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文范文公文范文
2006年全省发展改革工作要点
2025-08-18人已围观
2006年全省发展改革工作要点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实现良好开局至关重要。按照省委确定的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6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要紧紧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把握好“又快又好、创新创优、集聚集约、统筹协调”的工作要求,为“十一五”的发展改革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按照上述工作要求,今年发展改革系统的主要任务是:
一、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也是发展改革工作的首要任务。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合理的投资规模仍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抓好“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编制和一批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及修订工作,为引导社会投资、安排政府投资提供科学依据。要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使项目布局和建设更加科学。真正把投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建立在投资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二是加强政策和信息引导。要加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与土地、信贷、环保、安全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农业农村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项目给予支持;对于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项目,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控制和淘汰。要及时发布产业导向目录,合理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投资,规范管理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领域的投资调控,要逐步由项目审批向规划审批、市场准入条件审核转变;对政府性投资的调控,要逐步推行先编规划、后批项目、再安排投资的管理办法。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完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税收、价格、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技能培训、信息引导和服务,增加农民务工收入。要以扩大就业和加强工资管理为重点,促进城镇中低收入者增加收入。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减轻居民教育和医疗支出负担,改善居民支出预期。二是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培育和扩大居民住房、汽车、通信、旅游等消费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方面。继续落实稳定房价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积极发展文化、健身、旅游等消费。三是改善消费环境。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是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的一项迫切任务。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业态,推动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完善个人征信体系,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增加消费信贷品种,促进信用消费发展。
做好资源要素保障。一是做好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保障。要认真做好项目开工率的考核工作。对已下达的2006年预安排建设项目,要切实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化率标准设置项目。要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与土地供给的有效衔接,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二是做好资金、电力、运输等供需衔接。要切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和平衡工作,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电源和电网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综合运输效率。
为了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制度,开展改革形势分析并形成制度,建立以经济形势、社会形势和改革形势三大报告为主体的监测分析体系。密切关注重要物资的供求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综合分析和调节监控。密切关注服务业、临港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做好发展评价工作。坚持完善月度、季度和重要情况报告制度,高度重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和工作建议。
二、切实抓好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抓好载体、协调推进。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要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发展中心镇和特色块状经济为重点,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推进产业向园区(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业抗灾救灾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严格落实粮食工作的各项措施、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推进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100万亩生态型渔塘以及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的建设。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重点,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总体规划和整治方案,抓好高速公路、国道沿线景观带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推进重点镇成片整治建设。继续把村庄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生产污水净化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作为村庄整治的重点内容,加以推进。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加强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文明素养。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适应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求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以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改革。力争在以下方面有所深化和突破,主要包括确保对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投入、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率先在全国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工作。
三、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鼓励自主创新的工作措施和研究外资引进过程中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问题,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六个一批”工程、构筑好三类创新平台、择优扶持一批有较强自主开发能力的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择优扶持一批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科技中介机构,择优扶持一批面向“块状经济”的区域性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快培养引进人才,继续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的体制环境。
构筑产业集聚平台。加强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做好三大产业带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和年度重点建设计划的衔接和互动,完善实施机制。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衔接,抓好园区(开发区)的审批、扩容和升级,规范园区(开发区)的管理,抓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试点。进一步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构筑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建设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工业功能区,提高标准厂房的适用性和利用率。要积极推进服务业重大设施等载体的建设,有效集聚服务配套功能。
