代,如果你穿着瘦腿裤蹬辆永久自行车,下班时间往纺织厂门口那么一站,全厂女工的目光便都会投向你了。一辆永久牌28时自行车,曾经是一代中国少年的“成人礼”。载着隔壁的“黄毛妹妹”穿过弄堂去兜风,是对初恋的朦胧想象。

上海是我国最早生产自行车的城市。1949年,新中国第一辆自行车是永久牌,1955年,第一辆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公制标定车是永久牌,1957年,第一辆26英寸的轻便车是永久牌,1958年,第一辆运动赛车是永久牌,1962年,第一代轻型摩托车是永久牌……

1958年,上海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也就是凤凰自行车厂的前身。几年之后,凤凰牌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自行车名牌,一时供不应求。

当时全国最火的就是“凤凰”和“永久”,如果是上海人,对车型也有要求:爱轻便车胜于平车,爱26时胜于28时(即车轮直径660毫米和710毫米),爱全链罩胜于半链罩,爱锰钢胜于普通钢,爱三飞胜于单飞,爱涨闸胜于钳形闸……

那时,一般只有机关单位的公职人员和邮递员才有自行车。即使身在上海,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自行车都要凭票购买。自行车厂效益好得不得了,职工每年福利就有一张永久牌脚踏车票,华侨商店里要卖100多块钱,相当于一个工人3个月工资。1962至1963年之间,“永久”、“凤凰”标价甚至高达每辆650元。

买不到合意车型的,人们就在自行车改装上狠下功夫——大板铃改成转铃,门式的撑脚架要改成独脚单支撑的,刹车不管是涨闸还是钳形闸,下把要套上红色橡皮管,考究点的,钩织个有花样的线套套在车把上,再吊上两个绒线球招惹眼球。

在“永久”品牌的历史档案里,有一张上世纪70年代乔治·布什夫妇在天安门广场的合影。这位总统先生当时出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照片上的他身着便装手推自行车,车架上清晰地印有一行中文拼音YONGJIU(永久),为永久做足了广告。

1981年9月,湖北应城杨河公社大堰大队农民杨小运向国家超售万斤粮,领导问他想要什么,他脱口而出“我希望能购买一辆‘永久’自行车”。上海自行车厂满足了他的要求,厂长王元昌亲自把自行车交到杨小运手中。在杨小运的带动下,全县有1232户农民向国家超售万斤粮。上海自行车厂送来了200辆“永久”自行车,大堰村成了“永久村”。

华侨商店

1930年,永安公司老板的儿子郭琳爽以高价收购永安公司大楼东边相邻的“楼外楼”茶楼,拆除旧屋,请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摩天大楼。当时永安公司对面的先施套司有个醒目的摩星桥,建筑师因地制宜,根据三角形地形设计方案 临南京路为双层摩天大楼、后部为8层,铜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4438平方米一至五层为公司用房,六层为“七重天”游乐场,并有天桥与老永安大楼连通。沿街大橱窗以绿色花岗石镶贴,二层以上用浅黄色釉面瓷砖镶贴,呈现出现代高层建筑风姿。1935年,永安公司新大楼建成。1956干,永安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新永安公司大楼商场改为上海第一医药公司,后来又改为华侨商店。现在这里成为“佐丹奴”全球最大旗舰店。

“上海”、“宝石花”手表

手表在三大件中,可算是最奢侈了。在当年的大城市里,如果没有上海牌手表,怕没有姑娘会嫁给你。

成立于1955年的上海手表厂,制造了超过一亿两千万块手表。上海牌手表风行的六十年代,是当年国家领导人的报时器。

刚进城时,实行供给制。中办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从香港买来手表,每人一块,给周恩来的那块是瑞士产的劳力士自动表。周恩来感慨:“什么时候能戴上自己生产的手表呢?”1955年9月,当周恩来听说上海生产出第一只细马(人造宝石制的心脏零件,相对钢丝做的粗马)手表,欣喜地遥指东南:“告诉他们,我买一块。按市场价买。我给他们做广告!”

上海手表厂为周恩来精选了一块帆布表带A581,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代细马表,17钻、长三针、机芯外径25.6mm,摆轮上装有14个螺钉。质量接近瑞士手表水平,可连续走时36小时以上,日差小于1分钟。当时收了周恩来120元,后来市场价就是120元。以后周恩来参加各种活动,就常为上海手表做广告。

A581型投入市场后,一直生产到1966年。

1961年,周恩来在南昌看上海魔术师表演,把自己的手表借给魔术师当作道具,之后送给了魔术师,期望他们到江西办杂技团。为上海星火杂技团“嫁”到江西牵了红线。

打那以后,周恩来就一直没戴手表。直到他要和彭真等去苏联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前。这时正好传来上海手表厂研制的新产品上海牌手表问世的消息,周恩来很高兴,花90元钱买了一块新出产的上海牌手表。

这只表周恩来戴了十几年,直到他去世。现在收藏于北京中南海西花厅。

毛主席题名,周恩来做广告,上海牌成了中国第一表。

全钢防震、银色表盘、金色指针、表壳直径为30mm,佩戴这样一块上海牌手表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是很有型的,当年很多外地人来到上海,都一定要买块上海牌手表带回去。那时拥有手表的中国人中,每四个人就有一只上海造手表。

与上海牌旗鼓相当的是宝石花牌手表,成为当时很多少女的嫁妆。

“蝴蝶”、“蜜蜂”、“飞人”缝纫机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多数中国家庭,缝纫机比手表更重要,那时,几平所有孩子的衣服都是接力着穿,哥姐穿了弟妹穿,这决定了缝纫机的实用性,对解放家庭主妇也最具“革命”意义。

上海历史悠久的协昌缝纫机厂始建于1919年,由民族资本家沈玉山创建。解放前夕,全国缝纫机的生产从业人员不过三百多人,年销量只有1400架左右。1966年,在先后使用了“金狮”,“无敌”等商标后,“蝴蝶”正式成为该厂缝纫机品牌。

中国缝纫机史上,名噪一时的要数上海生产的蝴蝶牌,飞人牌、蜜蜂牌等重要品牌。上个世纪70年代,拥有一台闪闪发光的上海蝴蝶牌缝纫机曾经是每一个待嫁女子的梦想。可直到80年代初,尽管蝴蝶牌缝纫机最高年产量达到140万台,要想购买一台依旧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工厂每月都要召开特别会议,平衡出口与内销的数量。一些偏远地方的人买不到缝纫机,就托人到上海买,但运输却成了难题。最后只得将缝纫机零件一个个拆掉、包装好,通过邮局寄。

那时候,很多缝纫机还是孩子们的小书桌,小孩喜欢在上面做功课,

相关热词搜索: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