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群楼和市井久了,无来由地,竟留心起小区里的一些细节。过节的气氛还没有完全遁去,各家的大门上红红火火的,与街景相映成趣,而在一些偏僻村落,不少的房屋破旧落寞,大门紧锁,它们如同冬日里光秃秃的树干,冷冷清清。所幸,父亲所独居的老屋,每年总会装扮一新,譬如春联,也是新的。
用父亲的话说:“大门春联是庄户人的脸面,有钱无钱,像模像样过年。”这句话已伴我们兄妹几十年了,父亲和我也的的确确做到了。
“身为老骥犹嘶枥,心似黄花爱晚霜”,今年是父亲的本命年,春节前夕,我自作聪明,选了这副春联给父亲。父亲向来喜欢清静,一直撇不下老宅子上的“五分地”,不愿进城与我们同住。85岁高龄的他,身体还算硬朗,仍能骑车,只是视力每况愈下。关于对联,往年由父亲本人操笔的差事,今年被我用一张买的春联替代了。
每年进入腊月门最后的几天,别人的父亲要么上街买这买那置办年货,要么劈柴火烀猪头抢先一步“敬财神”,而我家却是另一番情形。父亲出身书香门第,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父亲平素不嗜烟酒,独爱书法,而且有过硬的“童子功”,是公认的“书法家”,倍受礼遇和尊敬。村里百来户人家,年前,大门小户将裁好的红纸,标上记号,依次卷好送到我家。甚至,连周边的亲友也来凑这个热闹。
父亲有求必应,根据先来后到的次序,对照历书和手抄本上的对联,张家四代同堂,则有儿孙绕膝的写法;李家土中求财,便有勤劳致富的写法;王家孩子喜获中考头名状元,更有头名状元的写法……就这样挨家挨户地写,写好后,按对应的门的顺序叠好再打上标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皖东农村起先都是茅草屋,后来是土墙瓦盖,再发展到了砖瓦结构,这段跨度差不多有二三十年的时间,父亲从不间断,坚持为左邻右舍写春联,遇到个别门户房屋多的,差不多要写半天,而且不收分文报酬。
我记事时,大哥已经独立门户,二哥三哥已经能够给父亲“打下手”,父亲伏案掭笔,哥儿俩将写好的春联,麻利地挪到里屋和厢房晾干,就连院落也铺天盖地,迅即被红汪汪的对联所淹没。二哥沉稳,主动帮助父亲牵引纸张;三哥灵气,刚上初中就能帮写“陪对”、“报条”之类。我和妹妹要么纠集一帮小伙伴到野地里堆雪人,要么就拿根竹竿敲打屋檐的冰凌,要么钻进牛房烤山芋。不但不能为父亲分担,反而还会添乱,偶尔到里屋翻箱倒柜,不巧把畜禽也放了进来,对联被抓破了,父亲只好重写予以替补。不少大爷大伯来取对联时,经常捎带些热气腾腾的包子来,让我们兄妹几个先解解馋。
读到小学,我看到父亲写的,而且我也轻易能够认识的对联有:“天长地久,代代兰芬”、“小大由之,出入可也”、“鸡生大蛋,鸭生满栏”、“田中生白玉,土内出黄金”、“大粪三千担,肥猪八百斤”、“一人巧作千人宴,五味调和百味香”等等。父亲还为我们兄弟卧室写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对联,尽管我当时有的字面意思没有完全弄懂,倒也喜欢在嘴上念叨。
父亲在书写时,笔法小到蝇头小楷,大到盈尺见方。写到关键联语时,父亲还不由自主地停笔为我们解读分析一番。每写成一副,脸上总会浮现喜悦之色。
后来,母亲因病早逝,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写春联的事依然雷打不动。三哥年龄稍长时,参与的多了,未免感觉乏味,看到父亲没日没夜地写,每年年底总要忙活一个多星期,家家户户正热热闹闹地“忙年”,偶尔情绪反常。这时,累得腰酸背疼的父亲,就会一边拍打拍打后背,一边和蔼地说:“乡里乡亲,邻里加旁边,谁能不求个人,在别人看来兴许是难题,在我看来只是举手之劳。”临了还说:“你爷爷以前是私塾先生,案头的砚台和这支‘狼毫’,就是‘老人家’传下来的,早年在村里他也是这么干的,就连去世前也不曾停过。”
受父亲的熏陶,后来,我也加入到“打下手”的队伍中来,兄弟几个学着父亲的样子,虽是“涂鸦”,父亲却也时常投以赞许的目光。每年我家春联总是放在最末写,我见父亲稍微消停,便好奇地问:“为什么有的人家春联是黄色的呢?”父亲告诉我:春联起源于“桃符”,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在我们皖东地区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贴红春联,守孝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没想到,小小春联还有这么大学问呢!
村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记得父亲曾经给他写过一副这样的春联,上联:迎送远近通达道。下联:进退迟速遊逍遥。联语颇有意味,我很感兴趣,于是就迫不及待地追问父亲此联如何理解。父亲告诉我说,老先生乃远近闻名的“村医”,风里来,雨里去,再苦再累,无怨无悔,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方便村邻求医问药,如今虽然年老,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他曾经赋予我们的恩惠,预祝他老人家晚年康健,长命百岁!
节日里,村里的男男女女少不了要外出拜年游玩,父亲不太爱走动,却独自在村头踱来踱去,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看一看沿途的春联,遇到熟悉的人,还会向他们说说某副春联的意思和用途。父亲有时背着手凝视贴在各家门户上的春联,神色悠然又陶醉——想着那些书法作品都出自自己之手,融合着自己和孩子们的辛劳与创造,父亲心里一定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
父亲不但春节写春联,就连平时哪家砌房造屋他也会给人家写。“上梁巧遇黄道日,竖柱恰逢紫微星”,写成后还外加“文昌化解”、“百无禁忌”各一幅和“福禄寿喜财”若干。稍有闲暇,父亲不仅给我们讲史上首副春联的由来,还给我们讲“福”字倒贴的用意、春联的结构和春联的奇闻轶事。一次,父亲讲了个故事:“小镇有个木匠,春节前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副春联: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木匠的右邻是药店老板,他见近邻因贴出春联后生意十分红火,也在门前贴了副春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病人见药店老板心地善良,纷纷到他店里去买药。”我听得入了神,心想春联的作用还挺大的哩!
村里有个朱姓剃头匠,父亲第一年给他家写了“旧貌一剃了之,新颜从头开始”,横批“头等大事”。第二年,朱家又来请父亲写春联,我心想,父亲会不会沿用去年的内容呢?但见父亲不慌不忙地写道:“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随着村里读书人的增多,偶尔,也有一两个大学生自愿为村里的人代笔,大街小巷也有专门代笔和出售春联的,于是,父亲的“手艺”逐渐就被人淡忘了。
今年春节,我回乡看望父亲,发现房子越建越好,住的人却越来越少。回首当初我梦想起航的这个地方,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在我眼里它却变得有点陌生,过年的气氛越来越冷清,且轻且淡且落寞。一切已然翻篇。刚进门,父亲便告诉我:“街上买的春联尺寸、内容一般不太适合,现在村里每家每户的春联大多数来自书店、地摊,虽然读书的人多了,写对联的人却越来越少。”见我愣着没有反应,父亲又特别补充道:“咱家以后的春联还是由我自己来写吧……”
责任编辑 江 声
相关热词搜索: 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