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治经济史者,主要来自经济学和历史学两个领域。由于彼此学术背景的差异和学术视野的不同,在经济史的研究中,往往容易产生“相互轻视”的现象。出身于经济学的研究经济史的学者,经常讥讽历史学出身的学者撰写的经济史著作缺乏理论深度,只是将大量的史料堆积起来,然后作正反两方面的简单分析,并冠之以辩证法的美名。反之,后者往往嘲笑前者不懂历史,由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现有材料的局限,单纯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历史上的经济问题,很可能出现削足适履、生搬硬套的情况。经济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研究者同时兼备经济学知识和历史学的基础,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写出有份量的经济史著作。方宝璋教授的《中国审计史稿》(以下简称方著)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堪称典范,为中国审计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笔者认为,方著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史料完备而准确。经济史从本质上言属于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作者遵循了历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对于历史学研究而言,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基础性的工作。与经济史的其他分支学科如农业史、商业史、赋役制度史、土地制度史等相比,审计史研究的主要困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中国古代审计事业的不发达,相关史料比较少;二是材料极其分散,搜集材料如同沙里淘金。审计史研究的相对滞后可能与此有相当大的关系。方教授以其一贯的严谨和耐心,搜集了大量的史料。作者研究中国审计史有年,在该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资料搜集的范围非常广,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正史,而是包括了正史、编年史、经籍、诸子百家、各种政书和典章制度、金石、简牍、文书、档案、报纸、年鉴等等。在材料搜集的过程中,作者尽可能地全面寻找第一手资料,“即使是从其他学者专著中发现的第二手资料,笔者也都一一查核了原文。”不仅如此,作者分析甄别史料的工作也做得十分细致,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对史料本身作了大量的校勘,并订正了现代许多点校本中出现的讹误。由此,可以看出方教授在资料搜集上所下的工夫。资料的完整和准确,使这部5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给人以扎实和厚重之感。
第二,方法和体系的创新。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理论上的创新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工作,它既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为指导。方著综合运用了历史学、审计学、管理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国审计史的相关问题,将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该书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理论的深度。作者指出,从执行审计的人员和受审对象的关系不同分析,历史上的审计可以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但中国古代审计的独立性不完全、不明显。从审计发挥的职能分析,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监督职能、评价促进职能、经济鉴证职能。上述真知灼见是作者运用现代审计学的理论,对中国历史上的审计所作的精辟的概括和论断。方著在审计史研究中开创了新的模式和体系,作者将历史上的审计分为三类: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对官吏在经济上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审计纠弹;对官吏经济政绩的审计考核。与一般审计史著作不同,方著对历史上的审计立法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指出了其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持论公允,论证充分。关于中国审计史起源的问题学术界历史争论不休,作者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的勾沉对比,尤其通过对司马迁《史记》中“会稽者,会计也”的详细考证,得出了我国审计起源于夏朝的结论,并认为后世的“上计”可能来源于此。作者对问题的分析透彻清晰,在高屋建瓴地对中国审计史进行分期以后,作者特别指出了宋代审计在中国审计史中的历史地位,宋代审计是中国古代审计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审计立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一时期的中国审计与当时的西欧、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相比,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审计,作者并没有进行泛政治化的处理,而是对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民国时期,中国民间会计师审计十分兴盛,“中国民间会计师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依托,以执行会计师业务为中心,以创办会计刊物、出版会计图书为导向,以创办会计学校或会计补习班为基础,坚持多位一体和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走出了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民间会计师职业的发展道路,至今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而对于同一时期共产党创立的各个解放区的审计,作者进行了剥茧抽丝式的描述,但并未一味地褒奖,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之处。
第四,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作者学术视野开阔,在研究中国审计史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就审计论审计,而是将审计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中加以考察,将历史上的审计活动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纷繁的社会历史现象来揭示审计的作用和本质。如作者在论述中国古代审计史的特点时敏锐地指出,中国古代审计无法形成独立自主的状态,因为中国古代国家审计机构是第二者(相对于审计者和被审计者而言)——帝王行使财经监督权力的代理人,而不是纯粹的第三者。国家审计的这种代理人身份,决定了其中立的不偏不倚的立场十分有限,它必须服从于最高统治者或上司,其独立性只能相对于被审对象而言。审计在国家体制的制约下,其本身体制的优劣对审计职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作者的上述见解对于完善现代审计体制、充分发挥审计职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方宝璋教授《中国审计史稿》的出版,树立了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为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科际整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正如南京审计学院蒋大鸣先生在为方宝璋教授《宋代财经监督研究》所写的序言中所说,“如果有更多的经济学学者与历史学学者结合在一块,共同研究中国历史上纷繁驳杂而又丰富多彩的社会经济现象,那么中国的经济学、历史学研究,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书此愿与学界共勉。
相关热词搜索: 跨学科 典范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