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五台山研究会、山西省社科院、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主办、五台山碧山寺、显通寺承办的“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于2002年8月8日——11日在清凉圣地五台山五峰宾馆胜利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五台山研究会特邀顾问、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申维辰、原山西省人大副主任、五台山研究会会长李玉明、山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张成德、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周新玉、原山西省旅游局局长杨建峰、山西省旅游局副局长韩和平、忻州市副市长谌常瑞、五台县县长、五台山景区区长刘艮和、五台山景区党委书记、五台山管理局局长白俊章、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喜钜以及省、市、县、区的有关领导,还有来自北京、天津、陕西、广州、武汉、浙江、成都、甘肃、山西和加拿大、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佛教界人士共87人,收到论文42篇。
8月8日上午,全体代表出席了“五台山第十三届国际旅游月”开幕式,下午学术会议举行开幕式。山西省社科院院长张成德主持开幕式,五台山研究会会长李玉明作了主题报告、五台县县长刘艮和与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喜钜法师分别致词、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在开幕式上作了精辟讲话,强调了五台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申维辰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本次学术会议,共进行了三天,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正森主持会议,举行了4场论文发表会,有十几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作了精彩发言,其余学者在分组讨论会上进行了论文交流。论文内容有五台山文殊信仰、五台山高僧及其思想、五台山与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五台山建筑艺术、五台山禅僧、禅法、五台山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关系等。其特点是论题广泛,思想深邃,充分反映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都涉及到了五台山佛教的文殊信仰,为研究五台山佛教,也为研究中国佛教提供了新思路。
会议于8月10日上午闭幕,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董杰英作了总结发言。8月10日下午,全体代表参观了五台山台怀镇寺庙群;8月11日上午,还参观了东方寺庙明珠——佛光寺。会议期间,还为日本华道莲月流阿弥派研究员中原文雄、华严学研究所所长小岛岱山、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李志夫、台湾佛光山普门学报主编满果法师等颁发了“五台山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荣誉证书。
本次会议在山西省社科院、五台山景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五台山显通寺、碧山寺的鼎力协助下,开得圆满成功。会议始终围绕着“深入研究开发五台山,努力创立五台山学,积极推动五台山早日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人数多、规模大、规格高,主题明确,思想深邃,揭示了五台山文化的核心。它的召开,揭开了五台山佛教研究的新篇章。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于下:
一、文殊信仰是五台山文化的核心
五台山是释迦牟尼亲口说的文殊道场。早在北魏时期,五台山就成了中国北方研习《华严经》的圣地。到唐代武则天时,五台山就成了与印度灵鹫山角立相望的世界级的灵山圣境。到唐代宗时,不空三藏又将五台山的文殊信仰推广到全国各地。自此,五台山就确立了他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为什么呢?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文殊代表大智,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经常代表释迦牟尼讲经说法,为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密宗的祖师之一,是所有菩萨中的首席菩萨。于是,五台山也就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也有学者引《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说:“信为道之功德母。”信是入道的第一步,但信有正信、邪信之分。那么,如何断决正、邪呢?佛说:“有信无智长愚痴。”对于事物的道理来说,智就是断定是非、正邪而取舍者,也是断绝烦恼的主因,获得开悟的真因。因此说,有信无智就会增长愚痴。反之,诚如《大智度论》卷一所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事实上,佛教教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启正智,而文殊的般若智慧就是正智。所以说,只要有了正信和正智的结合,一定能进入佛道,一定能渡到涅彼岸。那么,什么是文殊信仰呢?文殊信仰,就是智慧信仰。智慧信仰,就是尊崇智慧、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那么,文殊信仰的特征是什么呢?《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云:
