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一再受到各种各样的迫害、驱逐和屠杀,被迫到处漂泊,更为可怕的是近现代以来的反犹、排犹浪潮不断。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最终在两千年以后又重新建立了本民族国家,而且在短短的几十年,使这个国家成为了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都十分发达的微型大国。这个神奇的民族凭借什么创造了世界一流的奇迹呢?应该说是教育使这个民族变得强大,由于他们对教育特别重视,把不断教育,钻研和学习知识视为万事之首,并将此作为最重要的财富,因此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那么,究竟他们的教育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呢?教育观又是怎样的呢?
一、从诺贝尔奖看犹太教育的成功
有人说20世纪人类生活在三位思想巨人的影响下,他们分别是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三位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伟人,都出生于犹太家庭。其实,有影响的犹太人又何止这三位,当今世界学术界的最高个人荣誉奖——诺贝尔奖,从1902年首次颁奖到2001年已整整一百年了。在这一百年间,共有六百八十人获得此项殊荣,其中犹太人或者具有犹太血统者共138人,占20%,其中:物理学奖37项,化学奖21项,医学生物学奖49项,经济学奖14项,文学奖11项,和平奖11项。
为什么犹太人能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各民族中独占鳌头?无疑,这主要来源于重视教育的深厚传统,或者确切的说,是得益于这个民族十分独特的教育观。
二、犹太民族独特的教育观
(一)学习=信仰
犹太人是一个宗教信仰的民族。近代以前,是否信仰犹太教实际上是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惟一区别。犹太人认为自己是上帝的特殊选民,与上帝订有契约,负有向其他民族传播上帝律法的使命。要深刻的理解上帝的旨意,就必须学习上帝的神谕——《圣经》。要这样做,惟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识字。为了完成上帝这一神圣的使命,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能读会写,这样才能学习上帝的律法,这是信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学习慢慢提高到宗教信仰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古代民族中绝无仅有的。这种上升,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全民式的教育,和如今提倡的学习型社会有相似之处。
《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圣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成为了犹太人从小受教育的百科全书。犹太人在《希伯来圣经》营造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不断通过诵读圣经来识字学习,而且圣经深邃的内容也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智慧,犹太人就这样信仰并学习着。同时,犹太人还要学习另一部经典读物《塔木德》,希伯来语中“塔木德”一词的本意正是“钻研与研习”。《塔木德》认为,学习是一种至善的行为,是一切美德的本源。因此,犹太人对学习的重视,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更不是仅仅为了粉饰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投入,千方百计地为学习创造条件。这种信仰,这种精神不得不令人们叹为观止。而这种种令人折服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隐藏着一股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力量——信仰。只要活着,犹太人就不停的学习、观察,学问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们一向认为,努力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还值得尊敬,直到今天,这种信仰有增无减。
(二)智慧>知识
如果有人问犹太人这样一个问题:“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犹太人一定会回答“智慧”。智慧来自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深深扎根在犹太人的心中,所以才会在犹太人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是你知道,而智慧是你知道怎么样做,怎么样把你知道的东西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用时尚的话说就是如何更进一步体味幸福。
俗话说“读书明理”,就是掌握知识,明白道理。相比较而言,智慧是能力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处理人们生活的一种巧妙过程。如果掌握了许多知识不使用,就像在一个空间堆放着许多书本一样,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一位犹太人这样教育他们的子弟:“读过很多书的人,如果他不会用书上的知识,人可能只是拖着很多书本的骡子。”这种读死书的人,有再多的知识仍派不上用场。犹太人认为知识是为磨练智慧而存在的,他们蔑视一般性学习,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味的模仿,而不是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是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学得越多,知识越多,知道得越多,就会越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在许多犹太家庭中,大人向放学的孩子问的第一句话是:“你又提问了吗?”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孩子不但受大人的教诲和指导,也可以同大人谈话,甚至可以争论不休。孩子们越会思考,提的问题就越多,争论的水平也就越高,这才反映真正的知识学到手了。
不难看出,喜欢思考客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喜欢逻辑,铸成了犹太教育的核心,是大量出众人才成长的温床,这与他们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三)不平常的家庭教育
犹太教育强调的不仅是自己学习,而且还要教育子女。据说犹太父亲有一种教育儿子的方法:父亲把三岁的儿子放在窗台上,叫他往下跳,父亲在下面接。孩子跳到父亲的怀里自然很安全,因而玩得十分高兴。到了第三次,孩子又欢快的往下跳,但父亲突然抽了手,可怜的孩子落在地上,痛得哇哇直哭。父亲则站在一旁,以嘲弄的眼光望着上当受骗的儿子……当孩子抱怨父亲为什么欺骗他时,父亲就趁机教育儿子:“你为什么以为我接了你前两次,就一定会接你第三次?你为什么以为我一定会帮你?”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即便是父亲也不可以相信,孩子以后自然不会相信任何人。这个故事和卢梭在《爱弥尔》中描述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国人眼中,这种教育方式未免太残忍,为什么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如此大的伤痛?为什么天真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怀疑和仇恨?这样的包容使中国的孩子们时常会做出惊人的举动,动不动就跳楼,动不动就自暴自弃。中国式的父母总以成人世界的规律和方式对待自己最亲爱的孩子,仁慈地让孩子们过着金子般的童年,同时,没有给与孩子空间让他们学会适应,学会承受,这就是中国式的逻辑,孩子就是孩子,不能让他们从小就学着成熟。然而,犹太人的逻辑是:一个被迫逃离了自己家园数千年,一个被逼操守贱业,受人宰割而只能忍辱偷生,一个世世代代浪迹天涯,深味做人不易的民族,为什么不能有怀疑他人和世界的权利?他们坚信从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的经验、知识,比从课堂或书本上得来的会更有用。
犹太人的求知欲与家庭教育分不开,一种有趣的风俗从古代一直保持到今天。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这种做法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这种方式比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得更真实些。犹太家庭教育的种种不平常现象,也许正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尽管他们的家庭教育还比较原始,比较狭隘,但是在犹太民族的发展史上,在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正是这种沉浸于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教育,使得每个犹太家庭都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堡垒,使得犹太人尽管此后散居各地,被掳至异乡,仍能继续生存,发展保持其传统习惯与宗教信仰。
相关热词搜索: 犹太 民族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