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 煤炭行业的精神标杆

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 煤炭行业的精神标杆

时间:2025-08-02 04:44:41 浏览次数:

石圪节精神,是石圪节矿风的升华,是在石圪节这片土地上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雨洗涤,由石圪节人在长期生产实践斗争中形成的一种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克勤克俭、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1963年6月,在国家经委召开的全国工交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石圪节煤矿被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7月2日,周恩来总理接见石圪节矿代表许传珩,《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发扬勤俭办企业的革命精神,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制度》《石圪节矿风》及其社论《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等文章,高度评价石圪节矿风是克勤克俭艰苦奋斗之风,是企业兴旺之风。1986年石圪节建成了我国首批6个现代化矿井之一,走出一条老矿挖潜,建设现代化矿井的新路。石圪节矿风也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充实完善,逐步升华为以“艰苦奋斗、勤俭办矿”为核心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打细算,勤俭办矿;开拓进取,多做贡献;干群团结,同甘共苦”的石圪节精神。1990年7月全国煤炭系统在潞安矿务局召开学习石圪节精神现场会,1991年6月28日,在全国巡回演讲的石圪节矿风报告团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李鹏、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号召全国各条战线弘扬石圪节精神。石圪节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并最终上升为中国煤炭工业的行业精神。几十年来,石圪节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煤矿工人献身煤炭事业,成为中国煤炭行业的精神标杆,是中国煤炭战线一面鲜艳夺目、永不褪色的旗帜。

石圪节精神的产生背景以及形成历程

(一)石圪节的红色基因。石圪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傳统的煤矿,在解放前就较早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在八路军的支持下解放了矿山,成为华北地区共产党接管的第一个红色煤矿。19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工人运动兴起时期,石圪节矿工就闹工潮、大罢工,同开滦矿工兄弟互相声援,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形成石圪节矿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好传统。

据传说,早在隋代,就有人在这一地区开窑挖煤,到清代采煤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供给本地,还远销外地。而石圪节真正有史可考的开采,要到20世纪20年代。1921年,地主张镇营在石圪节东沟开掘了一对小井,1923年,地主陈桂民开凿了“西大井”,后被地主资本家李金榜并吞,成立了“裕丰公司”,并于1926年开凿了石圪节东井(即石圪节现在的主竖井)。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资本家采用封建的、野蛮的把头制度,由把头严密监督工人的劳动,工人稍有懈怠,就会遭受皮鞭棍棒的毒打。当时石圪节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歌谣,“家有半口粮,不来下煤矿。吃饱糠疙瘩,不来石圪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1931年开始的12年间,除去生产开支,股东分红,资本家挥霍,煤矿的资本增加了近20倍,资本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我国工农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风起云涌,席卷全国,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全国工农运动的影响下,特别是焦作煤矿大罢工,开滦煤矿大罢工的影响下,石圪节煤矿的矿工斗争也开始由分散的、零星的怠工、逃跑、破坏生产工具等自发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斗争。工人马大旦的兄弟马玉龙原来在京汉铁路当工人,这一年马玉龙回来探家,在他的老家西旺村,给矿工们讲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故事,并说,工人们只有抱成团跟资本家斗,才能取得胜利。矿工李辛酉、张聚兴、高尽仁等听了之后,很受启示。他们几个人一合计,领着头闹开了罢工。他们提出,要资本家增加工资,改善待遇,不答应就不干活,资本家没办法,只好答应了工人的条件。从这次小小的罢工胜利中,矿工们第一次看到了工人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1938年5月,“石圪节煤矿工人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选举张聚兴、高尽仁为工会正、副会长。由此,石圪节煤矿工人结束了无组织、无领导的自发斗争阶段,开始了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的工人运动新阶段。

