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时间:2025-08-03 23:02:03 浏览次数: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是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的潜在旅游资源。科学利用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不仅利于村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能为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本文以山西丁村为具体研究案例,在剖析其旅游开发问题基础上,提出该村落旅游开发的原则和对策。

引言

我国的传统村落是广大乡村中的精品,不但具有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传统建筑、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丰厚,民俗风情、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且极富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因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是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为村落居民谋发展、为村落遗产保护寻出路的有效途径。

丁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境内,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文物遗存丰厚的古村落。上世纪50年代初因发掘“丁村遗址”引起外界的关注,80年代以明清两代的民居为展览场所创办了中国第一座汉民族民俗博物馆,2006年丁村民居建筑群联合陕西韩城党家村以“山陕古民居”为名申报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它是集文化古遗址、传统民居、民俗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品位度、知名度较高的一座传统村落,其旅游开发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丁村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梳理丁村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是全面合理开展丁村旅游的重要前提。

(一)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自1954年至今60余年先后挖掘出土石制品2000多件、多种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3枚牙齿和一块古人类枕骨。丁村遗址是我国既有人类化石又有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为人类发展史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资料,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丁村民居建筑

丁村现存的明清两代民居院落共33座,是我国当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之一。这些民居院落大体分为三处群院,分北(明末)、中(清初)、南(清末)三个建筑群。院落多为坐北向南的四合院格局,包括门庑、倒座、东西厢房、正堂。建筑组成丰富多样,有门楼、厢房、腰厅、正厅、绣楼,有的还有牌楼、观景楼等。其建筑装饰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尤以木雕艺术享誉全国。丁村民居具有社会历史、美学欣赏、民间建筑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等多种价值,是人们科学考察、学术研究、旅游参观的最佳范本。

(三)丁村民俗文化

丁村民俗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首家反映汉民族民俗文化的专业性博物馆。该馆以丁村代表性民居为展览场所,陈列有、近万件文物、设多个主题展厅(岁时节庆、婚丧嫁娶和人生礼仪、民间技艺与艺术等)。丁村家戏、剪纸、面塑、土布等独具地域特色民间表演艺术及传统技艺构成村落最主要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平衡了村落这个“容器”内部应有的功能,赋予古村民居生机[3]。游客在此可了解晋南地区甚至整个黄河流域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

(四)整体乡村风貌

乡村风貌资源是相对于城镇风貌而言的,由明清传统民居、明代水井、元代三义庙、古树、特色的四方村落丁字街等有形历史构筑要素组成丁村古朴幽静的聚落景观。同时,近年来丁村作为“山西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村”在水源、田园、能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治理、全面的创建活动,为游客营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游览休闲场所。

二、丁村旅游保护与开发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层次低,旅游产品单一

丁村旅游主要依托传统民居建筑以博物馆形式静态地展示丁村遗址发掘的地下文物、介绍晋南地区的民风民俗,建立两大旅游点即丁村民俗博物馆、文化陈列馆。旅游主要以浅层次的参观游览为主,并未有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单调,缺乏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设计。因而,游客大多只是“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地认识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居建筑的精华与价值。

(二)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修缮不足,新旧建筑不协调

村落旅游开发是以保护为前提的,从整体性保护理念出发,村落的保护不仅应关注单体建筑的定期修缮,也要注重村落整体风貌的保护。虽然丁村民居以博物馆的形式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对于未收归国有的民居建筑,只挂牌保护、房屋空置,缺乏定期的修缮和检查,加速了建筑的自然性衰败。现代性新建筑的建设大都未体现村落的历史文化、采用传统技艺、延续传统民居风格,而是剥离“传统”建设新民居,同村落的传统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破坏了村落整体的历史景观风貌。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

丁村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赋存丰富的传统村落,世代传承的家戏表演、风格多样的传统剪纸艺术、集实用与美观一体的面塑、代表晋南特色的民俗礼仪等,围绕这些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合理设计丰富的旅游项目。目前,剪纸、面塑、民俗礼仪等多以展示为主,家戏只有在春节期间表演,所打造的“中国传统婚礼基地”项目也只是“轰动一时“,因而游客不能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四)旅游服务设施落后,亟需提升和完善

当前,丁村的道路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景区旅游讲解服务较差、旅游住宿和餐饮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标准、缺乏旅游接待中心等,这些服务设施的落后深刻影响着景区的旅游整体形象、严重制约着村落旅游的发展进程。

