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高考中学生的文言文题得分率并不低,这表明此类题并没有设置阅读障碍,它只是比较科学地考查学生的文言素养。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言文的主要矛盾,选择策略大胆去教。
1.抓主要矛盾,纲举目张
学习文言文的主要困难是词句古奥难懂。学生对文言文中许多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感到陌生;对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不熟悉。因此,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是理解、熟悉文言文的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
高中第一册《语文》,选编的文言文是从《左传》开始的,以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文章偏难了。因此,学习古文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抓住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词汇。首先,是教材课后习题中归纳出的一词多义的词。其次,是积累在文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如“封”字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出现了两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前者解释为“使……成为边境”,后者意为“边界”。因此,在一个单元、一册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且意义不同的词,都要有意识积累,融会贯通。在高一阶段,坚持积累,就会为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推荐阅读,丰富精神家园
在高中阶段,高一是习惯养成的时期,潜移默化中形成什么认识,往往影响以后两年的学习。因此,给高一学生推荐两本与文言相关的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前者要求人手一本,后者只要班级有七八本即可。不强制每人每天背一道、看一篇,只要学生想起来就可以挑选背诵。上课时,教师对这两本书的内容也要经常涉及,一是为了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二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
到了高三,配合散文和《史记》专题课,建议学生读《论语》《老子》《庄子(节选)》《史记选讲》,其中前三本选一本从头到尾读完。对于部分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以使学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案例:专题课“对联常识及撰写”。
第一步,课前让学生任选五首唐宋律诗,并且背诵,为本课做铺垫。
第二步,对联常识。
(1)介绍对联的来源及发展。通过学生收集与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对联的来源与古代“题桃符”的民俗有关。且经宋明朝的扩大与普及到清代对联达到鼎盛时期。
(2)对联分类。在介绍行业联时,让学生猜一猜“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书店),“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戏楼)这些对联用在何地,使学生明确对联的行业性。
(3)对联的基本规则。通过查找相关书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对联的基本规则:上下联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同时,渗透格律诗的对仗与平仄等相关知识。
(4)修辞手法和用字技巧。这个专题有学生熟悉的比喻、双关、排比、顶针、叠字等修辞手法,也有崭新的析字、复字、嵌字、引字、回文等技巧。如,“韩江酒楼”(广东潮州)的嵌字联:
韩愈送穷,江淹作赋;刘伶醉酒,王粲登楼。
这里既有嵌字联首的“风顶格”,又有嵌字联尾的“脱靴格”,联中嵌入韩愈、江淹、刘伶、王粲四个人名,又嵌进“韩江酒楼”四字,一箭双雕,巧妙不凡。
第三步,推荐2005年春节晚会的春联,引导学生撰写贴近生活的对联。如:黄山为九州增色(皖),瓷器与中国同名(赣)。
第四步,学生习作,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教师出示上联:“一庭春雨瓢儿菜”,学生对下联:“三江秋水马哈鱼”、“满园春色桃李花”等。上联:“气有浩然”,下联:“学无止境”、“风有快哉”等,颇有底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不过有时还需教师引导,如“今日读书甘受寒窗之苦”,有人对为“明朝为官坐享荣华富贵,”“坐享”不可取,而有人对为“明朝腾飞喜成栋梁之才”,就十分贴切。
第五步,作业:(1)留心校园内的标志牌“与绿树同行”,为其写一上联。(2)为自己的书房或宿舍写一副对联。
这节专题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本课关照考试中的相关习题,在培养学生素养的同时,也关注考试。学习对联常识之后,引导学生留心文言文中的骈句,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通过以上的训练与学习,学生不再感觉面对的是机械的练习题,而是知识本身的魅力,使他们在锻练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开阔了视野。
(作者单位:宁安市第1中学)
编辑/李莉
E—mail:lili79928@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文言 素养 应试 途径 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