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校德育载体理念研究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校德育载体理念研究

时间:2025-08-03 03:07:49 浏览次数:

摘 要:建设高校和谐德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德育载体应实现普适性规范与多元价值并存的和谐,必须理性审视新时期德育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要求,重视德育载体的选择、碰撞的和谐,形成合力,使德育工作生动活泼、高效地运转起来。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和谐 高校 德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8-112-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将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前,社会的功利化、多样化使人的精神追求呈现出感觉化、碎片化、世俗化的趋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我们必须理性审视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发展理路,重视德育载体的选择,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促进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

一、德育载体的概念及选择原则

人们常用“魂要附体”这句话来说明人或事物的精神与形体不能分离的道理。而德育也有一个“魂”与“体”的问题。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德育是众多教育的一种,是一项解决人的现实思想认识,培养健康思想品德和个人心理的教育工作。要做好这一项工作,需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很好地实现。载体是思想教育的土壤,选择了合适的土壤,思想教育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一般地,德育载体有如下几种类别:

1.活动。围绕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兴奋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并开展教育活动,调动教育对象的参与热情,使之在参与中引发思考,受到感染,深化认识。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自立自理能力以及民主和协作意识,还可以沟通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2.物品。借用一些带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客观实物作为教育的“引子”,激发教育对象的情感,深化教育的主题:一为专用,二为与教育有一定的联系。

3.大众传播媒介。利用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介的教育功能,使其为思想、教育所用,适时地组织观看或评论一些影视作品,有针对性地利用报刊、电台、网络所宣扬的事件,易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4.管理。即通过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和行政管理的作用,规范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以管理为载体的关键是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日常生活管理中,进行量化评价,要坚持经常性的管理与经常性的思想教育一起抓,既要帮助人明其理,又要帮助人导其行,充分利用正反面典型人物或事件,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的传播者,要塑造好自身形象,使制约和自省相结合,注重发挥自省作用。“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统的修身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同样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德育的主要载体及其效能

高校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越高,德育信息价值的体现就越充分,收到的德育整体效益就越明显。高校德育资源特性包括价值性、再生性。其功能为:教化、净化、悟化。在此,我们将着重分析以下几种载体及其效能:

1.网络——德育文化交流的载体。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传播消息、宣泄情感、张扬个性,网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进化提供了条件。网络所传播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从多种角度反映着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倾向。

当然,计算机网络在给我们带来种种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观念革命。计算机网络对德育工作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挑战。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必然带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一拥而入,不少学生由于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互联网上大量的西方文化难以作出正确的鉴别;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网络行为的隐蔽性,可以使自己的网上行为不受任何限制。(2)对德育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挑战。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与日新月异,迫切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应用科技知识的能力,要求德育工作要时刻注意加强学习、提高素质。(3)对教育工作传统的思维方法、工作方式的挑战。德育工作的历史使命要求它始终站在时代和科技的前沿,对于体现现代科技水平的计算机网络,应使其成为推动德育工作方法创新的有效载体。(4)对德育工作舆论导向的控制力的挑战。尽管计算机网络既不姓社也不姓资,但与网络发展相伴相随的是各种不同文化的渗透。在多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同层次文化的交互作用下,我们对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和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上述种种挑战,使德育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但同时也为德育工作趁势而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新的契机。德育工作应该大胆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动应对新的挑战,善于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2.校园文化环境——优化德育环境的载体。良好活泼健康的文化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聪明才智和技能,并与群体力量有机地相结合。人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当漫步在苍松翠柏、垂柳临风、青竹挺拔、桂花飘香,或林荫曲径、清洁幽雅、秩序井然、空气清新的优美环境之中,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文明、整洁、高雅、催人奋发的自然美,沐浴在其中的人们此时此刻犹如处在“物我两忘、浑化同一”的境地。

