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方法 回顾了2003年至2006年间收治的1岁以上肌性斜颈患儿的恢复情况。结果 仅1例复发,其余患儿效果均满意。结论 术中彻底松解及术后有效的固定(配戴颈部围领)及恰当的手法训练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治疗效果较满意。
关键词:手术 先天性 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常见先天性发育畸形之一,由于挛缩胸锁乳突肌的牵拉使颈部歪斜,头偏向患侧, 随年龄增长畸形加重,其疗效也随之降低.手术最佳年龄在1岁左右,但常有各种原因延误诊治致年龄偏大,病变较重,影响疗效。现将我院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间收治的1岁以上肌性斜颈125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5例中,男78例,女47例,年龄1岁~16岁,左侧70例,右侧55例, 面部畸形严重32例,患侧胸锁乳突肌缩短2cm~4cm。
1.2 治疗方法 125例患儿行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及锁骨头切断术,术中彻底松解胸锁乳突肌肌鞘、深层筋膜及颈动脉鞘。其中同时行乳突端切断术45例, 松解后被动活动颈部可达正常范围,且颈部转健侧时无挛缩软组织牵拉。术后第2天进行颈肌的手法训练,避免已松解的颈肌软组织再度粘连挛缩, 病变轻或年龄较小者可同时配戴颈部围领。病变重或年龄大者术后立即应用颈托牵引头部。
2 结果
本组125随访结果绝大部分头颈偏斜症状消失, 外观明显改善,面部不对称状态改善,颈活动无明显受限,效果优良。患侧乳突至胸锁关节距离与对侧相等者112例,比对侧缩短但小于1cm者13例[1]。仅1例复发,其原因可能为松解不彻底,面部不对称畸形无明显改善,但无继续加重。
3 讨论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胎位不正,产伤出血,肌肉本身发育异常有关。且随年龄增大,病程延长而程度加重,有的还出现各种继发畸形,如斜视、颈椎侧弯等,术前须明确诊断,排除骨性斜颈,颈部淋巴结炎和眼肌异常斜视所致颈部偏斜[2],若早期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治疗是惟一选择,最佳的手术年龄为1岁,年龄越大疗效越差,12岁以上患儿因面部畸形已久,畸形恢复困难,手术效果差,但亦应手术治疗[3]。术中彻底松解及术后有效的固定及恰当的手法训练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将牵引、配戴颈部围领及手法训练3种方法联合,治疗效果较满意。(1)手术一般采用锁骨近端上一横指处横切口,完全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病情较轻者,可仅切断该肌两起点,任其回缩,畸形严重者, 应同时向上游离胸锁乳突肌并将其切除1~1.5cm,沿该肌探查周围颈阔肌和深浅筋膜等, 依挛缩情况切除部分颈阔肌、深浅筋膜及切断胸锁乳突肌乳突头,以使肌肉完全松解,若颈动脉鞘有挛缩,亦应给予松解。(2)手法训练注意轻柔,切忌暴力,牵拉动作应持续而稳定, 固定患儿双肩,术者将患儿头向健侧侧屈,使健侧耳垂接近肩部,缓缓转动头部使下颌接近患侧肩部[4]。(3)术后为尽早纠正患儿斜颈习惯,我们自行设计了颈部围领,设计围领患侧较健侧高出1.5-2cm,使患儿保持颈部向健侧偏斜。围领拆、带方便,透气性好,可随时去掉围领行手法训练。(4)对畸形较重或年龄大者术后立即应用颈托牵引头部,保持头颈部于伸展中立位。重量为体重的1/10, 牵引应坚持2个月(患儿适应后可回家牵引)。
参考文献
1 张明生,刘桂芹.等,大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13(1):35.
2 王文强,刘子欣,郭红章.先天性斜颈的早期药物注射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ShiyongErkeLinchuangZazhi,2000,15(4):248.
3 李 正,王慧贞,吉士俊,主编.实用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1.
4 李各芳、张学兵,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康复护理,重庆医学,2006,35(6):532.
相关热词搜索: 斜颈 先天性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