发挥高新技术的产业优势。加强高技术产业规划的实施,研究制订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优势,促进结构优化。重点建设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继续推进通信、数字电视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生物产业基地,有选择地培育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继续组织实施以新能源、软件、电子商务、生物工程、汽车电子、数字电视、新材料等专项为核心的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选择对提升我省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项目进行合力攻关和招标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结合“百亿信息化工程”年度建设计划,继续组织实施电子政务、数字城市、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园区要成为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积极培育服务业重要载体。组织实施《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服务业发展重点。建立服务业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指导。会同财政等部门报请省政府同意,安排一定数额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配套以及对服务业发展的必要的扶持。抓紧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改造、知名品牌培育、高级人才支撑为主要内容的“四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长三角现代物流和国际航运枢纽”、“文化大省”、“国家级信息服务和软件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中心”和“富有魅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等“五个高地”的建设力度。加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北仑港集装箱码头五期等重大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四、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省的综合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十一五”期间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左右的目标,难度较大。从今年开始就要会同有关部门扎扎实实地抓好目标和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监督考核,争取综合能耗下降3%左右,为“十一五”节能降耗开一个好头。
加强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贯彻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全面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全面实施《浙江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做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要从法规、政策、体制入手,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创建的社会环境。对已确定的工作任务,要抓紧实施。要做好试点和典型示范工作,做好各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检查和考核。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继续编制实施生态省建设重大项目年度建设计划,重点推进生态保护、公益林及万里清水河道、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绿地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参与编制主要水系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编制钱塘江流域产业发展控制性指导目录。做好“811”环境整治工作。做好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等项目国债资金的争取和建设工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增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深化反映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改革,加快建立阶梯式水价和差别电价调节机制,扩大试点范围。开展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工业项目用地招标制度。实行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研究开展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试点。
完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淘汰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依法控制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加大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的力度,加快强制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劣势产业和企业的步伐,扶持发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和企业。
五、切实加大欠发达地区发展和海洋经济开发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推动欠发达地区和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据此要求,细化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明确和制定不同功能区的划分标准和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功能区的发展政策。
加大海洋经济开发力度。深入实施《浙江海洋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强海洋空间、岛屿和岸线等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完成编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加快温台等沿海港口的建设和整合,加强煤炭、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配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临港工业,进一步发展海洋渔业及加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
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合理的产业转移,开展来料加工,建立出口货源基地;进一步拓宽山海协作领域,联合开发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联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劳务合作。加快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步伐,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内聚外迁力度;引导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继续做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结对帮扶工作,健全社会力量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帮扶的工作机制。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配合国家发改委完成长三角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工作,推进交通、旅游、人力、生态、信息、信用和区域规划七个重点专题的合作,加快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继续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的有关工作;加大援藏援疆工作力度,加快拉萨那曲高级中学等项目的建设和那曲火车站商贸城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新疆和田地区汉语完全寄宿中学等8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对外重要能源供给的商务谈判。衔接争取增加西气供应量,配合中海油、中石化加大东海天然气的开采力度,满足我省的供气需求。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油、煤、电、粮食等重要能源、物资的跨区域调运工作。
六、切实加强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能源。今年重点电源项目争取投产6个,投产机组613.5万千瓦;完成电网投资118亿元。建成国华宁海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浙能兰溪电厂、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加快推进台州电厂五期、淮南风台电厂、北仑电厂三期扩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获得国家批准;加快LNG项目前期进度,着力做好LNG项目资源保障工作。加快建设钱塘江过江输气管线,争取早日形成西气、东气连通互补的供气格局。
交通。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重点项目的前期和实施,推进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浙江段提升改造、金温铁路扩能改造、龙庆高速、甬台温高速复线、舟山金塘岛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杭州地铁1号线、沪杭城际轨道、杭湖宁城际轨道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温福、甬台温、衢常等铁路项目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诸永、台缙、申苏浙皖、杭徽、申嘉湖(杭)等高速公路项目。确保建成高速公路300公里,完成沪杭、浙赣电气化改造45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2000公里。
工业。建成绍兴三鑫PTA二期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以及浙江绿环公司环保设备等一批工业国债项目,加快杭州科利化工年产5万吨氯化聚乙烯橡胶、上虞京新药业原料药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开工建设杭氧空分制造设备迁扩建以及浙江玻璃集团超厚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瑞立集团2100万件汽车制动元件等项目,继续做好镇海炼化大乙烯、台塑宁波石化、舟山中化年产1200万吨高酸油炼化、法国道达尔化学、宁波钢铁、宝新不锈钢四期等项目的报批工作。推进一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技术产业和山海协作重大工业项目的前期和实施。
