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行业因其行业特性,一直是安全事故的“重灾区”,其事故往往伴随着设施起火爆炸、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等诸多危害。面对多发的油气安全事故,西方国家在安全方面的系统管理思维及全员安全文化构建等先进作法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借鉴。
安全的核心是管人
安全工作需要抓的方面有很多,包括安全文化建设、制度程序的制定、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划分、设备本质性安全、人员培训和技能考核、现场监督等,每个环节犹如人体的各个器官,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但是,安全工作的核心无疑是人的管理,包括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或生产负责人。必须明确规定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职责不可太模糊或太宽泛,一定要具体到点,才有可操作性和考核依据。同时,考核制度和奖罚措施也要跟上,根据安全业绩表现,奖罚分明,提倡奖多于罚,营造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和氛围。
相比中国,西方国家在石油石化行业的政府法规、条例和行业标准比较成熟和完善,如英国的健康安全环境监督机构(HSE)、美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国际劳工组织(ILO)等行业专业机构为安全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安全标准和参考依据。在西方,企业领导层对安全的承诺和支持力度较大,每个安全程序的批准,一般都有领导层成员的签字;企业或施工一把手对安全的关注度高,高层经理们每周到工作现场进行检查,主要关注安全问题,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找安全人员和施工负责人整改。
西方油气企业有着较完善的安全程序,人员岗位职责定义明确,程序执行力强,人员配置齐全,一人一岗,例如有专门负责机构的老师、脚手架检查员、许可证协调员、关键设备的管理人员等;奖惩制度具体详细,谁负责谁执行,如果背离岗位要求,则可能面临被解聘的处罚。
把安全当作核心价值
西方大型油气企业皆视安全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并把此观念落实到企业实际管理中。具体到员工个人,安全是其获得雇佣的前提,不顾安全的员工会被解雇。公司会议议程的第一项必是安全。高级领导到每个地方讲的第一件事情必是安全。人人都有权力拒绝不安全的作业和制止不安全的行为。每名员工都要经过系统的和定期的安全培训来保证安全文化的持续性。
这种安全文化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方法:
一是,通过给员工观看事故案例的视频和影像记录,让员工吸取经验教训。
二是,在工人床头放一张家庭合照或者在办公桌上摆家人照片。家人永远是员工最关心的人,企业通过此法培养安全文化。
三是,把家人变成工友。安全不但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身边的人。在进行危险作业之前,家人给操作人员的一个关心的眼神,或者由儿子给身为操作人员的父亲戴上安全帽,都会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四是,多表扬多奖励,“少抽鞭子多给胡萝卜”,更能积极地牵引企业安全文化向前发展。
五是,领导层要定期进行现场安全巡检,邀请工人代表参与,培养工人在安全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
一个好的安全理念,可以减少或预防事故的发生。西方国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的安全理念可以用杜邦公司的一句话来总结——“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虽然中国也有类似的理念,比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但是中国企业很多时候没有抓前半句的“防”,更多的是等事故发生后花大量财力、资源在后半句的“治”上,最终落个得不偿失的结果。安全管理的源头是理念,通过提升员工的安全理念,可以创建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久而久之,安全文化就会水到渠成。
培训形式要创新
以美国企业为例,他们通常聘请专门的培训老师,要求所有员工入厂前统一安排进行入厂培训,特殊岗位(比如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看火人、移动设备监护人、气体检测员等)必须接受相应培训才能上岗。不同岗位人员实行专项培训,培训课程包括作业许可证、热工作业、进入受限空间、脚手架、氮气安全、工作安全分析、吊装作业、危害能源隔离及交叉作业等。培训课程设置细而不繁,具有针对性,培训记录完善。申请作业许可证人员必须参加并通过许可证培训,并提供名单以便资格审核,特殊作业要求随附相应培训证书。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在安全培训上常有以下6个特点:
一是,一切工作从安全培训开始,不安全,无工作。
