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针药结合治疗对急性中风病失语的影响

针药结合治疗对急性中风病失语的影响

时间:2025-08-02 14:53:14 浏览次数:

关键词 中风病 中药疗法 针灸疗法 失语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中风病失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男51例,女24例,年龄49~76岁,病程6~15天;对照组男49例,女26例,年龄50~74岁,病程3~15天,经X2检验,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程上无明显差异(P>0.05)。

诊断与病例选择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入选病例均经脑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病程在15天内,经“西方成套检验(WAB)[1]检查确诊为失语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属中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瘀阻患者,病情稳定、无意识和精神障碍者,纳入观察对象。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和语言训练基础上配合针药治疗。采用解语开窍疗法针刺治疗,主穴:舌根穴、廉泉、地仓、下关、通里;配穴:痰浊阻窍者配丰隆、阳陵泉;肝肾阴虚者配太溪、复溜、太冲;气虚血瘀者配血海、足三里。针刺方法:先刺舌根穴[2],以3寸28号毫针,与舌系带旁沿舌体平刺之舌根部1~1.2寸后出针;廉泉穴选1.5寸毫针向舌根斜刺1~1.2寸后出针,两穴提插手法各2次,通里穴用1寸毫针直刺,平补平泻。中药以熄风通络、化痰开窍为法,基本方:天麻12g,清半夏10g,川芎15g,石菖蒲15g,地龙10g,红花12g,远志15g。肝阳上亢者加钩藤15g,石决明30g。肾阴亏虚者加生地15g,山茱萸12g,麦冬20g等。

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语言训练。①听理解训练;②口语表达训练:对构音障碍者首先进行构音器官运动训练,如呼吸训练、下颌运动训练、口唇运动训练、舌运动训练及发音训练;采用MIT法,用诗歌、熟悉的曲调,帮助患者音韵及音调的改善;③阅读和书写训练;④手势语的运用。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法,根据自发谈话时口语表达达意程度计分(0~6)。0分为哑,无信息,6分表示能正常表达。①基本痊愈:语言基本流利,用字比较恰当,仅偶有困难;②显著进步:能适当交谈,有时还有错语,语言较迟缓;③进步:交谈困难,有大量的错字、错语、言语顿挫,刻板;④无效:仍完全没有自发语言。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变化见表1。经X2分析,X2=10.2,P<0.005,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方中天麻、川芎、红花、地龙具有熄风通络,半夏、菖蒲、远志化痰开窍;针灸针刺疗法具有活血通络,醒脑开窍、豁痰利咽、补脑益髓、解痉振萎等功效,方中针刺舌根穴、廉泉与通里,可通利咽喉,疏利舌窍;泻丰隆、阴陵泉、具有调理脾胃,化痰之效;补太溪、复留、泻太冲以滋补肝肾、平肝熄风作用;泻血海,补足三里以益气活血。通过选用局部腧穴,循经取穴,运用不同手法,配合中药共达到熄风通络、化痰开音之目的。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是目前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

结果提示,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失语,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第1版.北京: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02.

2 刘群霞.针刺舌根穴为主治疗舌本病-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5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9,34(4):165.

相关热词搜索: 失语 治疗 影响 中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