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今古文融通:郑玄的经籍笺注及其史学价值

今古文融通:郑玄的经籍笺注及其史学价值

时间:2025-08-03 15:00:30 浏览次数:

摘 要:郑玄是东汉经学集大成者,郑学“小一统”对促进东汉今古文经学的融通具有重要的作用。郑玄的经籍笺注以古文经说为主要立场,又兼采今文经说,体现出他博采众家、融合今古的经学特点。郑玄的经籍笺注不但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这种经籍笺注内蕴的史学价值也明显呈现出今古文融通的学术特点:一方面,郑玄基于古文经学的学术立场注重名物训诂和史实考辨,其经籍笺注保存了大量史料,为考察上古三代历史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他的经籍笺注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思想,他对天命王权的宣扬、古史系统的构建,以及礼治思想的阐发,都力求融合今古文经说以解释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郑玄; 经籍笺注; 今古文经学; 融通; 史学价值

作者简介:汪高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马新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16JJD770007)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9.05.018

郑玄是东汉时期的古文经学大家,在经学发展史上有着显著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东汉古文经学大兴,今古文经学的关系既有对立,又在一定程度上趋向融合。郑玄的经籍笺注兼采今古文经说,对今古文经学的融合、统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郑学“小一统”的局面。郑玄的经籍笺注除了对经学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其史学价值也十分突出。以往学术界对郑玄的经学成就多有论述,1但对其经籍笺注内蕴的史学价值则关注较少,尤其对其史学价值与经学学术特点之关系则更是鲜有论及。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融通今古文经说为视角,对郑玄经籍笺注及其史学价值做出具体论述。

一、融通今古文经说的经籍笺注特点

东汉经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今古文经学的对立和交融。一方面,东汉经学的发展延续了西汉以今文经学作为官学的传统。东汉建国之初,即立今文经学为官学。《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汉章帝时,曾“大会诸儒于白虎观”,探讨“五经”异同,并最终由班固总结会议内容著成《白虎通义》,其中的内容主要是以今文经学为主,并且记载大量谶纬的内容,强化了今文经学的神学性。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出现大兴局面,古文经籍备受关注。汉章帝在召开白虎观会议的同时,“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穀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1可见当时古文经学虽未立学官,但也已得到统治者的关注和认可。而且,随着东汉古文经学的兴起,出现了杜林、卫宏、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古文经学家,他们对《古文尚书》《毛诗》《周礼》《左传》,费氏《易》学等古文经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为之作传注疏。

从学术特点来看,今、古文经学在经书性质和经文的解释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今文经学讲求微言大义,注重从章句中挖掘义理;而古文经学则关注名物训诂,强调对章句内容的考辨。学术观点的不同导致东汉时期今、古文二派出现多次论争。对此,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

汉经学近古可信,十四博士今文家说,远有师承;刘歆创通古文,卫宏、贾逵、马融、许慎等推衍其说,己与今学分门角立矣。然今学守今学门户,古学守古学门户。今学以古学为变乱师法,古学以今学为“党同妒真”。相攻若讐,不相混合。2

可见,经学发展到东汉时期,今文与古文两个学派已形成对立的局面,而且今、古文之争逐渐由学术观点的争论演变为学派甚至是政派之争,二者各守门户,相互攻击。

尽管东汉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有着较为明确的学派划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古文经学完全割裂,二者在学术上还是有所交融的。尤其是从东汉时期许多古文经学家的治学特点来看,他们都有明显的融合今古文的倾向。如贾逵虽然治古文经学,但是《后汉书》记载他“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穀梁》之说”。3许慎虽然“叙《说文》自云皆古”,4作“《五经异义》分今文说、古文说甚晰”,5但皮锡瑞也指出他“《诗》征韩、鲁,匪独毛公;《传》列《春秋》,不专《左氏》”。6马融著有《春秋三传异同说》,显然对属于今文经的《公羊传》和《穀梁传》也有所研究,而且他在注释《周易》《尚书》时也兼采今、古文经说。可见,东汉的古文经学具有通学的特点。7到了东汉末年,今古文融合之势愈加明显,至郑玄遍注群经,汉代的今、古文经学出现了“小一统”的局面。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今山东高密)。郑玄早年前往太学受业,先师从京兆第五元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其后又跟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从其所学的经书来看,其中既有《京氏易》《公羊传》等今文经书的著作,也有《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书,这些学习经历为他以后融通今、古文的经学笺注奠定了基础。

因为“山东无足问者”,郑玄西行入关,拜马融为师学习经学,这段学习经历奠定了他以古文经学为主的学术立场。郑玄曾与今文学家何休有过经学上的辩论,当时何休好《公羊》学,排斥古文经学,因此写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等著作,专门抨击古文经学。郑玄则针对何休的著述,“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反驳何休的观点。最终何休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1鄭玄对何休的这次反驳奠定了古文经学在东汉的学术地位。

郑玄一生专注于经籍的研习和注释,著述颇丰,在经籍笺注方面,可以说是遍注群经。《后汉书》本传说:“门人相与撰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2

相关热词搜索: 笺注 经籍 融通 史学 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