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托举“油龙”过青藏

托举“油龙”过青藏

时间:2025-08-02 12:55:30 浏览次数:

背景资料,格拉输油管线位于群山之父,万水之源的青藏高原,1972年5月3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代号为“五三0工程”。这条“油龙”管线起自青海格尔木,终至西藏拉萨,全长1080公里,其中有900多公里穿越海拔4600米以上的千年永冻地带,承担了西藏军地几乎100%的油料输送,被藏族同胞亲切地誉为“金珠玛米”献给西藏的“乌金哈达”。

总后青藏兵站部某输油管线管理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29年奉献青藏高原,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为格拉输油管线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部队官兵和青藏线各族群众誉为格拉输油管线的“守护神”、青藏高原的“活地图”、世界屋脊的“舞龙人”。

爬雪山、趟冰河、越戈壁、29年军旅,姚志祥累计行程51.84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3圈,有几次差点把命都搭上

姚志祥是典型的老高原,残酷的风霜在他的脸庞上刻下了一道道印痕,强烈的紫外线在他的皮肤上镀上了一层厚重的古铜色,只有那副600度的近视眼镜,算是留了点知识分子的痕迹。

1976年,姚志祥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9年后,在江城武汉工作的他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报名支援青藏高原建设,他是当时到青藏兵站部报到的惟一大学本科生。至今29年,去年60岁该退休回内地时,他又交了一份要求继续留在高原工作的申请书,继续他在青藏高原的事业。

青藏线被称作“生命禁区”,高寒缺氧。绵延1080公里的格拉输油管线,沿途有900多公里穿越海拔4600米以上的永冻地带。任管线团高级工程师的姚志祥,每年从3月开泵到10月停油、巡线、检测要上线,维修、改造也要上线,管线一出问题,他更是连夜往山上赶,狂风,暴雨,冰雪,什么都遇得上。

漫漫青藏线,依依管线情。姚志祥说,“西藏的燃油几乎100%从这里进去,这条能源大动脉是党和国家对边疆人民关怀的体现,维系着西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关系着西藏的繁荣稳定,一刻也不能停止。”基于这样的认识,姚志祥在高原上把命都丢过好几回。

有一年2月,管线刚刚试油,从西藏黑河地区到拉萨的300公里管线观测处于失控状态。春节刚过,姚志祥就带着20多名官兵上高原徒步巡线,啃冻成冰坨的馒头,嘴里含着冰块。途中姚志祥突发40℃高烧转成肺炎。在高海拔地区得了肺炎就等于领了死亡通知书,但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闯过了这一劫难,坚持巡完全程,确保了管线的安全。

2000年9月,沱沱河加油站油罐因年久失修,渗进了水,姚志祥率队抢修。不料汽油罐底的水已结成30多厘米厚的冰碴。机械用不上,他就钻进罐底人工破冰,油气大,防毒面具不起作用,他中毒晕倒在罐里。被人拖上来时,脸已是青紫,兵站的医生抢救了十几分钟,他才算又捡回了一条命。

29年来,这样的“遭遇”数不胜数,每次姚志祥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近年建设青藏铁路,改造青藏公路,输油管线相继改造,任务一个比一个艰巨。2002年,他上线连续打硬仗恶仗175天。先是把沱沱河大桥的挂越管线改到另一条公路上去。正月初一他带队上阵,顶着狂风暴雪大干20天,抢在开泵前两天完工。还没喘气,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提出,有的管道路段与铁路建设交叉,经常发生施工机械挖断管线的事故,希望提供全线输油管道通过公路的所有位置数据。他立刻带人踏雪破冰徒步勘察,测准每段管道的交叉角度,悬在空中、潜在沟里的高度深度。只10天,完成105张图纸,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干部大吃一惊:“部队的工作效率真是神了!”

姚志祥回到团里时,人黑瘦,嘴乌紫,眼深陷,体重掉了10公斤,虚得几乎站不稳。女儿给他量血压,低压130,高压175,老伴心疼得抱着他哭了。

团领导算了一笔账,29年来,姚志祥翻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达200多次,累计行程51.8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3圈。

设计图纸3500张,相当于一个工程师64年的正常工作量,出版5部学术专著计260多万字,有4部专著被列为军队固定管线专业通用培训教材

当年刚进管线团时,姚志祥先被任命为管线维修所生产技术组长,总抓11个车间24个工种产品设计生产的指挥、调度、工艺、质量把关。在大学他读的只是“金属工艺”,这么多专业不懂,怎么办?找课本自学,向老师傅请教。他调到机关装备股那年,青藏线上4个点要建泵站,在团领导眼里,大学生什么都会,团长说:“你来设计泵站房子吧?”姚志祥吃了一惊,他的专业与建筑设计相差甚远。可他不干谁干呢?就咬咬牙,接下任务。他跑到格尔木小书店买来一大堆书,白天黑夜啃,结合在学校学的机械制图,画了改,改了画,两个月后,设计图纸拿出来了,兵站部营房部门一审就顺利通过。泵站建成,他胆子大了。接着,又设计了当雄兵站礼堂,这座漂亮的礼堂现在还在用,他还完成了地方建筑公司拿不下的新式锅炉房设计,解决了管线团的取暖问题。