二是,覆盖面广,无培训死角。无论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甚至非本公司的承包商,只要在自己负责的地方工作,就必须接受相应的安全培训,无任何例外。
三是,根据工作的内容和层次设定安全培训门槛,不取得相应资格不得上岗。而且不仅仅是外训达标,公司内部的标准也须达标。
四是,安全技术培训与安全思想培训并重。在强调技术的基础上,对安全意识反复培训,使所有人不断思考自己与安全的关系,以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五是,“领导层承诺”贯穿培训始终。保证领导层会以身作则,坚持遵守安全规章。
六是,培训管理数据化。使用不同的数据,准确客观地体现培训效果,根据数据调整培训方案,以实现培训最优化。
安全培训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培训不是万能的,特别是那种灌输式的安全理论教育,作用更为有限。安全教育培训应该以企业的内部培训为主,外部培训为辅,并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例如体验式教育培训,实操式教育培训等。
重视非权力性领导力
西方石油石化企业的管理层一般具有较强的领导力与执行力,而且部门间协同作战,共筑安全堡垒的意识也很强。领导部门制定安全政策和作出安全承诺,执行部门执行安全程序并实行监督,员工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并执行现场安全规定,保证自己和身边的人不受伤害。企业成立安全委员会,由领导层、执行部门和员工代表共同组成。
领导力包含权力性领导力和非权力性领导力,非权力性领导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作为企业领导层,除了公司任命外,要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学习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清楚安全管理工作要“管什么、如何管”。安全执行力的强化更多地是要从安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立和监督实施方面落实各方的责、权、利,落实直线主管及属地主管的安全管理责任。
安全领导力主要看领导层对安全的承诺和支持力度,以及正确先进的安全理念;执行力需要正确的安全观和安全意识,以及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在领导决策层、部门执行层、员工作业层、承包商作业层,应该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权力、资源配置等来划定各个层级的安全工作职责及各个岗位的具体安全工作要求,并形成具体的安全管理要求、程序和标准,辅以安全责任和绩效考核要求。
完善法规
中西方国家在法律法规的完善上尚有差距。西方国家的各类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健全,企业违法违规的成本较高,使得企业不敢冒险闯红线。例如,英国BP石油公司(简称BP公司)于2010年4月发生墨西哥湾爆炸漏油事故后,企业遭遇“灾难性”困境,一方面要面对美国政府的大额罚单,另一方面还要应对事故灾民的索赔,过去5年,BP公司已为此事故花费超过550亿美元,企业信誉大跌,世界排名一度下跌。值得一提的是,BP公司积极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在其官网专门设立一个版面公布事故处理进展和生态恢复情况,为企业挽回了最后一丝希望。
2011年,发生在我国的康菲渤海湾溢油事故的“罚款20万元人民币”已是当时法律规定的最高限额(《海洋环境保护法》已于2013年进行修订)。2012年,国家海洋局与康菲石油、中海油签订《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补偿协议》,后者分别就渔业损失和海洋生态损失赔偿13.5亿元和16.83亿元。2015年10月30日,康菲公司被判赔偿21名河北省乐亭县养殖户168万余元。与之相似的,同在2011年,巴西也发生了泄漏原油数量、污染海域面积与康菲溢油事故类似的漏油事故。但该事故的肇事方——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则为石油泄漏事故支付约合107亿美元的环境赔偿。
中西合璧
中国企业若想在安全管理上有所提升,就要狠抓关键因素——过程安全控制。安全的过程控制就是要严格地控制可能激发事故发生的各个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完善“木桶短板”,对作业过程的每个步骤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才能将事故牢牢地锁在安全的牢笼里。
安全管理要有一个短、中、长期的安全规划,从全局的角度,系统地考虑安全问题,而不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把安全当作一种政绩来做,而应该本着对企业负责,更对从业者及其家庭负责的态度来做安全工作。如想做好国内石油石化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将西方的先进安全管理理念结合本土文化,遵循本土化方针,在安全管理工具、方法和手段方面不断创新。
(图片源自百度)
编辑 招嘉虹
相关热词搜索: 油气 安全管理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