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再次遭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大家在思考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有媒体和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我们自己”,即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白教育真正的意义。“家庭教育最为重要,只有家长的改变,中国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观点,自有其独到思考和正确性,它的提出也一定能够引发我们对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改革高考制度,有助于促进中国教育问题的解决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人们诟病中国教育,最多的是诟病高中教育,对高中教育的抨击,不外乎是对高中教学的任务目标、教育使用的手段、教育的效益和对教学的评价等方面。作为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的教育,兼有著“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对此国家教育部门有多次的规定)。事实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大多数都需要直接就业,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升入大学深造。然而,看看我们现在的普通高中,不管城市还是农村,不管是重点中学还是薄弱学校,都在那里比高考成绩,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不得不全力以赴去完成单一的升学任务,于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必然,应试教育成了高中教育的“常态”,很少有人考虑高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是否有满足双重任务的可能。为了落实双重任务,社会和家庭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重复教育,为高考落榜生办复读班或者就业前的职业培训。教育的低效益和不能升学学生的失落情绪,足以让人们对现实的高中教育产生强烈的不满。
有升学,就要有高考,所以高考就成了教育的指挥棒,让人又爱又恨,让人自觉跟着转。高考是完成对学生“升学”还是“就业”的重大社会选择;高考公平公正,在高考面前唯分数而论,人人平等;高考可以决定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高考可以决定一个家庭的命运,高考可以决定一所学校和它的老师的命运……于是乎,我们的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怎么考出好的分数;学校评价标准是一个,就是看你高考录取率;家长操心的问题是一个,就是我们的孩子小学升学要上好的初中,初中升学要上好的高中等等。面对中国教育的这一问题,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谋求解决的办法。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一直在改革。我国的大学,增加了众多的办学模式——电大、夜大等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招生人数一增再增,今年起将一本二本合并,取消了三本全部并入二本。改革高考制度,成了我们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首要内容,而我们的高考模式也确实是在一变再变,增加了春季考试,某些科目可以让学生考两次,学生们不用经历一考定终身的苦痛;考试的内容,在新高考方案里,增加了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内容和学生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考的内容。这一切都说明,我们一直走在谋求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的路上,高考制度的改革也一定有助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解决。
提高社会“诚信度”,给高校招生更大的自主权
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我们似乎确实有让全社会高度重视诚信度问题,因为“诚信度”的高下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事关高考制度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大问题。我们是一个讲究诚信的国度,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有专家称,诚信是一个社会、经济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它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在他看来,“今天,中国人口46%已经生活在城市,但我们却缺少应有的市民文化,缺乏城市文明和市民精神。不客气地说,中国仍然处在古老的乡村文明之中。”而“农村社会中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让我们做事不会考虑别人”,“一个非诚信的社会,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用不诚实甚至欺骗的手段,来把你所有衡量的标准全面摧毁”。高考制度改革了,要看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意见,要看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情况,假如社会没有“较高”的诚信度,怎么可能看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呢?可见“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高考的问题”,“功利主义的文化”让我们对教育的“精髓”不能深切体悟,我们习惯于说一套做一套。在教育的周围,方方面面都不实事求是,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说、怎么做;“要求明明太高,做不到,但是还得拼命去做,做不到还要去做,怎么办?那就只能用说假话来应付”(喻旭初《务实才有生命力》载《精品》杂志2017年2月)。所以说,“中国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出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出在我们的学生、家长、老师上,出在我们的功利主义的文化上”。
所以,我们只有克服了功利主义,提高了社会的诚信度,中国的高考制度改革,乃至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解决才会有现实的可能性。由此,我们还可以思考,是否应该给高校松绑,是否还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放开高校招生自主权,好不好?肯定好。外国的实践和我国的试验,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可以不必赘言。这个话题,也不是新话题,今天,我提出来,是有感于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放了又收,收了又放,放放收收。我们的试验,为什么成这样?不是因为人们对放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意义、价值的认识有所变化,而是人们看到了放开高校招生自主权以后,产生了某种新的不公平,甚至滋生了某种新的腐败,其根本原因,还是社会诚信度的问题。
解决中国教育问题,不但要靠家长,还要靠多方合力
国人说到“教育”,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很少有家长会思考自己的家庭教育会对孩子产生的巨大影响,不能正确理解“家教”,更考虑不到社会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所以一旦教育出了什么事,家长经常指责学校,却不反思自己,“教育理念不到位”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因此我们赞扬这样的观点:教育改革,首先应当从改变家长入手,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成才。我们坚信,家长重视了自己的“家教”,必将有助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解决。但是,单单让中国的家长来担负起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的责任,恐怕是不能奏效的。尽管有人说,在美国“因为教育理念原因,家长不满意,有大约260万学生是在家上学的”“在美国前10名大学中,有7%来自此类学生”,也许在美国,家长们真的很伟大,那么相信“家教”,美国的高考制度也“允许”有这样的考生存在,但是,在中国,我认为这样的“家教”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换言之,即中国的家长在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上不可能有这么巨大的作用。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果是一个顽症,那么任何的单味药方,是绝对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使病体从根本上痊愈的,必须用组合拳。除了上文所说,高考很重要,高考必须改革;提高社会诚信度,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发挥家长“家庭教育”的责任等等以外,我们还有许多事可以做,应该做。比如,如何给高中教育松绑。高考对目前绝大多数在读的中国高中生而言,都是必须面对和全力以赴的,因此高中教育的责任也就是让广大高中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全民重视高考,全民重视高中教育,竟然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对高中教育价值的一个社会性的大认同,压得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全都喘不过气来。我们怎么松绑?以高考改革为例,我们的教育部门和专家,不应该把目光只瞄准在科目、内容、题型、难易度、次数等改变和革新上,而应该把终极追求放在扭转全社会的人才观、价值观上,让人们明白,对一个学生最有价值的学养是什么?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会做人,我们的高中教育,就是让高中学生学会做一个中国人,学会做一个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社会大众有用的人。高中教育的目标如果铆钉在这一点上,那么“高考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的价值认定就可以不被所有学生认同,高考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对家长所形成的压力就会极大减弱,人们也就可以不用把全部精力钉在高考上。看看现在的高考,光是组织形式的严谨、细致、周到,就可知道高考的厉害和至尊。当然,这一切必须建立在社会不以“985” “211”大学毕业或硕士、博士的学历作为工作招录的先决条件这一前提之上。可见,中国教育的问题,其实不全是教育自身的问题,是一个全社会对高中教育的价值认同问题。如果,我们的价值认同有了正确的方向,那么高中教育者就不会光瞄准高考的分数,不会只去抓“升学率”,而会去关注学生的成长,教会他们学会生存,懂得终身学习,教育设计者们所倡导的课程改革才会得到真正的落实,中国教育的问题庶几可以得到真正的根本性解决。
我认为,解决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家长是要出力的,而整个社会也责无旁贷,要合力打出组合拳,通过政府、政策来改变全民已有的人才观、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正确、公正地对待人才的政治清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福利公平。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江苏省海门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粗浅 中国教育 存在问题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