三、丁村旅游开发原则与对策

(一)开发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因而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前提。只有完整性、原真性地保护民居建筑等物质遗产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彰显特色,形成旅游吸引力。同时注意对游客在村落旅游中保护意识的宣传,如编订并发放《丁村文明旅游手册》等。

2、原真性原则

提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原真性原则,主要是为了抵御或避免当前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旅游发展的商业化、娱乐化倾向。严禁毫无根据新建或仿建与村落传统建筑不协调的建筑,对村落传统建筑的修复要严格从材料、技术、功能、环境等方面保障原真性;向游客展示的节庆表演等要符合原真性,不可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使传统的民俗风情低俗化、过度商业化。

3、居民参与原则

村落居民是民居建筑的主要拥有者、是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自然决定了其在村落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居民是游客接待的主体、旅游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居民对游客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居民参与是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重视村落旅游发展中居民的参与。

(二)具体开发对策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本着“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的原则,丁村旅游开发需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发展的“硬环境”

旅游发展的硬环境是指硬件设施、物质条件,如交通道路、通讯网络、供水、游览指示设施、住宿和餐饮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是旅游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一是,在全国各大景区创建“智慧旅游景区”浪潮下,丁村也应该加大景区内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方便游客同景区的互动。二是,随着游客数量的逐渐增多,利用民居改造游客接待中心等服务设施必不可少。三是,加强景区导览设施的建设,启动丁村旅游区境内及周围的指示标牌设计与配置工程,提升景区的整体旅游形象。四是建立安全卫生标准,规范村落内农家客栈、农家餐馆的经营与管理,使游客“住得舒心、吃得放心”。

2、重视丁村旅游区的科学管理,营造旅游发展的“软环境”

旅游发展的“软环境”相对“硬环境”而言,主要是指旅游服务环境、旅游接待人员素质、景区安全建设、管理状况等。“软环境”是以人为核心的一种精神环境,是旅游服务质量的集中所在,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因素。

目前丁村旅游区内的管理相对松散,景区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因而需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建立一支优秀专业的丁村讲解员队伍,提供免费讲解服务。此外,重视景区的消防安全、卫生管理、景区秩序维护等工作,设置专门机构并配备相应工作人员,为丁村旅游区创建优质、安全、卫生的服务环境。

3、有效整合村落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系列旅游产品

围绕丁村遗址,拓展其功能与价值,从科普教育、娱乐体验、科学研究三个方向,分为馆内与遗址现场地两个大板块,设计适宜旅游产品,如在完整性保护遗址挖掘场地的基础上,以科学论证为前提,建立丁村考古遗址公园,辅助适宜的服务设施,保护遗址所在的整体生态文化空间,使遗址文化贴近百姓、融入公众生活,发挥其社会功能与公众教育价值。

围绕丁村民居,拓展民居的使用功能,除去现有作为“博物馆”使用外,一是合理开发为“农家小院”,使游客参与体验农家生活(住民居、品地方特色美食);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装修设计,用作旅游纪念品专卖店、特色餐馆、创意手工制作坊、书店等。

围绕丁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博物馆主要以实物、图片展示等静态展示为主的利用模式弊端,增加游客体验性项目。如设立剪纸手工艺作坊,游客可根据喜好选择样式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亲手创作;制作真实反映民俗节庆礼仪的影视作品、微电影等;设计体验场景全方位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以深入认知和体验民俗文化活动,例如选取代表晋南特色的“碗碗腔影戏”,游客可参与其中表演;可制作民俗节庆主题微电影,由村民参与担任演员,尽可能原真性地表现民俗礼仪细节与特色等。

4、重视村落居民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成为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

针对目前丁村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相对较低的现状:一是要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使他们对古村落的旅游资源价值、旅游开发积极影响等方面有所认知,树立其主人翁意识;二是建立居民参与旅游的有效机制,如建立“丁村保护与管理委员会”,为居民提供参与平台,将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及时传达给旅游开发商、文化工作站等相关利益主体;三是利益分配机制要公平合理,丁村可采取居民以房屋、地产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收益分配,居民自发经营的旅馆、酒店所得收入除去缴纳一定的景区管理费之外其余归个人所得。

结语

旅游开发只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保护才是最终落脚点,因而村落旅游发展应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发展促保护”的理念。此外,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种发展路径,拓宽村落发展的思路。

相关热词搜索: 初探 村落 旅游开发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