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处于波动性紧平衡状态。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粮食结构矛盾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就应对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稳定粮食耕种面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开展多元化国际粮食贸易;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减少粮食消费基数;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分化粮食消费需求;完善粮食加工体系,提升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关键词:金融危机;粮食安全;供求形势;紧平衡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6-0046-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持续加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持续蔓延也增加了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不断增加,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在此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这就导致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迫切需要改善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我国粮食供求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粮食供求一直处于波动性紧平衡状态。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连续8年粮食生产供不应求,粮食自给率最低达87.56%,成为历史最低值。直到2008年粮食大丰收,总产量达到52871万吨,我国开始进入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而恰恰在这一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一)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增强,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增大
粮食的供给总量受劳动力、耕种面积、水资源、农业技术和资金等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的足量投入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首要因素。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在强化粮食供求紧张形势的同时,对农业用地、水、能源等基础资源竞争性需求增加,农业劳动力持续向非农部门转移,加大了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粮食供求平衡压力增大。
1 我国耕地和粮食耕种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新增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使得我国耕地和粮食耕种面积持续减少。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比2007年度减少29万亩。同1996年的19.51亿亩相比,12年间,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2526亿亩,耕地面积越来越接近18亿亩的“红线”。此外,由于水土流失、农药化肥滥用、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我国耕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
2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粮食产业作为弱质产业,既受自然风险影响,又受粮食市场的制约,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近几年,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农民工就业岗位,吸引了大批优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事农业生产和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由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收入差距加大,粮食保护价收购和补贴收入难以抵补各粮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我国农民种粮收入持续降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经营方式落后,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使得国民收入分配长期不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业公共投资偏少。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此外,我国农业生产多数还处于小农业分散生产经营的状态,经营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制约着先进生产力的形成,不易形成规模化收益。
(二)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升级,粮食社会需求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粮食消费社会需求种类主要包括口粮、饲料粮、工业粮、种子及其他用粮。从粮食消费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看,口粮在粮食消费中的比例逐渐下降。1985年口粮消费24136万吨,占粮食总消费的64.1%,虽然到2008年口粮消费升到26800万吨,但所占比例却下降到51.8%。我国饲料粮和工业粮消费需求快速增长。1985年,饲料粮和工业粮的消费量仅为10775万吨和1588万吨。分别占粮食总消费的28.6%和4.2%。到2008年,两种粮食消费已快速增长到17000万吨和7350万吨,分别占粮食消费总需求的32.9%和14.2%。这主要是因为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由主要依靠谷物的数量型向肉蛋奶等质量型转变,引发了饲料粮消费的快速增加。同时由于新兴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酿酒及燃料乙醇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工业粮消费的不断提升。种子粮在粮食消费结构中比例非常小。目前,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粮食单位面积用种量不断下降,加上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缩减,使得我国种子用粮需求不断减少。2008年种子用粮532万吨,占粮食消费总量的1%,比1978年的1571万吨减少了66.1%。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及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加强,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粮食供需还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在保证粮食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以稻谷和小麦作为主要来源的口粮供需将会呈现基本平衡状态,而用于饲料和工业粮食消费的玉米和大豆将呈现出失衡状态。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和各国通货膨胀不断走低,2008年下半年全球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回落。2009年尽管全球经济开始持续复苏,原油、金属、油脂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扬,粮食市场依然弱势运行,粮价总体水平大幅低于2008年。2009年,国家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如,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对粮食进行直补、发放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促进农民增收,有效地巩固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避免了年度丰歉、国外粮价涨落而出现国内粮食产量波动,提高了我国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
(一)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政治风险
欧美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囤积者和出口者。他们意图通过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粮食自由贸易浪潮,建立类似于欧佩克组织的粮食生产者输出国组织共同制定粮食政策,以粮食为武器将世界各国捆绑在他们身上,实现对全世界的控制。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粮食武器”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势必会造成欧美国家加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
国家粮食的控制。他们通过实行低价倾销粮食的政策诱导我国形成粮食进口依赖,进而控制国际粮源,瓦解我国的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对欧美国家的经济依赖和政治依赖。
(二)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外资企业对我国粮油加工业的垄断