一切法皆菩提相故。菩提即法界,法界即实际。
不舍诸见而修佛法,不取佛法不舍凡夫法。何以故?佛及凡夫二法相无取舍故。〖ZK)〗
菩提即智慧,法界即实际,实际即真如,真如即诸法之理。这就是说,文殊的智慧是契合诸法之理的不偏不倚的智慧。
因此说,文殊信仰是立足于众生、超越众生而不偏不倚的可验证的理性信仰,换句话说,文殊信仰就是理智信仰。
二、五台山在世界佛教中的殊胜地位
世界上有许多佛教圣地,中国也有很多佛教圣地,它们之所以被称为佛教圣地,多数是由一宗一派的祖庭或由圣迹道场的盛行而形成的。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在世界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原因是什么呢?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首先,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是佛祖释迦牟尼亲口说的,也是唯一见诸8000余卷大藏经的。再就汉译佛经中看,以文殊之名演说的经典就有85种,而且还有许多佛典都提到文殊菩萨的名字。就这点而言,若与中国人民普遍信仰的观音菩萨比较,有关观音的佛经才有51种。复就《经》中文殊问法来看,大多是文殊代诸菩萨决疑,所以他就被称为“诸佛世尊文殊师利慈德,乃为我等决众狐疑”,故佛赞文殊“高材第一”。不仅如是,在大乘经典中,文殊还经常代佛说法。因此,教界、学界认为文殊菩萨是大乘空宗的创始人、密教的祖师之一,居于众菩萨之首,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因此,唐代宗钦定文殊居于普贤、观音、地藏诸菩萨之左。所以,五台山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四就民众信仰来说,蒙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就是西藏化的密教,密教有一种修持方法叫文殊法,而文殊法的印、明、坛、像诸法是以瑜伽法来组织的。因此,蒙藏人民就非常尊崇文殊菩萨,且把五台山视为神圣之地,把朝拜五台山当做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甚至用一生的积蓄来朝拜五台山,顶礼文殊菩萨。第五,尼泊尔传说,文殊菩萨一手拿着宝剑,一手拿着经书,从五台山来到加德满都“龙湖”,挥剑辟山,泄去浩淼湖水,才使加德满都成为可居之地,从而诞生了尼泊尔国家。他又弘扬佛法,教化众生,遂使尼泊尔成了佛教国家。因此,尼泊尔人民就把文殊菩萨看成他们国家的缔造者和保护神,加以崇拜供养。于是,尼泊尔人民也就特别尊崇文殊道场五台山,把到五台山朝圣看成是莫大的荣幸。第六,不仅印度、尼泊尔、蒙古、西藏等地的人民信仰文殊菩萨,崇拜五台山,而且我国历史上的西夏、辽国,乃至韩国、日本等地也都有五台山,这就表明了五台山崇拜是当时整个东亚“佛教文化圈”内的一个共同现象,文殊信仰是东方各民族佛教徒的共同信仰,五台山是世界上著名的佛教圣地。
三、初步勾勒出了“五台山学”的雏形
创立“五台山学”是1987年9月“首届五台山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提出的建议。15年来,虽然没有亮出这一牌子,但自研究会成立之后,研究会的会员和热爱五台山、关心五台山、宣传五台山、研究五台山的同仁,都在默默耕耘,辛勤劳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已编辑出版了72期《五台山研究》杂志、两套五台山研究丛书和其它相关著作约30余本,为“五台山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次会上,具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又重提此事,再次论证了创立“五台山学”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各级领导,要充实研究力量,抓紧创立“五台山学”,会上五台山研究会会长李玉明同志对“五台山学”的区域性、独立性和可树性,作了精辟论证。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正森研究员,又详细论述了五台山生态环境和五台山历史文化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揭示了五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出了五台山学的大体内容是:
1、五台山地质、地貌、植被、生物、矿物、水资源等生态文化的研究。
2、五台山文殊信仰、佛教历史、宗派源流、建筑艺术、造像艺术、书法、音乐、舞蹈、武术、文学、金石铭文、佛教经典及其翻译、印刷、高僧著作、佛教医药、民族、语言、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等佛教文化的研究。
3、儒教、道教、民间宗教及其佛教关系的研究。
4、五台山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抗击辽、金的斗争和抗日革命根据地等五台山革命文化的研究。
5、五台山旅游历史、资源、规划设施、交通路线、导游人员、旅游展望等旅游文化的研究。
6、五台山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
从而勾勒出了“五台山学”的雏型。对此,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组织,加大投入,更深层次的挖掘开发,系统研究,广泛持久的宣传,“五台山学”一定会被世人所公认。对此,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申维辰同志说,敦煌有敦煌学,安徽有徽学,我们太需要“五台山学”这一学科了,但我们也知道创立这样一个学科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省、市、县、区党委、政府下决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加强这一学科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中青年学者。省社科院要把创立“五台山学”纳入社科院中远期发展规划,比如,院内怎样构建,院外怎样构建,省内怎样构建,需要省外哪些方面配合,都要有一个规划。争取省内拿一些经费出来,研究会拿出研究课题,请任先生把关,向全国、向海内外招标,完成一些有份量的课题,促进这一学科的早日创立。
