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以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50例脑梗死病患,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病患在观察组的基础上辅以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结果治疗组也就是使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组的总体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程度明显好过比对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使用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病患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提升其治疗效果。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颈动脉斑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35-02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发病概率较高的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发病突然,发病的概率高、致死率高,很容易留下后遗症,也容易出现并发症,复发率也更高,对病患的生活工作有较大程度的影响。现如今的主要治疗办法就是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调脂。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脑梗死病患,分析使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150例病患全部来自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病患。所有病患经过头CT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证实其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并且将出血性梗死情况排除,全部是首次发病的病患。本次所选病患男性病患80例,女性病患70例,年龄最大的为79岁,最小的为43岁,平均年龄为(54.2±4.1)岁,病程在2个小时至7个小时。并且存在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以及生命指征,主要的临床表现症状是一侧肢体乏力、偏瘫、活动不方便。并且伴有高血压病患25例,冠心病患者20例。随机的将病患分成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排除标准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等;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近期进行了手术、外伤,并且存在应激者以及存在心肌梗死的病患;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以及入院之前一个月时间内没有服用抗血小板和调脂类药物。
1.3方法
1.3.1观察组此组病患全部卧床休息,限制盐的摄入量、吸氧,促进尿液排放,并且给予神经类营养药物在胞二磷胆碱中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静脉注射,一天一次。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使用20%的甘露醇,具体的药量以及病程根据病患的病情酌情使用。防止出现感染的情况,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保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降压药以及降糖药的使用根据常规方法操作。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指导病患使用哪个抗血小板药物。
1.3.2治疗组在观察组的治疗基础上加上调脂治疗。使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依据病患的血脂水平调整药物的使用量。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700mg/dl时停止使用。
1.4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病患在治疗半年后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情况明显好于观察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参,见表1。
3结论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症状一般是肢体活动不灵,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言语不利等等,对人体的危害一般局限在高发的死亡率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有较高的致瘫痪率[1]。一般发生脑梗死的病患都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男性病患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在最近几年,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有重大的威胁。
血小板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互相作用是形成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学基础,脑梗死的形成初期,血小板被激活,会将血栓素释放,慢慢的结成固体状块[2]。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调脂治疗[3]。在本次研究中显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脑梗死的治疗上及稳定动脉斑块或者逆转斑块上有明显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文娟,安中平,王景华,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1;51(9):13-15.
[2]赵燕民,范仲鹏,陈品.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1(5):381-383.
[3]章成国,张虹桥,谢坚,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39(12):832.
相关热词搜索: 阿司匹林 类药物 患者 影响 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