朱德总司令与其夫人康克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了太行山区,八路军在朱德总司令的率领下,挺进上党盆地,驻扎在石圪节煤矿附近的中村。石圪节煤矿同资本家斗争胜利的消息不断传到中村,六月下旬,朱总司令派康克清同志和政治部李主任带领工作组来到石圪节煤矿,康克清同志到矿后,带领工作组的同志们深入工房、窝铺,问寒问暖,了解工人疾苦;在工救会俱乐部召开工人座谈会,讲革命道理,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会上,康克清同志赞扬了石圪节工救会的工作,肯定了工人运动方面的成绩,并问工救会的同志,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帮助解决。当时,张聚兴同志提出:“工救会的同志都是下窑的老粗,连个识字的人也没有,缺乏工作经验,希望能派个有经验同志来帮助工作。”康克清同志回到总部后,把石圪节矿工的斗争及要求和希望向朱总司令作了汇报。第二天,八路军直属政治部派民运处干事杜长俊、章南、张金昌等同志来矿工作。八月,康克清同志又第二次来到石圪节,还带了一些猪肉、毛巾、肥皂等日用品慰问矿工。她指示杜长俊等同志,要通过工救会的活动,发现积极分子,培养骨干,发展党的组织。为今后的斗争做好组织准备。这一年,潞城县委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由李梦华同志介绍,高尽仁第一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八路军直属政治部民运处干事章南、张金昌介绍,张聚兴、栗东山、史春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由潞城县委的陈玉龙同志组织了第一个党支部。康克清同志两次来矿,在石圪节矿工中播下了红色的种子。

1943年1月,日寇派兵占领了石圪节煤矿,并挂出“山西煤矿黄沙岭采炭所”的牌子,为了实现“以战养战”,多出煤炭,日寇在石圪节实行野蛮残酷的法西斯统治,架电网,建炮楼,层层设立哨卡,建立了阴森恐怖的三角院,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万人坑”和“杀人场”。矿工稍有闪失,就会被送进“阎王殿”——三角院,被抓进“三角院”后,往往是九死一生,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三角高墙院,活像阎王殿。皮鞭老虎凳,剥皮点天灯。抓进三角院,很难保性命。”工人们在鬼子的皮鞭、棍棒、刺刀下从事着繁重的劳动,“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石圪节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面对资本家和日寇的残酷压迫,石圪节的矿工在党的领导下,采取破坏鬼子生产,支援抗日根据地;内外结合,通风报信;割电线和散传单等方式同资本家和日本鬼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致使鬼子在占领石圪节煤矿的两年半多的时间内,只有半年时间断断续续地出了一些煤,有一年时间,鬼子连矿山自用的煤都没有,不得不到附近的煤窑上去拉。矿工在破坏鬼子生产的同时,还将矿上的机器零件、工具、钢铁材料等偷运出矿区,交给游击队及八路军地下兵工厂。那时,抗日根据地遭到了敌人的严重经济封锁,工业生产资源十分缺乏,矿工们为了支援反扫荡,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把能搞到的敌人的机器零件器材暗地运到抗日根据地去。石圪节煤矿地下党支部领导广大矿工有声有色地开展了抗日斗争,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反扫荡斗争,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盘踞在石圪节的鬼子惶惶如丧家之犬,垂头丧气,一扫往日的嚣张气焰。但是紧接着,鬼子又变了样,凶恶起来,他们在矿上宣布了戒严令,禁止工人出入;矿山周围的电网又重新通了电,还增设了机关枪;他们命令停止生产,抓来大批工人和农民在煤矿周围挖壕沟、筑碉堡、埋地雷、增岗哨,对矿山进行了严密封锁。伪矿警还把大量的黄色炸药运到井下,种种迹象表明鬼子试图孤注一掷,不愿意投降。此时,晋东南军分区敌工站也得到了情报,掌握了敌人已接到太原阎锡山的密令,拒绝向八路军缴械投降,要于8月18日夜里炸毁矿山,携带贵重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撤往太原的企图。潞城县前线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把矿工会、黎城独立团、敌工站联合起来,里应外合收复矿山,经过紧张周密的层层部署,起义时间定于8月17日夜里。17日夜里,矿山火光闪闪,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经过一夜的激战,起义队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45年8月18日,矿山在晨曦中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过去阴森森的煤窑像监狱一般,如今热闹得像集市,工人们正在忙忙碌碌地搬运机器、钢绳炸药、行李。原是准备往太原运东西的三十多辆车,现在都装得满满的战利品。八一八武装起义,得到了党中央、八路军总司令部的高度评价。石圪节煤矿起义后不久,党中央就派新华社记者专门到石圪节煤矿采访。1945年10月,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社还出版了《石圪节煤窑起义》一书,有关报纸发表了专题报道《煤礦的爆炸》,石圪节煤矿“八一八”武装起义成为鼓舞根据地军民战胜日寇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根据地军民同日寇展开了最后一战。

