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人的飞天之路(二)

中国人的飞天之路(二)

时间:2025-08-02 17:37:08 浏览次数:

zoޛ)j駭?}?駝7i]v计划进行。大家最后采纳了杨嘉樨的意见。

回收大队在四川遂县待命。11月29日,就在返回式卫星在天上“逛”了3天、本该返回的时候,它居然消失了。然而,大家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因为卫星在大气层还有信号。经过专家认真仔细地观测,认为这颗返回式卫星就在我国海空领域,大概就在贵州附近。专家的观测是准确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不速之客”的落地,着实让4位矿工虚惊了一场。11月29日中午,贵州凯里地区的矿工都吃饭去了,就在4位矿工说说笑笑在矿井边上互相打闹的时候,忽然看见有一个大火球从天而降,并劈断了一颗大树,4位矿工见状吓得顿时目瞪口呆,他们赶忙钻到矿井里躲藏起来,唯恐再有一个大火球掉下来砸到自己。过了一会儿,大火球慢慢变黑了,并躺在那一动不动,4位矿工才小心翼翼相互安慰着从井中钻出来。他们围着这个变黑的庞然大物转了一圈,惊讶地发现,从这个“怪物”里摔出了一些东西。他们觉得这个“怪物”非同小可,经过互相商量,决定由一个人去报告领导,其他三个人在此看守。直到回收大队到达,他们才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幸运的是,经过检查,卫星在太空拍摄胶卷的黑匣子完好无损,这颗卫星回收成功!

从茫茫太空将卫星收回,并令其准确降落,谈何容易!苏联发射了几颗卫星后才掌握了回收技术,而美国连续发射12颗返回式卫星全部失败,直到第13颗才跌跌撞撞地返回来,但它却投入了那浩瀚无际的大海的怀抱。

此后,中国连续发射了近20颗卫星,除一颗因出现故障没能返回外,其它全部回收成功,且返回的落点只有很小的误差,创下了世界卫星回收成功率的最高记录。自此,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卫星返回技术的难题,掌握了回收卫星的秘密。接下来就是研究载人飞船的回收技术,特别是救生技术,虽然难度更高,但科学家们更有信心!

人定胜天

在航天事业中,最困难的就是载人航天了。人们常形容某些事情难做,说是比登天还难,确实,世界上没有比登天更难的事情:人要在宇宙飞行,必须以一定的速度围绕地球旋转,每秒至少运行8千米,要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到天外去,速度要求更快,每秒要达到16.6千米才行。然而,不是有人定胜天的说法吗?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创了人类的航天时代,也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梦寐以求上天的愿望。当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天上“旅游”了一圈胜利返回后,苏联又有两位宇航员,其中包括一位女性宇航员也相继飞入太空。而且,后来世界上其他几个国家的数名字航员也漫游了太空。那么,中国宇航员漫游太空的梦想什么时候才能成真?

载人航天技术是科学宝塔的尖端,几乎涉及了世界上所有的基础科学和理论技术,要有最先进的理论、实验、材料、工艺设备和尖端技术的支持。最为关键的是,实现载人航天需要攻克三大难题: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其次是安全的返回技术。第三就是要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前两个问题我国很早就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曾一度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掣肘。因为在太空根本没有人类生存的环境,没有水、空气,没有重力,只有超强的辐射、紫外线,低温和高真空等。要使宇航员在太空生存,必须解决面临的这些问题。这里来让我们看看突破这道难题需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吧!

首先,宇宙飞船的外壳须是轻而硬的金属,舱体的外壳包覆着绝热材料。在飞船里面,要装配具有缓冲装置的宇航员座椅、各种电子设备仪表、宇航员救生及生活装备等。飞船的两侧要安装供宇航员观察太空与地球的舷窗,舷窗必须防强光、防紫外线、防辐射。宇航员的航天服更是一大技术攻关。航天服要能够保障一定的压力、空气、温度,并能防流星、耐高低温等。穿上航天服,宇航员要能够在太空行走,能够用于操纵物品,并保证宇航员产生的废气能够顺利排出。航天服上有与外界通讯的设备。另外,为了随时了解宇航员的身体健康状态,航天服内还要装上生理信息传感器。制作这套特殊衣服的衣料,需要用玻璃纤维、镀铝尼龙布及其它不同的材料。所有这些,需要我们的航天工作者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啊!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展了航天技术,并发射了数以万计的探空火箭,但敢于涉足载人飞船领域的,只有美国和苏联两个实力雄厚的大国。据说美国搞宇航飞行常常投入几十亿的预算,苏联为此也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航天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但上世纪70年代是中国经济严重困难的年代,当时空军把从飞行员中千挑万选选拔出来的宇航员