此外,创造催人上进的氛围,还在于精心组织一些活动,如庄严的仪式、隆重的授奖大会、严肃的学术报告、精彩的艺术活动、诱人的科学文化园地、体现校风的人文景观,都会催人上进,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时,还应注意校园设置要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苏姆林斯基)。可以说,校园中任何一处装饰点缀都不是随意的,一草一木都应精心设置,充分利用各种环境和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性课程;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提出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实际上强调的都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功能。深圳大学的校园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有讲究,既具现代化大学气派,又有校园独有的传统文化特征。其办公大楼的横系列和图书馆的竖系列,再加上教学楼的横系统,一幅很理性的画面主突现出来;时钟广场、天地人和、“知识的金钥匙”型的花坛,……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只有不断得到良好的审美经验,才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愉悦,才会向健康的道路上迈进一大步。

3.美育——德育的重要载体。美育在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育,即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美育的根本目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人们去追求高深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人们去感受和理解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时候,又可以清除精神污垢,改变不良习俗,净化人的心灵和陶冶人的德性,塑造完美的人格,进而影响其思想情感以至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主要依据是:(1)历史继承性。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把“尧舜之容,桀纣之象”的壁画作为国家兴废的鉴戒,反映了孔子对美育的教化作用的重视。一部艺术作品要给人以乐趣,更要给人以教益,而“教”与“乐”的关系,又应当是并行不悖的。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讲到:“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者莱辛特别重视戏剧的教育意义。他认为,剧院应当成为道德世界的学校。贝多芬则把音乐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强调音乐的道德教育作用。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审美恰恰是能够提供和实现这种自律的尺度的楷模。(2)现代社会性。现代社会从各个方面对人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主体性成为全面发展人的本质特征的根本素质要求。{2}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统一性与权威性,同时又偏重理性,强调通过晓之以理和一些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与要求,多以传授、服从、执行为特征,这难免会出现照抄照转,甚至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克服过去的单一运行模式,应促进教育泛审美化,拓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美育是一种情感体验,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由此促进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品格在美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得到升华。(3)人本发展性。美是一种独特的、有表现力的、创造性的交流形式,通过整合认知,以感觉、知觉、表现的逻辑方式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王国维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从实践来看,审美情感产生,可以使一般的道德行为规范进入人的心灵深处,使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内在道德需要,从而加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教育者将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深化、升华,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4.读书活动——德育的良好载体。在高校,读书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传统的又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这当中,文学作品则最为显著。文学亦即是美学和心学,优美的词句文章可以使人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引发崇高的情感。文学也即是人学和社会学,它们透视人生和社会,反映时代的脉搏。文学还是现实主义的哲学,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萨特小说中通过人物和生命的历程,表述的道德观和存在主义哲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其心理机制有五方面:(1)认同及内化作用。文学作品所富含的美感、情感和价值观等人生意义为阅读者所接受认同,从而使阅读者的精神世界发生变化。(2)投影作用。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动机、欲望、感情、态度加之于书中的人物,并为书中的人物尝试性地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抒发被压抑的情绪,减轻内心的焦虑,将潜意识的情结投射出来。(3)移情作用。由于移情共感,阅读者将原来对某人物的情感,转移到对书中人物的心理历程,有助于阅读者从困扰的心理泥坑中解脱出来。(4)领悟作用。通过阅读书中的故事,经过内心的复杂曲折的磨练,促进了对自己原来困惑的心理问题的重新认识,学习了面对问题的态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重新建立起新的观念和行为模式。(5)生理调节作用。阅读或倾听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好比遇到一个好的心理医生,也好比享受了一次清心醒脑的精神按摩。这是一种不用出门的精神旅游。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历史时代,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新的观点和高度的责任感来看待、选择德育载体,把握好德育载体建设,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启迪,从而生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取得系统全面的成效。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

{2}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巴金.创作回忆录[M].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广东深圳 518060)(责编:吕尚)

相关热词搜索: 和谐社会 德育 载体 视角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