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守护精神家园

守护精神家园

时间:2025-07-31 17:35:06 浏览次数: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内涵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意识到,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当今世界,是一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文化遗产正为我们铺垫站在前人肩上继续迈进的基石,让我们看清过去的足迹,收获创新的灵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不要让精神家园沦落,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强烈呼唤!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带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唤起全民族,对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怀有崇敬与珍爱之心。因为这份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走向昌盛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也是维护人类文化的多元、促进世界趋向和谐与和平的重要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能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定起到关键作用之外,还是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戏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它悠久灿烂的历史,凝聚着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它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我国传统戏曲,从十二世纪宋元年间开始形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狩猎舞、驱傩舞、灯会;春秋战国时期的散乐歌舞、俳优(滑稽表演);汉代的百戏、角抵戏;唐代的歌舞戏、参军戏(滑稽表演)等。在这些具有宗教祭祀、民俗活动的娱乐中,萌芽、蕴含了戏曲表演的基因、成分。虽然那时的歌舞表演简陋粗糙,根本不能称其为戏曲形式,但它已是戏曲表演的胚胎阶段。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到元杂剧和南戏时,终于量变引起质变,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破土而出——中国戏曲从此以其独立的艺术品格和地位,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到了元代,中国戏曲进入杂剧时代,出现了元曲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关祖及他们的代表作《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同时还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演员。南北统一后,北曲南移,元杂剧影响波及全国。南曲汲取了北曲的精华,又融合了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南戏的独特品格,影响波及全国。南曲汲取了北曲的精华,又融合了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南戏的独特品格,影响逐渐扩大,致使北曲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明传奇的问世,开创了中国戏剧繁荣的新时代。传奇继承了元杂剧的基本戏曲要素,同时又摆脱了元杂剧过于受音乐、宫调、套曲约束的结构,形成了更自由、更具表现力的新的戏曲时代。

历史上,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都是以声腔剧种兴衰变更的形态出现的。魏良辅改革南曲,创建昆曲“水磨调”,推动了昆曲声腔的发展,南戏为昆曲所取代。这个阶段的戏曲,已创造积淀了完备的程式体系、独特的声腔系统,形成了自身的美学品格和审美特点。昆曲演出了大量传奇剧,它以文词华美典雅,声腔严谨规范,表演细腻精致而将戏曲推上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影响广泛深远。昆曲的广采博纳、变革创新之精神,很快凝固停滞在宫廷应酬中。由于过于追求形式的高雅规范,致使曲白晦涩难懂,节奏缓慢拖沓,内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而逐渐式微,步入低谷。这期间,以京剧为代表的各种地方戏曲剧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遍及全国,形成了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雅部(昆曲)和花部(京剧·地方戏)的本质差异在于雅部是曲牌联套体,花部是板式变化体。曲牌联套在唱词音乐和表演上有严格的限制,严谨规范得近乎僵化呆板。而板式变化体的唱腔表演不仅通俗,而且自由、灵动、富于表现力。花部乱弹产生于田间地头、民间草野,与生俱来的乡士性、草根性、平民性、通俗性,使它们一经向世,便深受享爱、广得追捧。“雅部”和“花部”经过近百年的竞争、较量,雅部终于不敌花部,将稳坐百年剧坛霸主宝座,拱手相让给花部乱弹。

20世纪中叶,是戏曲发展鼎盛的黄金年代,它已积累了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和千余种音乐唱腔,还有大量改编的传统戏、历史剧,原创的古装戏和观代戏。国家对戏曲艺术的重视与扶持,更使戏曲如虎添翼,很快便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十年浩劫,戏曲这朵绚丽璀璨的奇葩,饱经摧残,中国大地百花凋零,只有“样板戏”一枝独秀。“文革”结束国家拨乱反正,中国经济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经济的繁荣,给予了戏曲快速发展的机遇与空间。戏曲以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超负荷、高频率的演出,补偿、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上的饥渴和需求,戏曲艺术又一次实现了全方位的提升与腾飞。戏曲繁荣兴盛的发展态势持续了近十年。八十年代末,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戏曲一蹶不振,再次陷入低谷。戏曲整体滑波、萎缩,折射出戏曲自身的严重缺陷和潜在危机,而且是致命的。它近千岁的高龄,它繁琐、严谨、僵化、陈旧和外部形式,拖沓、迟缓、凝重、压抑的内在节奏,臃肿、衰老、缺少活力的肌体已不堪重负。在戏曲大家族中,不少剧种已先后消亡,依然存活的剧种,则千方百计地寻求突出重围、重塑自我、再创造辉煌的可持续发展良策。

在36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安徽的黄梅戏依然走在庞大的戏曲大军前列。据权威部门调研得出的数据,排在前五位的是昆曲、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昆曲因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又是“百戏之母”,当仁不让的位列榜首,而其他剧种却是凭借自己的成就、影响、价值、实力获得排名。

黄梅戏在建国后几年内,就神奇般迅速崛起,风靡全国,驰名海外,经历了“梅开三度”的辉煌。一度梅飘香在五十年代中后期,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演出了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电影)、《碧玉簪》、《春香传》、《江姐》、《罗帕记》等。二度梅绽放在入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以马兰、黄新德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及他们演出的代表剧目《红楼梦》、《严凤英》(电视)《龙女》(电影)、《柯老二入党》《郑小娇》(电视)、《公主与皇帝》、《审婿招婿》、《未了情》等。三度梅惊艳于九十年代末,以韩再芬、赵媛媛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演出的优秀剧目《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啼笑因缘》、《柳暗花明》、《山乡情悠悠》(电影)等。但是,近十几年来,黄梅戏也未能幸免于戏剧演出市场整体萧条的困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人才断层,佳作匮乏,经费短缺,市场低迷。

戏剧不景气,存在主、客观原因。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一种事物能够青春永驻、万古长青。万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从孕育、成熟、发展至生命巅峰。到了生命巅峰,就会盛极而衰,迅速走向衰亡,这就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戏曲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变革发展,它已衰老嬴弱步履蹒跚,已到了新一轮的由量变到质变的生命轮回时期。从表面看,一个事物消亡,去孕育催生另一个新事物,它的生命通过新事物得到了延续、传承,这就是辩证法。我国现存有267个剧种,为什么在一些剧种相继消亡的同时,还有许多剧种却能够健康发展?这种现象反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既然时代摒弃了它,就说明它已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而我们应该做的事,是真实、准确的记录它,将它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提供给幸存者,让那些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物种,得到更好的抢救、保护,能够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国家将每年的六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这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黄梅戏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新型剧团管理机制;进一步激活艺术生产力;加大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戏曲理论的研究、戏曲艺术创作的投入;加大戏曲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戏曲观众。只有因地制宜地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抢救、保护、利用,才能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才能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绵延不断地世代相传。

相关热词搜索: 精神家园 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