送到七机部,然而七机部当时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要提宇航员训练需要补充的营养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国当时的航天员仍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

那时,由于受综合国力、工业基础以及研制队伍等多方面的制约,我国最后只好不搞空间竞赛,于是确定先应用开发地球资源来发展应用卫星。从此,我国的航天事业转向资源、气象、通讯及返回式卫星的研制,载人航天的工作暂时终止了,宇航员的训练也中止了,被选拔的航天员被遣回到原来的单位,继续做飞行员。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科学家很早以前打下的基础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希望与梦想

虽然宇航员都回原单位了,但我国的宇航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国防科委某研究所的各种航天试验仍继续紧张有序地进行。经过多年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努力,研究所研制出了包括人体离心机、低压舱、真空舱、气候舱、冲击塔、天象仪、人用多功能转椅和电动秋千等一整套有关宇航员的地面模拟设备及有关设施,完成了大量的航天课题研究,并有数百项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国家级和部门级奖励。

在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后,中国的空间技术事业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引导下,集中利用有限的国力,重点研制用于解决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系统。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后,我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备返回式卫星以及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成为世界上继苏、美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经过几十年中国航天人的努力,经过冷静的观察和思考,我国发展载人航天的时机已经成熟,航天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们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论证,认为中国应以载人飞船为突破口发展载人航天工程。1986年,国家“863计划”开始顺利实施,这标志着中国人从此真正开始了实现那个美丽的载人航天梦。

与此同时,我国航天研究所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接待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瑞典及巴基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及国际学术组织的代表。不但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聘用科研人员,还经常派遣我方研究人员到国外考察学习,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参加短期研究工作等。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也促进了我国在国际上奠定航天大国的地位。我国的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包括:1982年12月7日,中国“宇航研究基地”接待了美国航天飞机乘组指令长洛斯马和驾驶员富勒顿的参观;1985年7月10日,第一位登上美国航天飞机的美藉华人、有效载荷专家王赣骏博士参观了我国的航天模拟设施,并给予充分肯定;1987年11月,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代表团访华,双方仔细地讨论了有关宇航员生命保障研究的课题;1987年12月2日,西德代表团来访,就航天发展问题进行了交流;1988年7月2~1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空间生命科学代表团应中国有关方面的邀请,来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中美空间生命科学合作会谈,中国方面邀请美国客人参观了呼吸,生理等各种实验室;1988年9月5日,法国派宇航员鲍德里来访中国;1991年3月21日,国际航空航天医学协会主席拉万博士同前任主席拉丰丹博士来访。前苏联与我国在宇航方面也进行了合作,1991年4月17日,中苏空间生命科学合作协议书正式签定。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更是向科技的高峰不断攀登。

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

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在这个工程的七大体系中,突出的核心是载人飞船工程。由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具备研制返回式卫星的丰富经验,并具有雄厚的人力和设备基础,因此,载人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进行研制。

在进行载人飞船研究的过程中,我国培育了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航天技术专家,他们积累了设计,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经验,在完成卫星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关载人航天技术的关键性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我国新研制成功的大推力“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已成功地将美国休斯顿公司的重达数吨的通信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上,这足以说明中国目前已具备发射吨位更大的航天器的能力。作为标志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载人航天技术,有望在21世纪初实现重大突破。俄罗斯前宇航员格里戈里·列奇科曾在90年代应中国宇航局邀请访问时说,“中国的宇航技术已达到苏联成功进行载人宇宙飞行的水平,现已进入实施载人宇宙飞行的最后阶段,不久就可能进行载人飞行”。

相关热词搜索: 飞天 之路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