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师范院校化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师范院校化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5-08-02 20:17:04 浏览次数:

摘要 对师范院校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工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习模式等进行研究,构建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模式,充实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化工课程教学的发展,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 化工课程 教学 改革 研究

化工课程是联系基础课程与工业生产实际的桥梁和纽带,对提高师范院校化学和应用化学等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我们一直本着“夯实基础、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宗旨,培养满足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化学化工人才。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必须从各专业的培养模式出发,研究化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要结合化工课程的现实,更好地把化工知识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化工课程的特点,改革教学体系,构建新的化工课程教学体系,落实化学和应用化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1 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师范院校化学和应用化学等专业化工课程,一般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由于化工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需借助数学、化学、工程理论和计算机等知识解决课程中的问题,显得学生前期所学课程知识面窄,结构不合理,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化工课程中的原理、设备结构等,难以适应化工课程教学,致使这类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不能突出其特色。近年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教学组织、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对化工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革,构建以应用为主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以及制订适合我校化工课程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大大地提高了化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了在课程实施中科学地阐述和传授化工学科的研究思想,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树立技术经济观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开发对环境友好的化工工艺,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坚持对化工课程的改革要以“如何实现化学反应工业化”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所构建的化工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架,力求随着新科学、新技术不断涌现,学科间的渗透、交叉不断增多而调整。因为,新时代对高级技术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已不再是单一的、狭窄的,而是更全面、更宽广的,不仅要懂专业技术,还要会管理。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使学生成为既能教书,又会科研,还懂生产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认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而,在原化工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诸如化学分离工程、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化工设计概论、化工分析与监测、工业催化、化学化工前沿讲座等新课程,同时把具有现代意义的内容纳入教学中,新内容包括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以及在发展中面临的资源与能源利用、洁净生产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世界性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新领域有所了解,使课程设置更趋于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全面。4年多的实践表明,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学习化工课程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 坚持改革,精心组织,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作为一门严谨、科学而精湛的艺术,好的教学效果源自于精心的设计。要使学生学好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必须结合授课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化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但欠缺化工知识的大三或大四学生,而化工课程的教学又要求学生必须对工业生产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这就构成了教与学的矛盾。我们结合化工课程的特点,有步骤、有目的地组织教学,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和技术经济观念。在介绍课程时,讲明课程的目的、内容以及与前期课程的联系等;在课堂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讲授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化工机械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要重点讲授;对难理解和易混淆的内容则反复讲解,理顺课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适时利用图像资料、模型和多媒体对机械设备进行剖析,让学生对化工过程中的一个“点”有所了解;再结合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如硫酸的生产,分析其关键设备(如焙烧炉和转化塔)和全流程,形成硫酸生产中“线”的概念;最后利用多媒体进行三维动画模拟生产过程,或放映录像介绍硫酸的生产现状、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及展望等,纵览整个生产过程,构成对“面”的认识,“点”、“线”、“面”三位一体。结合其他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对化工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这对学科之间交叉内容的传授,引导学生掌握课程重点,以及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新的化工课程教与学的模式大有裨益。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把过去的习题课改为讨论课,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教学环节。讨论课为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能力提供了机会,结合生产实际不断提出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保证讨论不偏离方向,并适时地点出结论,做好总结。在化工课程设计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让学生养成用“工艺头脑”来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给出课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知识,分析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多媒体课件有互动的特点,能有效地增加信息量,在内容上能进出自如、播放灵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从抽象走向直观。例如在介绍液体精馏中的板式塔结构时,提出板式塔操作需要满足的条件,学生可以在次级界面中看到各种型式的塔板,进一步打开更次一级页面,查阅每种塔板的详细资料。在层层递进中,逐渐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为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疑点、难点。又如在制图课中,用计算机三维绘图技术进行三维曲线、曲面的绘制和组合体的三维造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形体分析方法和空间想像构思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工课程的浓厚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开展多层次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

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忽视了化工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性,内容仅局限于配合课堂教学、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等方面,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加强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工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我们按3个层次设置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研究实验,内容有原理的验证、产物合成、组分分析、工艺条件的选择等。基础实验是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已经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综合实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素质,增强科研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带有研究开发性质的实验,其实施过程难度较大,我们选择了与本院教师的科研联系比较紧密、突出科技前沿的研究内容,同时,结合大学生创新活动,以课外科技活动的方式结合科研开发或毕业论文进行。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研制化工产品的能力。要开好这类实验,教师必须走出课堂深入实际,结合设计实验题目,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教师除了要认真关注、悉心指导外,还必须根据实验的重点、难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技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获取知识以及对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改变了过去以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评定成绩的做法,依据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实验记录记录了学生实验预习情况、课堂操作、解答问题情况及每个实验的原始数据。在整理实验报告时,要求同组同学互相协作,用不同组数据进行计算过程演示,获得真实的结果,以便批改报告时进行参考和对照,彻底杜绝拼凑数据、改写数据、抄袭数据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均具有真实性,同时也杜绝了学生只注意报告的书写而不重视课前预习、实验的科学操作和不认真观察现象的发生,从而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经过对几届学生的教学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受到学生的好评。

4 改革实习模式,提高实习质量

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必备技能提出的客观要求。多年来,由于教学实习经费紧张,实习条件好的单位少,因此,改革实习模式,提高实习质量是当前实践性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探索一种全新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习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做好实习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实习内容、目的和要求,确保实习不走过场,切实保障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组建“产学结合”的实习基地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稳定有序、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实习内容所要求的生产、学习、技术创新的操作平台。为此,我们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先后在北京、兰州和西安等地建立了几个实习基地,很好地解决了实习难的问题。在实习安排上,采用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的方式,选择一个重点车间进行学习,使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装置、工艺条件等有深刻的了解;在面上参观企业的其他生产装置,使学生对化工生产全流程有一定的了解,由点及面,构成完整的生产过程,深化对化工生产过程的认识。

在实习中,我们根据实习单位的生产特点,积极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技改或革新项目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合并为一个阶段实施,一方面拓宽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有一定的研究经费,缓解了学校教学经费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会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和热情,对提高设计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实习方式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合作、共同受益,这是产学研结合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为一体的新模式。利用我校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既锻炼学生创造性应用理论知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使实习基地与学校的合作获得双赢!实习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改革毕业实习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实习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对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均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随着化工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和谐地统一起来,引领学生对化工课程产生新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科研和生产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面向中学教育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等.化工高等教育,2006,(1):8-12

[2] 段兴潮,杨荣榛,张近.高等理科教育,2003,(3):49-52

[3] 李靖靖,高广颖,岳福兴等.大学化学,2004,19(1):28-30

[4] 李微,施小芳,林述英.化工高等教育,2006,(6):60-62

[5] 严世强.大学化学,2006,21(3):8-11

[6] 丁英萍,秦伍根,姚彦红.江西化工,2004,(3):56-59

[7] 陈桂娥,顾静芳,石勇等.化工高等教育,2006,(2):49-51

[8] 李书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22(5):38-40

[9] 薛娟琴,郭莹娟,唐长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25(2):65-67

相关热词搜索: 师范院校 课程教学 实践 改革 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