四、抓紧申报世界遗产的准备工作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从地质结构和生物群组成的自然遗产标准看来,五台山确实是具有突出的、普遍的地质学、美学、生物学和旅游学价值的世界自然遗产。再从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看来,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缩影。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即智慧信仰,确切点讲理性信仰,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信仰。五台山的寺庙建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建筑群,五台山佛教造像是世界上罕见的造像艺术群,它们不仅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各个时代的风格,而且充分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世界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典范。五台山不仅是中国佛教名山圣地之首,而且是久负盛名的世界级的佛教圣地。它的信仰、思想、建筑、造像、音乐等早就传到了朝鲜、日本、韩国、印度、尼泊尔、缅甸、锡兰诸国。从其信仰、思想、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考察,五台山确实具有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美学、哲学、文学等鲜见的无法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完全具备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但是,至今五台山还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究其原因,大家认为原因有四:一是思想观念滞后,二是投入少,三是研究宣传力度不够,四是保护管理还没到位。因此,大家希望,山西各级政府要从长远着眼,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为保存好五台山这一人类共同的世界遗产,亟待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保守、狭隘、本位等思想。
2、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政策上的优惠。
3、尽快完成“五台山总体规划大纲”的修订工作。着手编制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编辑出版相关书籍,制作音像制品,加大宣传力度。
4、设置科研机构,组织科研队伍,开展科研工作。
5、尽快制订环境治理方案,积极开展整顿治理工作。
大家认为,只要领导重视,及早动手,科学治理,五台山一定会早日跻于世界遗产行列。
五、以高品位的文化带动五台山旅游
五台山是山西旅游的“龙头”。要想把山西旅游搞上去,首先应该把“龙头”的旅游搞上去。如何才能把五台山的旅游搞上去呢?与会代表认为,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游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的品位也应逐步提高。品位的提高不仅仅是硬件的提高,更主要是文化品位的提高。五台山文化的核心是佛教文化,佛教文化的核心是文殊信仰。佛教文化、文殊信仰也就是五台山文化旅游的内核。所以,深层次地挖掘开发佛教文化的精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佛教奥义,既给予游客丰富的知识,又启迪了游客的智慧,还净化了游客的心灵,陶冶了游客的情操,使游客感到五台山文化博大精深,有看不完、学不尽的知识宝藏,游客就会再来。
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活的载体是五台山的僧人,他们的言行威仪都代表着五台山佛教的形象。因此,开发佛教文化,必须提高僧人的文化素质,充分调动佛教界的积极性,要他们自觉地举办一些健康的有益的法事活动,主动参与旅游接待等工作,给游客一个热情、周到、文明、礼貌的好影响,五台山就会多些回头客。
其次,五台山文化是多元文化,除了深层次地挖掘佛教文化之外,还要大力开发五台山的生态文化、革命文化、皇家文化和休闲度假,以满足现代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五台山管理局局长白俊章表示,不仅要大力开发上述几种文化,而且还要推出北台顶的科学考察游,让大家看看北台顶的冰缘地貌、高山草甸、生物垂直带谱等等罕见的地质现象,领略一下“华北屋脊”的奇异风光。广州中医大学黎泽泉教授认为,五台山优美的自然风光、清凉宜人的湿润气候和清净祥和的社会环境,是“天人合一”的殊胜之地,非常适宜修心养性、健身延年,是绝好的休闲度假之地。他积力建议五台山要开展集医疗保健、修心养性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
总之,文化是旅游的生命,也是旅游发展的动力。五台山深厚的文化资源,不仅要研究开发利用,而且要宣传、保护、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会使五台山旅游象初升的太阳一样,越发展越火红。
相关热词搜索: 学术会议 综述 佛教文化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