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网络德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网络德育研究

时间:2025-08-03 02:35:00 浏览次数:

【摘 要】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必须始终把大学生德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把高校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要进一步发展网络德育领域,这一教育的重要的建设新领域。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网络德育的概念及特征着手,分析当代网络德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从而在高校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德育;教育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Age,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 higher education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educating people, moral, led by Students must always be the primary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s a colleg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to train to become physically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building new areas. This paper is to proceed from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opularity of Marxism as the domai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ontemporary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and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network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Key words】 Marxism popularization of network;Moral education;Education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的网络德育的概念及特征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的网络德育的概念

1.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的网络德育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提高他们德育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前提。同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

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如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手机通讯等各种有利因素,占领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赋予当代中国化德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2]。然而,高校属于特殊的领域,有着更多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有着更为关键的作用,从而能够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成为我国德育建设的主阵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建设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领域,而网络德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中推进网络德育建设,是实现高校德育建设的关键,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1.1.2 网络德育的概念

网络德育即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网民进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的网上双向互动虚拟实践活动[3]。一般认为网络德育就是指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文化、网络德育课、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就业指导、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家长学校等,这些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网络德育的特征

1.2.1 开放性和交互性

现代家庭为了让学生及时获取更多的信息,便捷地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尽早多接触网络。学校为了学生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组建了多媒体教室、开通了学校网络等。同时网络信息也联结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也使网络德育具备了网络最原始的特性,即开放性和多端交互性[4]。

1.2.2 趣味性与能动性

网络的形象化和模拟的仿真性可以给网上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不再面对枯燥、乏味的说教,使学生学习更加愉快、更加自主、更具有想象力。网络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或迫使他们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易于调动学生接受教育,更易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也更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1.2.3 现实性与虚拟性

网络德育来源于现实也脱离于现实。网络德育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主体。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学习、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能满足他们自己现实的需要,但虚拟世界诚然不等于现实。

2 当代网络德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网络德育现状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的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2.1.1 思想政治领域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高科技,实际支配了更多的信息资源,从而在信息网络社会中占有诸多优势,造成各个国家信息资源不对称。他们一方面利用这一优势,在网络中渗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信仰,从而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5]。另一方面,在我国国内,不同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会利用网络这一特殊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发生在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将会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具隐蔽性和长期性。如果不实施有效的防范,不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不用积极正面的网络内容去吸引大学生的网络“点击”,则会对高校德育构成严峻挑战。

2.1.2 在文化领域

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而文化交流与学习的前提就是承认文化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不应该造成文化的冲突,而应该是不同文化的相互补充。使各民族的文化,在差异的互补中谋求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令人忧虑的是,随着信息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领域中的德育建设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2.1.3 在伦理道德领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原来社会存在的道德危机依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由于电子信息网络大有蔓延之势。例如网上欺诈、盗窃、黄毒和暴力的泛滥,使社会陷入严重的道德危机之中。在我国因网络而引发的种种道德问题日益增多,乃至更多的网络犯罪现象,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2.2 当代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

2.2.1 国家方面:网络教育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方面提供不足

在我国,不同类型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差距。城市、乡镇和农村学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发展不均,城区学校信息化设备与应用状况较好,乡镇学校次之,农村学校最差;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滞后,中小学计算机配置数量不足,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机比甚至达到20:1以上;教学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匮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尤其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信息资源不足[5]。多数学校尚未建立专题网络课程、优质录像库、课件库和电子教案库,无法很好的对学生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

2.2.2 学校方面:校园网络管理不完善

在学校,学生的上网行为得不到有效管理,学生自由进入不良网站或玩游戏,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使用BT等下载软件,占用了学校网络带宽、网速越来越慢,教育教学业务受到影响;无法对网络威胁进行诊断,导致网络长时间滞缓乃至瘫痪;大量网络下载不加管理,引进无数病毒使得网络处于高危状态;通过邮件交流造成不良信息传播,或者病毒感染;学校管理者无法知晓校园网络运用状况,管理决策缺乏有效数据依据[6]。

2.2.3 个人方面:存在不健康上网问题,阻碍个性发展

目前,在我国2.98亿网民中有9894万学生网民,占总数的33.2%,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低俗网络内容等有害信息的影响。网上的低俗内容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危害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教育部2002年对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表明,有62%的大学生以网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40%的学生把“BBS”和“聊天室”作为校园里发表言论的最主要渠道[7]。学生肆意使用校园网络将导致如下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沉迷于网络,引发犯罪等恶果。

3 解决网络德育问题的对策

3.1 国家方面:加强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要有明确的认识,把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实力的高度来实施;要对网络信息化工程全面、科学地认识,跳出应试教育怪圈,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为我国网络德育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3.2 学校方面: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利用网络资源

培育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的有关校纪校规的制定、宣传及教育工作。学校要通过制定的学生上网行为规范、学生上网违章行为处罚条例等网络道德规范,来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其次,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监控,对所有进入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最大限度地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进入校园网络。

3.3 个人方面:自觉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学生是校园网络的使用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更有效率。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提高网络道德素养,从而自觉形成网络自律,科学利用网络,坚决杜绝各种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网络文化活动,例如:网上艺术秀、网络文化节、网上科技活动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

4 结束语

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要求德育内容体系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网络与高校德育有机结合,发挥网络的优势,以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它要求德育建构信息化方法体系,以适应人们新的信息观以及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点。总之,我们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各种危机的存在。要通过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必须始终把大学生德育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要进一步发展网络德育,把高校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方刘.浅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期刊论文].学术论坛,2009(5).

[2]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丁振国,杨玲玲.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

[5]邓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李凤姝.用好信息网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8(11).

[7]王健.网络德育:德育变革的必然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8]刁承湘.研究生德育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王小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1]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8(7).

[12]王公晓.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3).

[13]高鸣.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谢庆云]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德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