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额滴神啊

额滴神啊

时间:2025-08-02 23:09:50 浏览次数:

标题借用的是若干年前的一句网络语言,它曾被评为“2006年语文热词”之一。虽然六七年过去了,人们仍记忆犹新。这大概应归功于演员阎妮,她在电视剧《武林外传》中扮演的佟掌柜,用那地道的陕西话说出的“额滴神啊”,实在是格外地传“神”。

那么,这个世界上抑或说宇宙中究竟有没有神呢?有神论者说有,无神论者说无。究竟有神还是没神?即使如圣人孔夫子,他老人家似乎也说不明白,“子不语怪力乱神”。《武林外传》中的秀才说是“子不语不等于子不信”,但子不语也不等于子信呀!子还曰,“祭神如神在”,也就是说你祭祀神就如同神在那里,可是,你不祭神了神是不是就不在那里了呢?子也未曾曰,反正他老人家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孔夫子如此“神”态,倒是符合他老先生一贯主张的“中庸之道”的。好在民间自有高人在,流传的话语不是说“信则灵”吗?只要信,只要诚,神自然是存在的,也是有求必应的。

于是,两千五百年来,国人对于神的态度也就始终介于有与没有之间——需要神,它就在;不需要神,它就不在。不同的行当往往有不同的神,旧时戏曲艺人也都拜祭他们的神——“老郎神”。在国人的眼里,什么东西都可能成为神。只要有“高人”、“大师”指点,一块石头也会“显灵”,立马就将其运回家当神供起来,按时上香礼拜。可见,只要有用就可以成为心中的神,也只有有用才可能成为神。于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就成为一些国人的基本信仰观。想当官了,想发财了,想求子了,想免灾了,那就赶紧到庙里烧香磕头。哪路神仙对自己最实用,就祭祀哪路神仙。前几天,忽听外面爆竹声声,从清早响到深夜。正疑惑呢,接到一位朋友的手机短信:财神节快乐!这就是国人的“额滴神”,你说这究竟该叫有神论呢,还是无神论?有用就信,无用则不信。一旦人们产生什么需求,尤其是比较迫切的需求时,任何能应允甚至暗示可以满足其需求的,都可能成为他们心中的“神”,他们就会坚定不移地“信”。这种毫无信仰可言的“有神论”和需要就信不需要就不信的“无神论”,导致的只能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毫无理性的盲从。从“文革”期间的“鸡血疗法”、“甩手疗法”,到近年来的“喝绿豆汤”、“吃生茄子”,只要有人忽悠,立马就蜂拥而上。近年来的许多“大师”、“神医”、“仙人”就是这样应运而生,被请上各种“讲坛”,频频地在电视上亮相。相面、占卜、算命、看风水,等等,无不死灰复燃,就连我们一些政府官员都趋之若鹜!

有神论的神,上帝也好,佛陀也罢,毕竟不是人类社会真实存在的人。远离现实的神赋予现实的人的是一种宗教、一种信仰、一种敬畏、一种约束。将某个活着的或者死了的人推崇成神,那种大众狂欢式的造神运动,其结果只能是丧失理智的个人崇拜,只能是世俗权力的无法无天。最荒谬的则莫过于前面谈及的,介于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的“额滴神”了。那完全是些骗人的把戏,装神弄鬼,居然忽悠得芸芸众生一个个心悦诚服,岂非咄咄怪事!

如今,有几多寺院道观是以此为生财之道的?花数十万元才有资格烧“头炷香”,这钱来得也未免太容易了吧?如今的庙宇又多跟景点捆绑在一起,仅门票与烧香的收入,就足以富甲一方了。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些颇为知名的寺院居然还竞相上市,连财神爷也“借壳”到股市上圈钱了!

两年前曾风闻“看风水”已经“申遗”,当时就有些忍俊不禁,也不知有关部门最终认可了没有。看看那些已然“上市”的寺庙,听听各路“大师”的神咧咧,泱泱“神州”可是“神”所眷顾的地方?禁不住又要感叹一声:“额滴神啊!”

(摘自《杂文月刊》 图/陈明贵)

相关热词搜索: 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