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悬疑大师希区柯克一生创作出55部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佳作。作品中体现出的悬念观,以及希区柯克对悬念的纯熟运用让他的悬念观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影响了无数的后起之辈。毫无置疑的一点,悬念的加入让电影看起来更让人“担心”了,这成为电影艺术长久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动力。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今天,希区柯克的悬念观能否适应中国观众的胃口?中国电影有无必要吸收这样的悬念观来进行更优秀电影剧作探索?这是本文致力于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希区柯克;悬念;悬念观;中国电影;悬念意识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90-02
一、希区柯克与悬念
希区柯克不仅了解悬念,而且善于利用悬念,他的影片总是能够使观众的好奇心做到松弛有度的升降起落。希区柯克曾这样定义悬念,他说:
“悬念在于要给观众提供一些剧中人尚不知道的信息;剧中人对许多事情不知道,观众却知道,因此每当观众猜测‘结局如何’时,戏剧效果的张力就产生了。”[1]
他最为著名的影片之一——《后窗》,接近尾声时有这样一场戏。丽莎冒险潜入推销员家中偷取证物,观众通过影片先前的交代已经知道推销员只是被杰夫暂时调到了附近的餐馆里,很快就会重新回到家中。这时观众的心被完全暴露在推销员家中的丽莎的安危紧紧牵引着,观众焦急的希望丽莎在推销员回家之前找出证物。丽莎翻找出箱子中的皮包,证物似乎近在咫尺,观众稍稍放心,但丽莎向下倒空皮包的动作表明里面是空的,观众的心再次悬了起来。时间越来越紧,观众的紧张程度也随之递增。随后,女护理员跑回杰夫那里,告知杰夫看到推销员回家马上打推销员家的电话告知丽莎,于是观众对丽莎的所有担忧都转移到了杰夫手中的电话上,盼望杰夫不要出差错。在如此的紧张关头,若是纯粹紧绷着观众的神经,时间久了观众会产生疲劳感。于是,希区柯克将杰夫和观众的眼睛跟随摄像机一起带到了推销员家楼下的单身女人身上,她看起来似乎要自杀。观众的精力一下被分散了。同杰夫的心情一样,观众一方面担心单身女人的自杀,另一方面还怀揣着对楼上丽莎安危的担忧。由于不知道丽莎此时的情况如何,观众变得更加焦虑了。杰夫拨通警局的电话(电话被占用),而此时单身女人的自杀行动因楼上作曲家美妙的音乐而停了下来,观众为她放了心。与此同时,还在楼上翻找证物的丽莎已经找到了推销员妻子的首饰,准备逃离。似乎危险马上可以化解,但在画面的另一端,观众也可以看到,推销员已经站在楼道里马上到家,丽莎却毫不知情。丽莎的行踪马上就要暴露,但杰夫对这近在咫尺的危险毫无办法,于是观众对丽莎的焦虑情绪一下冲到了顶点。这场戏带给观众所有情绪上的波动都是通过悬念来建筑的。观众的观影心理诉求也在悬念设置的起伏中得到了满足。
悬念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剧作因素,他会在无形中给故事增加许多张力,且影视创作经验告诉我们观众对这样的悬念百看不厌,在电影创作中,是吸引住观众的一大法宝。“观众知道,剧中人却不知道”,在当今的好莱坞电影中运用极为频繁,尤其是悬疑、惊悚片中,这已经成为电影导演抓紧观众情绪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中国电影中的悬念意识
谈到中国电影的悬念意识,我们首先要追溯中国古代剧作的整体创作大环境。从一开始,中国的叙事法则与西方相比,就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在中国,讲故事的方法受诗词歌赋音律的影响深刻,中国古代的剧作家们大多将精力转移到了铺排辞藻、咬文嚼字的功夫上。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元杂剧创作还是传奇创作,剧作家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诗人的角色。黄宗泰在谈及中西方小说的区别时曾这样指出:
“我建议大家务必把批评的注意力从作家的自我表现转移到他为取悦他的读者所做的努力上来, 从对故事的真实性的探讨转移到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能的探讨上来, 从对理性认识的详细研究, 转移到对本能的要求的审视上来。”[2]
直到明中叶之前是几乎无情节关目意识可寻的。创作于明初,几乎代表了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平的《牡丹亭》在语言方面极其精致华美,但故事情节铺排却显得枝蔓冗长,可见汤显祖在创作时是几乎没有情节意识可言的,几乎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曲词的咬文嚼字和用韵上。
中国“剧情”与西方“剧情”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西方崇尚悲剧美,而中国剧作家们一直试图将故事归结为团圆完满,达到伦理教化的目的。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一书中说道“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就是喜剧的同义词” [3]。可见,中国剧作自古以来的大环境就是一个花好月圆的温床,很难孕育出像希区柯克那样充满焦虑紧张悬疑的电影,更别说悬念意识了。
然而随着现代意识的生长,及西方电影文化的融入,中国现当代电影故事创作也同世界电影一样开始将剧情放在首位。导演的首要意识是,拍好一部电影,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向左走,向右走》这部广受欢迎的香港爱情电影,在情节的铺排运用上刚好应和了希区柯克的悬念理论。男女主人公在多年后重新找到对方,再次互留了联系方式,然而命运再次阴差阳错的让彼此失去联系。从故事开始到现在,观众一直知道男女主人公就住在对方的隔壁。观众知道这一点,但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却不知道,由此便引发了观众对男女双方近在咫尺,却无从见面的焦急的期待。此后男女主人公的每一次咫尺之间的错过都会带来观众的长吁短叹(比如送外卖的一场戏),而导演只需要在此后起起伏伏的小情绪中拿捏好分寸,影片就有力的吸引住了观众。直到地震来临,中间的墙壁倒塌让男女主人公重逢,这种期待和焦虑才瞬间转化为满足感。将悬念观运用于爱情类型的影片中,带来的最大不同就是他没有了希区柯克原本悬疑电影带来的压抑的焦虑,反之是更加轻松愉快的影调。总的来说,悬念的运用在中国依然十分薄弱,更多的影片讲求的是悬念之外的审美。