知识丰富了,压的担子也就多了。他先后负责营建、设备管理、管线抢修、机械加工、水暖改造多项工作。在姚志祥的词典里,干脆抹去了“不会”这个词,不管什么专业,需要就学。时间哪来?挤!他的时间表是每晚加班3个半小时,没有节假日。他用挤出来的时间自学了“机械制造”、“土木建筑”、“锅炉及水处理”、“焊接”4大专业的全部课程,加上被派到后勤工程学院进修“油料储运”专业,他成为管线团惟一具有多专业复合型技能的高级工程师。

在管线团官兵的眼里,姚高工有有空就琢磨新东西的嗜好。带油焊接,是没人敢碰的管道抢修难题,姚志祥偏要试试。他带领技术小组艰苦攻关5年,终于找到了一种既能保证安全,又能保证油品质量;既适合野外管线抢修,又适合泵房内管道的带油焊接新方法,填补了国内外成品油管道带油焊接的技术空白。29年来,他自己设计完成3500张图纸,相当于一个工程师64年的正常工作量,结合工作实际出版5部学术专著计260多万字,有4部专著被列为军队固定管线专业通用培训教材。

解决各种技术难题400多项,给国家创造可计算经济效益7400多万元,潜在效益近亿元,有3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高原工作,总有意想不到的难题。”姚志祥说:“解决完一个难题,就体现一次人生价值。”

纳赤台山坡上有泉水,但在泉眼挖了井,水却不知从哪漏跑了,“三站”(兵站、泵站、机务站)部队一直受着水荒的威胁。1978年,团里请地方包工队想办法,包工队开口就要20万。可姚志祥不信这个邪。6月的高原水还是冰水,他就带着几个兵,穿着裤头背心跳到没膝的水井里作业,两人一组,5分钟一换,边用两台泵抽水,边排井底故障,把泉眼喷口开到最大,再做了200个木桩子,把里外的渗漏洞都堵死。3天竣工,一分钱没花。至今,纳赤台泉水井的水都是溢满井口的。

五道梁干脆没有地下水,是用一个排的兵力轮流开水车到30公里以外去拉水,若按20年计算,至少花费了1000多万元。1980年,姚志祥又接下了解决五道梁地区部队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任务。他仔细勘察,遍访驻地牧民,找到山上一条干涸的季节河,河水每年6月来,8月断。化验水质,符合饮用标准。他计算了五道梁“三站”部队一年的用水量,亲自设计并指挥建起15300立方米的蓄水池,每年季节河来水时蓄满水,彻底解决了五道梁日耗水量30吨的大问题。这一成果出来,成了青藏线各站的范本,青藏线全线部队从此用水无忧。

姚志祥还改造全线7个站的锅炉,把柴油机循环水用于采暖,解决了输油、采暖各自烧油能源浪费问题;用废钢管和槽钢改造7个加油站房顶,解决了塌顶问题。据兵站部有关部门统计,29年里,姚志祥解决各种技术难题400多项,给国家创造的可计算的经济效益7400多万元,潜在的效益近亿元。兵站部把他的重要成果都报了奖,但大多数因“科技含量不高”,没能入选,只有3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姚志祥坦然地说:“只要对青藏线建设有益,能解决部队的实际问题,评不评奖我看并不重要。”

姚志祥先后成功进行23项技术革新,完成了唐古拉山“三站”供水系统、沱沱河泵站营房、沱沱河“三站”防洪堤、雁石坪下行管道改线、五道梁泵站蓄水池、纳赤台泵站营房的设计与新建、青藏公路沿线13座部队及地方加油站供油系统防盗设施的设计与施工,在《油田储运》、《管道技术与设备》等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8篇,为青藏线乃至全国输油战线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在技术干部和士官队伍中培养出了近百个技术尖子,带出了一支技术梯队。

2003年北京钢铁学院50周年校庆,姚志祥在母校见到了阔别几十年的同窗好友,他们很多从国外赶回来,在国内当大企业厂长、总经理的也不少,而作为在青藏高原成就卓著的校友,姚志祥被请上主席台。他对同学们说:“高原虽然苦一点,氧气少一点,但生活非常充实。我有幸在西部把知识转化成为使祖国强大、军队强大的价值,我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

姚志祥说,他的人生信条是“四句话”,他将这“四句话”写在日记的扉页里:

爬雪山卧寒冰心系祖国西南稳定

战缺氧斗狂风为了西藏繁荣昌盛

干本职学雷锋甘当不锈螺丝钉

为国强为兵精志在高原干一生

正是这样的人生信条,激励着姚志祥在风雪高原不断开拓,勇往直前。29年来,他先后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8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被评为“优秀科技干部”,2003年被评为全军和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

相关热词搜索: 托举 青藏 油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