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控制,企业在物流过程中没有自主经营的空间,物资不可能按市场规律流动,经济领域也就不会出现物流业。1978年后,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市场的开放,大陆开始发展物流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大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产权关系日益明晰,生产、流通等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大陆开始出现不同形式的物流企业,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原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商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等改造而来,它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掌握物流运作规律并进行组织管理。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加上信息化的推动,大陆物流业也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全球化。
进入21世纪后,大陆物流业迅速发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对2009年大陆物流业发展状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见图1所示。
物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物流企业格局发生变化,形成多种形式的物流企业群体,主要是传统单一的多家各功能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货代企业进行重组优化,从而快速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实现服务延伸;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流程改造并实施服务外包;迅速成长一批新型的现代物流企业。物流技术设备更新换代,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加快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大陆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物流业也在所难免。出现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大陆政府于2009年陆续出台了钢铁、纺织、轻工业等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位列其中。《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于物流业自身平稳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大陆物流业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问题是:物流企业追求“全”的现象十分普遍,即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同时存在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两种问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尚未建立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由于存在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现象,使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全程运作也无法实现,造成物流市场较为混乱;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物流技术、人才和标准化还不能适应物流业发展。
(二)大陆物流信息化建设进展
大陆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从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应用起步。航运界实施EDI起步比较早,1989年中远集团在中美航线上开始货运舱单EDI通信的试点工作,后来逐步向其他航线推广。1995年,交通部组织实施了“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际集装箱运输EDI系统及示范工程”,其目标是在1997年以前在“四点一线”(上海、天津、青岛、宁波4个口岸和中远集团)建成具有互联性和分局管理功能的EDI服务中心,实现国际集装箱运输单证的电子数据交换,以后逐步延伸,最终形成覆盖大陆主要外贸口岸与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相配套的电子信息传输和运行系统。1996年,在大陆外经贸部领导下,成立“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心”,2000年更名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组建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继续提供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国电信公用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CHINAEDI)是大陆最早建立的面向社会各行业的公用EDI网络。由13个EDI节点组成,提供信箱总容量为3万个。在全国3个大城市设立了EDI服务中心,为用户提供单证开发、技术培训、系统集成服务,可作为专用EDI网的公共转接和交换中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大陆物流信息化正在向多方面扩展渗透。大陆物流EDI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后,走向更加便利化、综合化。中国电子口岸是海关总署、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12个部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建设了“金关” EDI系统。该系统将向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网上服务,联网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使口岸业务更方便、更快捷,从而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方便合法企业进出,并有效防范和打击走私违法活动。