水利。深化浙北水资源配置工作,加快合溪水库、钦村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富春江引水枢纽、舟山大陆引水工程二期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温州浅滩一期、金华九峰水库等项目的续建。争取建成永宁江治理工程二期、浦江仙华水库、衢州塔底水利枢纽工程。继续做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
七、切实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全面实施文化大省建设任务。根据《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分解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做好与相关各部门年度工作的衔接。抓好《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浙江省竞赛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按照“文化大省”建设的要求,实施三大特色文化产业、五大新兴文化产业、七大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全省疾控系统及杭宁温三市高教园区、西湖文化广场、浙江美术馆等一批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实践实训基地。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积极扶持民办文化产业发展。重视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积极实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质量。
努力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意见,研究制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意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深化大社保体系建设。研究出台乡镇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研究制定26个县市养老保险保面扩面措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等。研究提出分层次分类别救助工作机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意见。
八、切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营造新的体制优势和环境优势。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今年改革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五个方面,即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此,必须进一步抓好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高度重视完善改革的工作机制。要排定一批今年要深化推进、启动实施和深入研究的改革计划。一是必须继续深化推进的改革。要周密组织实施,加快改革进程,务必抓出成效。主要包括投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制度改革等10项。二是必须抓紧启动实施的改革。要精心设计方案,认真制定政策,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主要包括规划体制改革、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行业协会发展改革试点等10项。三是必须着手深入研究的改革。要深入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务必做好改革项目储备。主要包括加快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任务和实施步骤,研究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配套改革方案,研究建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等10项。
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传统优势产品和农产品的出口,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口;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注重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贸易保障和出口预警机制。会同有关部门,争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等外向型经济职能的延伸。积极选商招商,把扩大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与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相结合。鼓励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国际风险投资、国际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国际资本的利用程度。加强境外资源的合作开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等地区合作开发能源、森林、矿产、渔业等资源,多渠道建立海外重要资源的开发和供应基地,提高我省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
全省
工作要点
改革
发展
2022/0519/54596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实现良好开局至关重要。按照省委确定的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2006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要紧紧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把握好“又快又好、创新创优、集聚集约、统筹协调”的工作要求,为“十一五”的发展改革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按照上述工作要求,今年发展改革系统的主要任务是:
一、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也是发展改革工作的首要任务。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合理的投资规模仍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抓好“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编制和一批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及修订工作,为引导社会投资、安排政府投资提供科学依据。要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使项目布局和建设更加科学。真正把投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建立在投资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二是加强政策和信息引导。要加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与土地、信贷、环保、安全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农业农村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项目给予支持;对于生产能力已经过剩、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项目,要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控制和淘汰。要及时发布产业导向目录,合理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投资,规范管理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领域的投资调控,要逐步由项目审批向规划审批、市场准入条件审核转变;对政府性投资的调控,要逐步推行先编规划、后批项目、再安排投资的管理办法。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完善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税收、价格、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技能培训、信息引导和服务,增加农民务工收入。要以扩大就业和加强工资管理为重点,促进城镇中低收入者增加收入。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减轻居民教育和医疗支出负担,改善居民支出预期。二是大力培育消费热点。培育和扩大居民住房、汽车、通信、旅游等消费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方面。继续落实稳定房价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积极发展文化、健身、旅游等消费。三是改善消费环境。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是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的一项迫切任务。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业态,推动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完善个人征信体系,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增加消费信贷品种,促进信用消费发展。
做好资源要素保障。一是做好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保障。要认真做好项目开工率的考核工作。对已下达的2006年预安排建设项目,要切实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投资强度、容积率、绿化率标准设置项目。要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与土地供给的有效衔接,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二是做好资金、电力、运输等供需衔接。要切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和平衡工作,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加大电源和电网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长效机制;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综合运输效率。