《电影世界》这样评价2013年上映影片《全民目击》:
“与一堆挂着悬疑旗号的国产烂片相比,《全民目击》从底子上已经领先了不止一个身段。用法庭戏的方式讲述一桩引发全社会关注的杀人悬案,题材上在国内已经有所突破,辅以扎实的悬念编排和剧情反转,“东野圭吾伸附体”或许多少有点言之过誉,但“嫌疑人x 的献身”的精神内核不可谓抓得不准。”[4]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在中国影坛的题材方面是一个突破。中国电影很少有将法庭案件搬上银幕的,将杀人案件用作电影故事的原型,这已经是一个初具成功的迈步。然而《全民目击》中虽然悬念重重,剧情一波三折,让观众获得十足的来自剧情上的观影快感,但《全民目击》中的悬念设置与希区柯克的悬念观大相径庭,得到的效果也是迥异的。
《全民目击》的悬念在于给观众设下埋伏,垒起密室,自始至终不让观众猜到事情的真相,剧情一再翻转,最后谜底揭晓,真相摊牌的时候,观众获得的是恍然大悟的感觉,是知晓真相后的满足感,与此同时带来的还有林泰这个伟大慈父形象赫然树立带来的温情。也就是说,在整部电影中,获知真相最少的一方是观众,而剧中人物林泰才是整个事件前前后后的操纵者。在希区柯克那里,这种做法是绝对不为允许的。他始终坚持一定要让观众知道的最多,在观众知道真相后,而营造因为剧中人物的无知而给观众带来的担心、焦虑和紧张。他的影片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构建的,并且很成功。
对于这两种悬念的设置方法,我们通过亲身观影体验思考后可以得知,《全民目击》这种在中国极为普遍的悬念设置方法,其最后带来的效果是短暂的,是一种谜底突然揭晓后带来的满足感,因为在谜底揭晓前观众一直是被蒙在鼓里的,观众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梳理剧情,猜知真相上面。希区柯克的悬念观告诉我们,观众一开始就是故事的主宰者,当观众知道哪里有危险,而剧中人物向其靠拢时,观众就开始对剧中人物担心了,这样的观影情绪是随着剧中人物的危险处境变化而随之变化的,其时间是延长的。这也是为什么,看希区柯克的影片时从头到尾都会感到焦虑。
三、我们能够学习的
当然,希区柯克影片中的焦虑与其个人的性格个性也有很大的联系。希区柯克的成功是一个历史潮流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例,他的观点和方法都是酝酿于西方,适应于西方的大环境之下的。他的影片的成功之处有我们能够学习到的共性,但也有属于希区柯克个人的独特个性因素。那么对于中国电影的悬念意识来说,我们要学习的实则是属于希区柯克电影的,能够运用于其他众多电影中的共性的艺术永恒精华,而不是属于希区柯克个人的个性成功因素。我们在学习、借鉴其他优秀电影作品时同样需要明确这个问题。
那么对于希区柯克的悬念观来说,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能从中学到什么适应于中国大环境下的内容呢?首先,希区柯克的认为让观众知道许多剧中人所不知道的是,这是观众产生担心焦虑的原因。这实则是将观众始终置于首位的体现。希区柯克摄制电影时进行的每一步工作都时刻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思观众所思,想观众所想,这也是他的影片长久以来广受世界观众知晓、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希区柯克拍的电影从未少赚票房,也从未丢失电影的艺术魅力,他是电影史上很少几个能将商业和艺术同时双丰收的电影导演。我想这其中的奥秘非常值得当前的中国电影学习。电影不仅具有商业性,同时还是一门艺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不能一味的将电影商业化,丢失他的艺术创造力,也不能一味的艺术化,理念化,脱离普通大众,任何一者丢失都会造成电影的失败。中国电影的长足发展,必然要牢记“将观众放在第一位”这句话。
再者,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悬念不仅仅是为了制造悬疑,未知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项叙事动力因素存在于故事中。理解悬念,并不仅仅是这件事,这个故事的谜底是什么,还有叙事场景当中剧作张力的左右拉拽,它存在于具体的每一个场景当中的具体动作、语言上。正如上面所举的《后窗》一场戏,因为观众可以观察知晓窗口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动作,所以当两个人物动作向相反方向拉拽时,张力就产生了,观众的情绪也在拉拽中有效调动起来。
一种叙事体系的形成与它大环境下的文化社会背景的状况都会有很大联系,我们与西方发展出不同的叙事体系,这也是中国叙事的独特发展脉络,长久以来这必定是最适合中国观众胃口的。在世界共同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以宽容的视点看待中西方叙事体系,让文艺交流融合发展,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新颖富有艺术创造力的优秀影片。
参考文献:
[1]王心语.希区柯克与悬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7).
[2]周峰,李炜.说书人的审美观与“宋四公”[M]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中华书局.2012(09).
[4]电影世界[J].焦点评论,2013(10).
作者简介:
徐梦颖(1993-),女,汉族,山东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悬念 希区柯克 谈及 中国电影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