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和媒体的高度重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更与全人民身体素质与民族的振兴息息相关!本文试着从食源性疾病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食品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
随着当今世界食品生产加工规模的扩大、种类的增加,以及食品贸易国际化,全球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影响到整个产业链,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波及其他众多国家和地区,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也使得各国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1.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整个食品安全的概念还是很宽泛的,因为不管是食物的种植、加工生产还是市场流通、保存,无一不伴随着食品安全的问题!
2.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食物污染造成的疾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这里包括了由食品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具有3个基本要素,即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中的致病因子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临床症状为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而食物中毒又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和最多发的事件!
3.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多年来,全球各地连续发生的一系列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英国的疯牛病、日本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和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的雪印牛奶事件等均引起世界范围的震惊。前几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今年3.15中央电视台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都在给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全球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人,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例,导致数百万儿童死亡!根据卫生部公布的历年食物中毒数据统计,我国自2001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共发生食物中毒3369起,中毒122153人,死亡2097人,病死率1.72%,平均年发病率约0.94/10万。
食源性疾病不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1986年引起全球恐慌的英国“疯牛病”,共宰杀了1000多万头病牛,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而我国的“三鹿”、“双汇”这些民族品牌中的佼佼者,也都因为食品安全事件而遭到重创,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大打折扣!
4.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发病因素。根据中毒的食品,食物中毒可分为五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被认知并得到报告的食物中毒仍然只占实际发生的很少一部分。从全球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实际发生的和所报告的病例数之比可能为100:1,发达国家可能为10:1。因而可以肯定地说,除了已经报告的食物中毒外,还有大量的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病因为各种原因而未报告。由此可见,食物中毒的危害性是相当大的。
虽然现有检测技术的水平较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及人们食品安全的意识也有很大程度的加强,但在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上,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食物中毒仍然是一个严重危害着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是当今国际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5.食源性疾病预防面临的挑战
5.1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会出现大量人口从农衬流向城市、从贫穷地区向富裕地区迁移,而这些集中迁移必将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得食品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会明显增加。
5.2贫穷人群中婴儿腹泄、霍乱、伤寒和血吸虫感染仍很流行,频繁的迁移活动必将大大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5.3生吃贝类或其他野生动植物也会使感染和中毒机率增加。
5.4国际人口的流动和大量国外食品的进口活动使得更多的外来食源性病原体侵袭我国。
5.5各种其他因素,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薄弱、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消费者自身个体素质等。
6.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6.1针对面临的各种问题,要加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必须做到各部门联动,群众积极配合参与,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6.1.1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
6.1.2加强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管理。
6.1.3食品生产、销售、流通产业链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6.1.4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增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
6.1.5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特别是快速检测的能力。
6.2涉及到个人,只要能够做到以下几点必将大大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几率。
6.2.1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就餐。
6.2.2尽量购买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6.2.3生鲜食品必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6.2.4不喝生水,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2.5避免生熟食混放、菜板菜刀混用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6.2.6尽量每餐不剩饭菜。如有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储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6.2.7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7.总结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关系到子孙后代、民族安危的重要问题。虽然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民食品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在党和政府的全面重视下和各级监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国的食品安全必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延勇.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与控制对策.社区医学杂志.2007,5(1)S:59-61.
[2]滕仁明.食源性疾病.中国社区医师.2007,23(4).-43-47.
[3]郑华英,龙一兵.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9(1):32-34.
[4]姚敬业.1996年发生在日本的大肠杆菌O157:H7食物中毒.安徽预防医学2000,6(1):79.
[5]胡汝源.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及控制策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3):55-56.
[6]何欣荣.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控制研究进展.安徽预防医学.2002,8(6):384-387.
相关热词搜索: 食品安全 疾病 食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