我国虽然始终实行粮食自给自足的政策,但是粮食消费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需基本平衡,但大豆产需缺口持续扩大。2008年,我国大豆全年进口量达3744万吨,进口依存度首次突破70%,更为严重的是我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都被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等四家跨国公司垄断。此外,我国70%的优质加工厂、80%的大豆压榨能力,85%的粮油实际加工量都被跨国粮食企业控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粮油加工业难免会遭遇到市场需求疲软,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跨国粮商也将借助金融危机加强对我国粮油加工行业的控制,实行他们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国际金融危机将加剧外资企业垄断我国粮油加工业的步伐。
三、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粮食供求结构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现阶段必须稳定粮食耕种面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开展多元化国际粮食贸易,加大力度深挖粮食供给增长潜力,确保粮食充足供应。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减少粮食消费基数,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分化粮食消费需求,完善粮食加工体系,提升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从而达到科学引导粮食需求方向,缓解粮食需求压力的目的。
(一)稳定粮食耕种面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的侵占行为,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条例”,保证我国粮食耕种面积不低于18亿亩。要加强粮食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收益。要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高种粮效益,加大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
我国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粗放型向集约型转移,建立起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把科技进步置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优先地位,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传统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以科技推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加强农业技术的自主创新,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增加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储备,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推广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提升我国粮食生产科技水平,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供给。
(三)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开展多元化国际粮食贸易
我国粮食供给内生性极强、外向型不足,国际粮食市场满足我国粮食供给的空间有限,不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我国粮食的缺口,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自给自足、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保障我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降低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同时,开展多元化的国际粮食贸易,破除国际资本垄断。要同多个粮食贸易出口国建立自由双边贸易和开展援助活动,在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农产品贸易机构,进行国家与地区间互惠的粮食生产贸易合作,实施多样化的农产品贸易,减轻我国粮食需求压力。
(四)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减少粮食消费基数
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质是人口数量同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口已不单纯是人口数量的概念,而同国家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及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我们不仅要面对人口数量基数的增长问题,同时还要应对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粮食消费快速增长的压力。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稳定粮食消费人口基数。现阶段,我们需要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至人口零增长,并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的新阶段,以应对农业劳动力数量下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分化粮食消费需求
首先,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我国人口基数大,粮食耕种面积人均占有率低,在此背景下应对城乡居民对高蛋白、高营养的畜牧类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只能走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道路,以促进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一方面,需要依照畜牧产品的饲料报酬率和不同肉食的营养结构,调整畜牧种养结构,提高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资源导向型的草产业和草畜产品加工业,实现消费尽可能少的粮食生产尽可能多的畜牧产品,满足社会对肉蛋奶等高营养食品的需求。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引领人们更多食用鸡肉等对人体更有利的白肉产品以及食草型畜禽,改变居民耗粮型的肉食消费结构。其次,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和远洋渔业。为缓解我国的粮食供求压力,分化动物蛋白食物的需求,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内陆淡水资源,积极推广生态型、环保型、节水型水产养殖;发展稻田和庭院水产养殖,合理开发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扩大淡水养殖面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加强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扩大、提高远洋捕捞规模和水平;同时要加强水产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最后,大力发展木本粮油产业,缓解粮油供需矛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正在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油料生产难以满足消费增长的需求。同时,我国又拥有丰富的木本粮油植物资源和8亿亩宜林荒山荒地尚未开发利用。因此,利用各种非农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油茶、核桃、油橄榄、文冠果、板栗、杏、银杏、腰果等为主的名、特、优木本粮油生产,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粮油供需求矛盾,维护国家粮油安全。
(六)完善粮食加工体系,提升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首先,努力开发粮食食品加工新技术,满足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目前,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已形成,粮食加工产业化开发必须打破城市工业部门和粮食主销区加工粮食的旧格局,大力扶持引导粮食主产区发展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企业需要立足于居民粮食消费结构的转变,努力开发食品加工新技术、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对粮食进行精细加工,在优化传统食品加工流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名优食品等多样化、高层次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其次,积极发展现代饲料加工业。应对未来一段时期内饲料需求的快速增长,应该按照“饲料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确保养殖业发展中饲料消费对粮食的需求,优化饲料产业结构,改进饲料配方技术,加快发展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预混合饲料,提高浓缩饲料和预混合饲料的比重,建立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同时,还必须积极开发新型饲料资源和饲料品种,扩大非粮饲料的来源以缓解饲料粮消费快速增长的压力。再次,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在保障食品和饲料粮食需求及合理储备的前提下,把握“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基本原则,适度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国家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粮食加工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加强对粮食深加工业的宏观调控和科学规划。
相关热词搜索: 现状及 当前我国 粮食安全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