近年来,大陆企业物流信息化有比较快的发展。以物料需求计划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在各行业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钢铁、煤炭、家电、汽车等行业,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其中物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点。如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四级系统,物流管理信息化就是核心和关键。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内部,为实现业务整合提供手段,在企业外部,为供应商、分销商和物流商的对接提供技术支撑。传统批发市场正在向现代电子交易中心转变。钢铁、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技术,融合网上电子交易、检测、金融、信息、加工、物流等多种服务为一体,为广大企业提供高质量、多方位的服务。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国内10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有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支持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0%,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达90%以上。条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扩大。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物流设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陆大型制造企业在物流作业中采用物流集装单元化技术的占31%,使用工位器具的占67%,使用叉车/拖车等搬运设备的占76%,采用吊车/起重机的占27%,在生产线采用连续自动输出线的占46%,采用自动包装与码垛技术的占19%,采用其他物流技术的企业占28%。
三、台湾地区物流业及物流信息化发展分析
(一)台湾地区物流业发展状况
台湾地区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是我国一个由岛屿组成的海上省份。主要由台湾地区本岛和周围属岛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台湾地区城市多分布于西部,台北市是台湾地区的工商业中心,高雄是台湾地区第一大商港及世界第三大货柜港。台中市是台湾地区中部物产的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基隆是重要的军港、渔港与海运中心。
2009年,台湾地区生产总值为125,127亿新台币(约合3790亿美元,按2009年33.0新台币兑换1美元计),对外贸易总额为3780.5亿美元。大陆及港澳地区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地区,并且是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区。近年来,台湾与大陆及港澳地区贸易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9年台湾对大陆及港澳地区贸易总额为1095.6亿美元,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29.0%,顺差584.4亿美元。台湾地区的经济结构已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并逐渐向服务业经济转型。2009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8.66%,工业占29.79%(其中制造业占24.67%)。2009年,台湾地区服务业就业人数(614.2万人)占全体就业人数(1039.0万人)的59.1%,其中运输及仓储业(39.9万人)占3.8%;工业就业人数(369.8万人)占全体就业人数的35.6%,其中制造业(280.5万人)占27.08%。
台湾物流一直随着地区经济增长而不断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台湾地区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关键。台湾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地区政府致力于高速公路、机场与港口等的建设,积极推动“十大”建设,实现了北高两市的交通打通。由此,
商贸活动开始密集起来,使台湾地区很快成为亚洲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人们逐渐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物流业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完成工业化之后,“经济部”商业司在资金流、信息流、商流与物流四大领域推动自动化,以实现流通自动化,使物流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中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台湾地区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
2009年,台湾本地货运量为6.44亿吨。近年来,台湾地区的进口项目以电机设备及其零件与矿物燃料为主,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货运量远高于出口货运量。台湾的7个国际港口中,基隆、台中、高雄、花莲为4个主要港口。高雄港为台湾最大的国际港口和世界重要集装箱港之一 ,基隆港为高价值货物进出港和集装箱港;台中港为货物(集装箱)进出台湾中部的门户,是主要的能源、重工、石化原料进口港;花莲港则肩负台湾东部地区对外运输的任务。台湾的海运以国际运输为主,其中国际航线货物吞吐量占总吞吐量的80%以上。台湾现有18处民航机场,其中桃园和高雄国际机场为对外主要空运门户。
台湾地区物流业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数量众多,除少数大型海空国际运输公司外,普遍规模比较小,且大多着重于本地区物流市场,并以提供传统的报关、承揽、仓储等单项或两项服务为主。
2008年,台湾地区物流企业约有11,074家,其中以汽车货运业最多,共4933家,约占44.5%。增长最快的是航空货运承揽业,共增加68家。2008年,台湾地区物流业营业收入7063.3亿新台币,其中以海运服务业最高,约为2975.78亿新台币,占总物流业营业收入的42.1%。2008年台湾地区就业人数约为19.9万人,就物流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员工人数情况见表1所示。
2009年7月,在台湾地区发布的《服务业发展方案(2009-2012)》中,物流服务业被列为发展新兴服务业的7个重点行业之一。该方案的目标是到2012年,物流业实现整体营业收入11,618亿新台币,就业人数达到22.2万人。
台湾地区“自由贸易港区”计划,以建造一流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为目标,自2005年“自由贸易港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总贸易额从2005年的12.0亿新台币增至2009年的1434.7亿新台币。截至2009年11月,各海港累计有64家航运商及从业者取得营运许可,其中有43家实际营运;桃园航空货运园区已进驻81家运营商及关联企业。
(二)台湾地区物流信息化建设进展
台湾地区物流业界比较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台湾地区传统的仓库、运输和海空运货代等业务逐渐向现代物流营运模式转型,仓储、理货与搬运等物流设备正在朝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台湾地区在食品和饮料的物流配送技术和物流中心的建设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在快速宅配、常温与低温作业仓储、共同配送及搬运四大服务体系方面达到了与国际接轨的较高水平。
台湾地区物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虚拟作业模式中水平和垂直的整合,带动国际物流及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其中,大荣货运与东源物流就是成功的例子。
大荣货运主要经营路线货运,创建于1954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由一个新台币17万元、货车10辆起家,发展为目前资本总额为49.7亿新台币,货运车辆3000多辆,员工人数4000多人,区内据点数161处,年营业额高达45亿新台币的新型现代物流企业,是台湾地区目前最大的物流公司,具有较强大的陆、空货运能力。
