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使用一体化干预的效果观察

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使用一体化干预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5-08-02 21:04:55 浏览次数:

zoޛ)j馝mv]Mx׍6]5Mv~xt]t44׽ON;zӝמ4iv^4ry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77岁,平均(42.6±4.8)岁,致伤原因:爆炸伤2例,挤压伤3例,摔伤6例,打架9例,交通意外20例。另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35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7~79岁,平均(43.3±5.2)岁,致伤原因:爆炸伤1例,挤压伤2例,摔伤7例,打架6例,交通意外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分科会诊、分科抢救”模式进行救治,护理人员常规遵医嘱实施护理,即在患者入院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开放静脉通路,做好术前准备,然后送入住院病房或综合性手术室进行抢救。研究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具体方法。

1.2.1 制定急救护理程序 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由护理人员按照制订好的急救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护理。护理流程:(1)全面、迅速地评估缓和伤情,进行ABBCS(Airway,气道;Breathe,呼吸;Bleeding,出血;Circulate,循环;Sense,感知觉)检查,发现致命性创伤,并进行优先处理;(2)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予以氧气吸入,配合医师做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准备;(3)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并抽好检验标本、配血标本;(4)予以生命体征监测;(5)控制出血,进行简单包扎固定;(6)进行术前准备或遵医嘱操作。

1.2.2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由急诊专业护士组成急救护理小组,有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任组长,组员包括3名抢救护士,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在患者进入急救室救治后,医疗组立即与护理组合并,分工协作,开放生命绿色通道,组长负责指导护理工作,并与其他科室进行协调,以确保抢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各环节功效可发挥到最大。护理组3名成员分别负责:协助医生进行气道管理,建立静脉通路、静脉给药、采集标本、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各种监护,协助医生做简单的包扎固定。

1.2.3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无缝衔接 创伤患者在进入急诊科救治后,需实施手术、检查或转相关科室进一步做支持治疗。转诊前,护理人员要通过电话与相关科室进行联系,告知相关科室患者的病情、需实施的急救措施、需用到的相关物品等,从而让相关科室能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对于危重患者,应尽量在床旁进行B超、X线等辅助检查,若需要转入CT、B超检查科室,护理人员要先通知科室做好准备,在患者送达时能够立即进行检查,以节省抢救时间。检查后,要直接将危重患者送入手术室或专科ICU、急诊ICU病房,以减少科间转诊环节。在将患者送到相关科室后,急诊科医护人员要与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做好病情交接工作,确认无误后在绿色通道本上签字。

1.2.4 转运过程中的生命支持与监测 转运作为急诊抢救的延续,也是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由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快、伤情严重,所以在转运途中都必须实施生命体征监测,不论是院内转运还是院前转运,都必须保持同等的监护水平,不得放松,尤其是气道管理。在转运前,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可能存在的风险,转运过程中配备便携式多功能除颤仪、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吸痰器、袋装氧气、注射泵、相关药品等。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呼吸、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确保管道顺畅、固定妥善。

1.2.5 加强院前急救 急诊科要与120急救中心加强合作,完善院前急救流程,使用院内救护记录单和现场救护记录单,以确保院内急救与院前急救工作的无缝隙衔接。配置流动ICU急救车,车内配备先进的救护、监护设施,在事故现场也可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此外,护理人员还要深入企业、社区,开展急救知识宣传,以提高公众的互救、自救能力。

1.2.6 应用120急诊无线终端系统 在急诊科较为醒目的位置安装120急诊无限终端系统,在救护车接到伤者后,系统就能计算出患者预计达到医院的时间,显示出预计达到时间和患者基本信息,以便于急诊科人员提前做好相关抢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尿量、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状态等指标恢复平稳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患者从入院到抢救完毕或术毕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所需时间)及救治效果。救治效果分为治愈(患者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完全康复出院)、好转(基本康复,但有后遗症遗留)、未愈(救治后疗效欠佳,在家属要求下放弃抢救,自动出院)、死亡。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救治时间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有效救治时间为(46.8±10.2)d,对照组为(74.6±13.6)d,研究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救治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救治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严重创伤后有3个死亡高峰期[3]。第1个高峰期为伤后数分钟内,50%左右创伤后死亡均发生在此时期,多因严重的大出血、脑或脑干损伤等致死;第2个高峰期为伤后6~8 h,30%的死亡病例均发生在此时期,多因肝脾破裂、血气胸、颅内血肿等致死;第3个高峰期为伤后数周内,多因得多器官功能不全或严重感染致死[4-5]。这3个死亡高峰期中,第1个和第3个高峰期分别受到受伤部位、现场条件、时间以及前期治疗、整体治疗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不可控因素较多,而第2个高峰期则主要与医院急救速度、急救质量有关,具有一定的可控性[6]。孙激等[7]指出,严重创伤后1 h内是降低致残率、挽救患者生命的黄金时间。

表1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比较 例(%)

组别治愈好转未愈死亡总有效

研究组(n=40)8(20.0)24(60.0)1(2.5)7(17.5)32(80.0)

对照组(n=35)2(5.7)4(11.4)8(22.9)21(60.0)6(17.1)

一体化急救护理,将急诊科由以前的环节性分送中心转变为了全程性的救治中心,从诊断、治疗,再到护理、康复,整个过程均在急诊科进行,省去了多个急救中间环节,实现了无缝隙链接的急救护理,从而有助于提高抢救效果[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的研究组患者,救治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一体化急救护理强调团队协作及急救护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从而让抢救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该模式要求护理人员迅速、正确地评估患者伤情,并果断采取处理措施,以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一种高效快捷、环环相扣的救治体系,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救治,可有效提高救治效果,缩短救治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杰果.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应用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5(18):58.

[2]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管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急救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常州,2012.

[3]黄慧珍.急诊科一体化护理的应用[J].管理学家,2013,15(2):349.

[4]相玲.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分析[J].健康之路,2014,14(6):254-255.

[5]陈志会,韩鹏飞,刘爽,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刍议[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3(5):287-288.

[6]诸小华,覃海森,吴月英,等.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18(23):54-57.

[7]孙激,屈纪富,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索[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444-445.

[8]张桂花.严重创伤救治中一体化急救护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1927-1928.

(收稿日期:2014-10-12) (编辑:黄新珍)

相关热词搜索: 干预 创伤 急救 护理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