为了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制度,开展改革形势分析并形成制度,建立以经济形势、社会形势和改革形势三大报告为主体的监测分析体系。密切关注重要物资的供求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综合分析和调节监控。密切关注服务业、临港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做好发展评价工作。坚持完善月度、季度和重要情况报告制度,高度重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和工作建议。
二、切实抓好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抓好载体、协调推进。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要把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发展中心镇和特色块状经济为重点,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推进产业向园区(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业抗灾救灾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严格落实粮食工作的各项措施、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推进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100万亩生态型渔塘以及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的建设。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重点,完善村庄布局规划、总体规划和整治方案,抓好高速公路、国道沿线景观带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推进重点镇成片整治建设。继续把村庄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生产污水净化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作为村庄整治的重点内容,加以推进。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加强农村社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文明素养。加强对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适应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求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以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改革。力争在以下方面有所深化和突破,主要包括确保对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投入、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率先在全国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工作。
三、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鼓励自主创新的工作措施和研究外资引进过程中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问题,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六个一批”工程、构筑好三类创新平台、择优扶持一批有较强自主开发能力的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择优扶持一批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科技中介机构,择优扶持一批面向“块状经济”的区域性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创新环境建设。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快培养引进人才,继续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的体制环境。
构筑产业集聚平台。加强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做好三大产业带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和年度重点建设计划的衔接和互动,完善实施机制。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衔接,抓好园区(开发区)的审批、扩容和升级,规范园区(开发区)的管理,抓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试点。进一步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构筑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建设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工业功能区,提高标准厂房的适用性和利用率。要积极推进服务业重大设施等载体的建设,有效集聚服务配套功能。
发挥高新技术的产业优势。加强高技术产业规划的实施,研究制订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优势,促进结构优化。重点建设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继续推进通信、数字电视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生物产业基地,有选择地培育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继续组织实施以新能源、软件、电子商务、生物工程、汽车电子、数字电视、新材料等专项为核心的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选择对提升我省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项目进行合力攻关和招标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结合“百亿信息化工程”年度建设计划,继续组织实施电子政务、数字城市、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园区要成为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积极培育服务业重要载体。组织实施《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服务业发展重点。建立服务业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指导。会同财政等部门报请省政府同意,安排一定数额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配套以及对服务业发展的必要的扶持。抓紧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改造、知名品牌培育、高级人才支撑为主要内容的“四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长三角现代物流和国际航运枢纽”、“文化大省”、“国家级信息服务和软件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中心”和“富有魅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等“五个高地”的建设力度。加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北仑港集装箱码头五期等重大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四、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省的综合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十一五”期间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5%左右的目标,难度较大。从今年开始就要会同有关部门扎扎实实地抓好目标和任务的分解落实,加强监督考核,争取综合能耗下降3%左右,为“十一五”节能降耗开一个好头。
加强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贯彻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全面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全面实施《浙江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做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要从法规、政策、体制入手,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创建的社会环境。对已确定的工作任务,要抓紧实施。要做好试点和典型示范工作,做好各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检查和考核。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继续编制实施生态省建设重大项目年度建设计划,重点推进生态保护、公益林及万里清水河道、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绿地等建设项目的实施。参与编制主要水系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编制钱塘江流域产业发展控制性指导目录。做好“811”环境整治工作。做好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等项目国债资金的争取和建设工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增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深化反映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改革,加快建立阶梯式水价和差别电价调节机制,扩大试点范围。开展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工业项目用地招标制度。实行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研究开展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试点。
完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淘汰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依法控制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加大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的力度,加快强制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劣势产业和企业的步伐,扶持发展污染小、消耗低、效益高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和企业。
