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德育理论历史并不长,但是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将道德思想理化成德育理论是随着人类客观发展而进行的。我国的德育理论发展进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重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种理论。
关键词:高中德育;评价;研究;原则
《中学德育大纲》确定的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首先确立“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牢固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从严治教,管理到位,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
一、高中德育的基本原则
1、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结合。我们都知道,道德是调节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高中阶段的德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对于当前的高中学生来说,因他们面对高考的压力和其他各种因素,对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世界观的理解并不深刻,所以他们并不能正确的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蕴含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也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目前德育工作,要把重点内容放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的学习上。另外,还需要注意,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时并不能死记硬背,而是要真正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品质,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
2、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对于高中德育工作来说,它的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建立一种道德理论,而是要通过这一理论所表现出来一定的道德行为,这也是衡量德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条件。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某一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就一定要透彻分析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也就是人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但包含学生自身的需要,还包含社会的需要。所以,一定要先关注高中学生的自身需求,分析其自身需求的心理源泉,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更好的为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理想。
3、与学生情感教育相结合。学生不仅是德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德育的归宿点。而对学生情感的关心既是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是对德育的全面补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最好的催化剂。所以,道德建设的主要渠道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提高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在高中德育工作中,教师往往认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回事。对德育所蕴含的道德、法律和心理学等都不重视;突出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程式化,忽略个人的个性发展;往往关注德育的教育性、思想性,忽略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和接受层次。很多学校对德育的发展并未高度重视,未与时俱进,对学生心理特点现状的把握不够精准、深入。对此,学校和教師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及个性地位,关注新时期高中生心理的新特点,尊重其独立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化、个性化发展。
2、多方式推进德育工作。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应抓住德育与高中某一学科及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注重渗透,以多学科协作的方式,扩大德育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学校和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课外活动或者校内组织的活动,努力为高中生营造一种轻松而愉悦的德育氛围,加强其德育的发展训练,将德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感受。另外,学校还可以专门建设一个德育网站或德育板块,将德育论文、观点放到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把存在的相关德育问题进行留言提问,获取专业老师的解答,从而排解心理难题。
3、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充分利用网络作为高中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助于高中生德育教育工作者通过采用更多的有效途径并在及时、准确把握高中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变化趋势的情况下,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德育教育工作。
(1)高中生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网络自由化和渗透性的特征,创建特色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可借助网络技术,在广覆盖的前提下实现点对点的个别化教育。例如,学校可定期对高中生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并通过网络而非面授的形式开设相应的教学套餐,使心理敏感脆弱的那一部分高中生能够给在乐于接受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2)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利用闲暇时间广泛和深入阅读心理学经典理论,逐渐从穿套的“我讲你听、我令你行”的教育模式过渡到与学生平等“耐心倾听、互动交流”的双向反馈模式。
4、加强心理教育,滋润学生心灵。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学校设专职心理教师,建立心理辅导系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我校在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具体内容涉及学习方法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健全人格培养、抗耐挫力和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使学生们学会科学地理解人生、客观地面对现实、合理地对待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地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冲突和矛盾。
总之,德育是一种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已经成为各个阶段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在高中这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各个学校相关教师要重视德育的开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德育理念的传授,使学生能够充分领会到德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福伟.高中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
[2] 秦朝伦.浅析当前高中德育困境及其解决方案:兼论如何丰厚高中德育土壤[J].学理论,2013(05).
[3] 胡健.浅谈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4] 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
[5] 孙传新,陈锋,杨洋,佟晓辉.试论生活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以生活德育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0).
[6] 王南甫,贾佳,王永亮.研究生德育工作状况及实效性路径思考――以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为调查样本[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
相关热词搜索: 德育 评价 高中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