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种可以生发无限效应的文化演变

一种可以生发无限效应的文化演变

时间:2025-08-02 05:55:14 浏览次数:

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未停止过脚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归属不同文化根源的人类被划分成为不同的民族,并形成各自的信仰。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特定地区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相应的个性基因和独特元素,一旦形成便很难迁移和改变。而已经成型的文明如果只坚守其固有的状态和固定的区域,那么它又必将在历史的某一节点成为失落的文明。中华文明灿烂辉煌,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是其拥有强大的兼容性和扩散性。而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能够包容世界、走向世界并能生发无限附属效应的民族文化才能继续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步伐,向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信仰和民族理想。

深圳文博会即将走过十年历程,文博会的举办不仅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也强力带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博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发展起来的,它使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紧密结合,发挥出无限的能量。十年来,文博会的展示交易规模从首届的4.3万平方米扩大到上一届的10.5万平方米,展商数量从开始的700多家发展到2000多家,交易额从357亿元增加到1665亿元……可以说,文博会见证了新时期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精神。那么,文博会在展示中国人文精神的同时,为我们带来哪些改变和启示呢?

经营意识带入文化领域

文化只有和市场结合才能被称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文博会首先为我们带来的意识转变是如何挖掘文化本身的商业价值,将过去的“事业”做成“产业”。

人类从来不缺少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否则人类文明不会走到今天。文博会作为新生事物,在充分参考国际文化市场前景的情况下,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市场化运作的路线。办会之初,许多人对文博会能否为文化企业带来效益表示无法预测,筹备时可以用“艰辛”来形容。但坚持与执着最终让大家走了下去,并获得了文化主管部门的认可以及众多文化企业的响应。在“政府支持”的背景下,带动了一批企业自发参展。运营公司将项目、活动、展会工作加以细分,在全国及海外寻找合作伙伴,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经过努力,首届文博会便吸引了5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外企参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文博会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企业办展”的特性。

在当代,似乎一切文化热点都是具有消费性的。而文博会始终抓住市场化这条路线,也为其铺垫了稳固的发展轨道。2009年,在金融危机阴霾未散之际,第五届文博会如期而来。已经有四届办会经验的深圳文博会没有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交易额达到249.6亿元,其中高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品备受追捧。文化联姻科技是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这样的跨界组合彰显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回想十年前,嫌贫爱富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对文化产生足够的兴趣,文化在追逐资本的过程中显得艰难而曲折。在这十年中,文化获得政策的支持后,逐渐被资本市场发现了它的价值,并近乎疯狂地寻求与文化联姻的契机。深圳文博会可以说是文化的推广者,也是嫁接文化与资本的桥梁。它使众多企业家在文化与资本之间找到了交点,加速了中国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进程演变。文化是有嗅觉的,它有一种对精神高地的不懈渴求;资本也是有嗅觉的,它总会找到不同领域的价值所在。当二者相遇,便会产生无限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政策的完善,相信会有更多的资本会为文化而疯狂。

寻求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无限的传播和流动,在传播和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养分、获取经验,从而使自己的魅力更加强大。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文化的产生。而文化产业的兴起,就像古老的火药和造纸术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造福人类。

文博会是面向国际的,作为中国文化展会的典范,它将缩写中国的时代精神,将民族传统和民族个性在世界人民面前进行精彩演绎。这种推广的意义并不仅在于“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要开拓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使其为我们的城市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这也是文博会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就在很多国内文化企业寻求国际合作时,一些国际资本早已将视野锁定在我们身上,并且“下注”做足了感情投资。但是,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还是需要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文化营销力。无论是把国外资本“引进来”,还是我们的文化产业“走出去”,都需要借助成熟的国际市场运作方式。这就需要国际化的融资机制、清晰的市场定位、良好的商业计划、可靠的运作流程、有效的执行团队等。这些方面我们还是有待提高的。

不能否认,文博会是一个将中国梦变成现实的国际化舞台。不过,透过文博会这面镜子,我们更应该在看到优势的同时看到不足。在这里,文化创意产业不乏人气,但我们很多的传统艺术形式备受冷落。究其原因,主要是过于传统的本土特色艺术语言不能与国际文化语境衔接,对其意义的解读造成了先天障碍。而我们举办文博会的初衷并不只是为了展示,更希望得到国际认可并吸引国际资本的关注。那么这些本土特色极浓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不能削减主观个性的情况下,若想走向国际市场只能继续改进、探索和等待。

文博会为民族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但在这个平台上获得资本关注最多的是富有创意的那部分文化形式。扎根传统是几代人的文化选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当代社会,一部分人若不改变固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必将会在激烈的碰撞与革新思潮中被淘汰。文博会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提供了机遇,也同时给了不具有创新性的文化形态以启示意义。

遍地开花

深圳文博会经历了十年风雨,在打造品牌的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同类展会的迅速跟进。在第一届深圳文博会之后,全国出现了“北京文博会”“西部文博会”“山东文博会”“中国海峡两岸文博会”“合肥文博会”“义乌文博会”等。中国的创意文化产业正逐步走向黄金时代,迎接这样的时代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无疑这些兄弟文博会的思路都来源于深圳文博会,它们的崛起说明中国的文化市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也说明了深圳文博会一家独大的情况早已不能满足中国人的文化诉求。那么同样是文博会搭台,如果唱得是一样的戏便显得没有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生发 演变 效应 无限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