五、切实加大欠发达地区发展和海洋经济开发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推动欠发达地区和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据此要求,细化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明确和制定不同功能区的划分标准和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功能区的发展政策。
加大海洋经济开发力度。深入实施《浙江海洋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强海洋空间、岛屿和岸线等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完成编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加快温台等沿海港口的建设和整合,加强煤炭、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储备配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临港工业,进一步发展海洋渔业及加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
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合理的产业转移,开展来料加工,建立出口货源基地;进一步拓宽山海协作领域,联合开发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联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劳务合作。加快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步伐,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内聚外迁力度;引导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继续做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结对帮扶工作,健全社会力量对欠发达地区实施帮扶的工作机制。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配合国家发改委完成长三角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工作,推进交通、旅游、人力、生态、信息、信用和区域规划七个重点专题的合作,加快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继续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的有关工作;加大援藏援疆工作力度,加快拉萨那曲高级中学等项目的建设和那曲火车站商贸城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新疆和田地区汉语完全寄宿中学等8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对外重要能源供给的商务谈判。衔接争取增加西气供应量,配合中海油、中石化加大东海天然气的开采力度,满足我省的供气需求。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油、煤、电、粮食等重要能源、物资的跨区域调运工作。
六、切实加强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能源。今年重点电源项目争取投产6个,投产机组613.5万千瓦;完成电网投资118亿元。建成国华宁海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浙能兰溪电厂、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加快推进台州电厂五期、淮南风台电厂、北仑电厂三期扩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获得国家批准;加快LNG项目前期进度,着力做好LNG项目资源保障工作。加快建设钱塘江过江输气管线,争取早日形成西气、东气连通互补的供气格局。
交通。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重点项目的前期和实施,推进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浙江段提升改造、金温铁路扩能改造、龙庆高速、甬台温高速复线、舟山金塘岛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杭州地铁1号线、沪杭城际轨道、杭湖宁城际轨道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温福、甬台温、衢常等铁路项目和杭州湾跨海大桥、诸永、台缙、申苏浙皖、杭徽、申嘉湖(杭)等高速公路项目。确保建成高速公路300公里,完成沪杭、浙赣电气化改造45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2000公里。
工业。建成绍兴三鑫PTA二期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以及浙江绿环公司环保设备等一批工业国债项目,加快杭州科利化工年产5万吨氯化聚乙烯橡胶、上虞京新药业原料药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开工建设杭氧空分制造设备迁扩建以及浙江玻璃集团超厚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瑞立集团2100万件汽车制动元件等项目,继续做好镇海炼化大乙烯、台塑宁波石化、舟山中化年产1200万吨高酸油炼化、法国道达尔化学、宁波钢铁、宝新不锈钢四期等项目的报批工作。推进一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技术产业和山海协作重大工业项目的前期和实施。
水利。深化浙北水资源配置工作,加快合溪水库、钦村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富春江引水枢纽、舟山大陆引水工程二期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温州浅滩一期、金华九峰水库等项目的续建。争取建成永宁江治理工程二期、浦江仙华水库、衢州塔底水利枢纽工程。继续做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
七、切实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全面实施文化大省建设任务。根据《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分解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做好与相关各部门年度工作的衔接。抓好《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浙江省竞赛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按照“文化大省”建设的要求,实施三大特色文化产业、五大新兴文化产业、七大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全省疾控系统及杭宁温三市高教园区、西湖文化广场、浙江美术馆等一批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实践实训基地。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国家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积极扶持民办文化产业发展。重视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积极实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出生质量。
努力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意见,研究制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的意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深化大社保体系建设。研究出台乡镇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指导意见,研究制定26个县市养老保险保面扩面措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等。研究提出分层次分类别救助工作机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意见。
八、切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营造新的体制优势和环境优势。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今年改革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五个方面,即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此,必须进一步抓好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高度重视完善改革的工作机制。要排定一批今年要深化推进、启动实施和深入研究的改革计划。一是必须继续深化推进的改革。要周密组织实施,加快改革进程,务必抓出成效。主要包括投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制度改革等10项。二是必须抓紧启动实施的改革。要精心设计方案,认真制定政策,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主要包括规划体制改革、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行业协会发展改革试点等10项。三是必须着手深入研究的改革。要深入调研,提出对策建议,务必做好改革项目储备。主要包括加快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任务和实施步骤,研究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配套改革方案,研究建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等10项。
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传统优势产品和农产品的出口,大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口;进一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注重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贸易保障和出口预警机制。会同有关部门,争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等外向型经济职能的延伸。积极选商招商,把扩大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与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相结合。鼓励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国际风险投资、国际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国际资本的利用程度。加强境外资源的合作开发,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等地区合作开发能源、森林、矿产、渔业等资源,多渠道建立海外重要资源的开发和供应基地,提高我省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
全省
工作要点
改革
发展
2022/0519/54596
上一篇:世界直升机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