大荣业务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大荣扩大了原来的服务空间。大荣货运不仅经营原来的路线货运,还扩大经营其他三大服务体系:快速宅配、常温和低温作业,成为全方位的物流供应者。大荣的物流信息技术平台以IBM AS/400计算机作为基础,包括ERP、CRM(客户关系管理)与KM(知识管理)三大信息系统和建设呼叫中心。信息技术平台使大荣的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尤其在下单与货物追踪两项业务方面。在下单方面,由原来客户通过电话或传真下单,发展为现在只需要通过“跨平台数据传输系统”,就可以下单,快捷方便,可以让客户进行资料连接与信息共享。在货物追踪方面,对于大荣员工来说可以通过内部网络掌握货物的流向动态,对于客户来说,不论身在何处,只要在大荣网站首页上输入托运单号码,就可以迅速查询货物的流向动态。大荣还利用CA公司的子公司“组合建致国际公司”的“MK-TPL第三方物流资讯系统”,建立国际物流管理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通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更可以通过控制系统中的关键点,实现仓储作业标准化,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和管理成本,其全方位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助大荣走向国际舞台。
东源物流比老资格的大荣货运,算是“小字辈”,但是作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它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家公司是台湾地区最早成立的专业物流公司,创建于1975年。由新力、声宝、王冠电器等公司共同投资1000万新台币创立,最初主要经营为股东配送家电产品服务。到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地区推动自由化经济政策,恰逢欧美家电产品大量进入台湾地区,使台湾地区物流配送市场激剧增加,东源抓住时机,提供仓储、货贷、配送等综合经营业务,适时成功转型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目前资本总额为4.4亿元新台币,员工人数300多人,区内共有17个物流中心,仓库面积8.7万坪,货运车辆300多辆。
东源是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其提供的四大服务体系:仓储、共同配送、宅配及搬运中,仓储最需要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对于仓储来说,无论是收受单据与发票,还是货物盘点或货物追踪等各个环节,均需要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电子订货系统,从而方便、快捷、精准进行单据收受作业操作,同时厂商也能够随时掌握库存情况,以利于了解产品销售状况,正确调整行销决策。
为了推动台湾地区物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台湾“经济部商业司”在2003年推出了一个“全球商业链整合及物流运筹e计划”,该计划主要是辅导物流运筹服务业发展协同共用平台、强化企业间电子化能力,推动物流运筹业者与国际物流运筹商业接轨,提升运筹服务能力,掌握全球市场行销,达到企业国际化与全球运筹的理想目标。台湾地区大约有500多家物流企业参加这个计划的辅导。
四、海峡两岸物流业合作现状分析
优势互补是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出发点。台湾地区物流业起步较早,为世界航运发达地区,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资金雄厚。例如,台湾地区在集装箱运输方面,在集装箱装卸、分拨和物流配送等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此外,台湾地区物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高新物流技术普遍应用于家电、家具、金属加工、农产品流通加工等领域的物流运作中。大陆物流业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同时土地成本、场地租金成本相对低廉。
两岸物流业发展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物流技术等方面不尽相同,优势迥然各异。两岸物流业发展比较见表2所示。
虽然两岸物流业优势存在差异性,但是有较强的互补性,互补合作空间很大。大陆物流业可以通过合作来提升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台湾地区物流业也可以通过合作来扩展服务市场范围,提高竞争力。
2008年“大三通”实施后,仅两岸海上直航,每年即可减少运输时间11万小时,降低运输费用1亿多美元,航运企业节省运输成本约15% 至30%。“大三通”使两岸物流效率明显提升,给两岸企业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目前两岸每年约有480万人次的人员往来,1200多亿美元的货物贸易,数万家台资企业在大陆经营。“大三通”为两岸经贸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对两岸物流业合作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两岸物流业合作将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沿着以下两条思路发展:首先,发展基于优势互补基础上的两岸物流业合作模式;其次,在技术层面上实现统一标准,实现两岸物流各环节的对接。就是要在实现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物流商务模式创新,从而创造新的利润源泉,实现长效合作与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林.标准化引领海西物流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首要任务.标准科学, 2010(7)
2.徐剑,韩冬,刘丹.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体系规划研究.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
3.国发[2009]8号.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国储运,2009(4)
4. 国家发改委等.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10年),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
5. 邹生, 何新华.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6. 李非, 刘严毅.论海峡两岸物流产业的合作发展. 台湾研究, 2009(5)
7. 陈丽满.论闽台物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其途径. 经济研究导刊,2008(6)
8. 林荣清,曾文琦. 闽台两岸物流合作交流先行专题研究,2009 (4)
[9. 国家发改委等.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9年).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10. 高霞.台湾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12)
11. 郭成.台湾物流业的“双子星座”. 中国储运,2002(3)
相关热词搜索: 海峡两岸 物流业 合作 分析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