石圪节地下起义军解放矿山后合影

(二)形成石圪节矿风。翻身做了主人的石圪节矿工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感激之情,迅速恢复生产,肩负起支援解放战争的光荣使命。他们提出了“一吨煤炭,一发炮弹”“多产煤炭,支援前线”的口号,努力进行煤炭生产,全力保证军工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国家的社会建设,石圪节提出了“增加煤炭,支援祖国建设”的口号,为了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能力,石圪节决定进行技术改造。但新中国初创,财力维艰,物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石圪节人提出了“以矿为家,以煤为业,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口号,他们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不等不靠,发扬太行山区老八路的光荣传统,以主人翁的昂扬姿态,因陋就简,靠自己的力量干、创、造,开始了石圪节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全面改造了通风、运输、提升、排水、供电等环节能力,改造了采煤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全员工效由0.743吨/工提高到1.273吨/工,生产能力由5万吨提高到15万吨,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使石圪节人并不感到满足,为了给国家多出煤炭,更加有力地支援国家建设,解决矿井提升能力不足的“瓶颈”,他们于195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二次技术改造。为了保证生产和改造两不误,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就如何施工总要进行反复研究和讨论;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职工人人想办法,个个出主意;面对人力不足,材料供应不上的困难,干部职工充分发扬苦干实干加巧干的革命精神,昼夜苦干。白天上班,黑夜还要到十几里外的河滩筛沙子,大家手指冻裂了,用胶布粘住再干,手套冻在风镐上,脱不下来,用热气呵开,倒转手再干。经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将单罐笼提升改为双罐笼提升,提升能力增加了一倍,同时,还对通风、排水、运输等其他系统进行了新技术、新设备的改造,圆满完成了第二次技术改造,全员工效提高到2.005吨/工,原煤产量由15万吨提高到30万吨。

1963年7月2日,周总理(前排右一)在中南海怀仁堂亲切接见了石圪节时任矿长许传珩(前排左一)

1959年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相当紧张,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蛮干、瞎指挥、浮夸风在各地也很严重。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圪节,绝大多数职工的生活和矿上的经济出现困难。当时流传有这样一句话:“七级工、八级工,不如老农民一畦葱。”不少工人因为粮荒而弃工经商或弃工务农。个别干部也思想有所动摇,向许传珩矿长提议:“我们是不是向炼铁捐点钱,或搞点什么?”许传珩坚决不同意,他斩钉截铁地说“工人的孩子饿得啃指头,难道我们拿钱去跟形势,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我们要为国为民办实事,不能跟着‘旋’风转。”为了保证工人的生活和煤炭生产,他在全矿大力提倡克勤克俭搞生产、过日子。他以身作则,从自己的办公费里往出挤钱;局里为方便矿长工作,批款让矿长买辆自行车,他让人把款送到食堂,让改善职工生活用;他拿着卖了自己老家住宅和自己大衣、毛衣的钱,买成食物亲自送到工人和工人的家属、孩子手里。在他的带动下,广大干部和党员出主意想办法,解决了工人和家属的吃饭问题,稳定了职工队伍,保证了生产正常运行。许传珩和其他领导同志,在采煤方法上做文章,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将分层开采改成了锚栓短壁一次性采全高,1959年当年产量就达到30万吨,比原来提高了两倍,到1962年底提高到35万吨。

石圪节矿在困难年月,班子不散,队伍不乱,生产高速度发展,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报纸上开始出现了石圪节的名字,先进行列里开始有了石圪节的席位。1963年6月,国家经委召开全国工业交通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会上,石圪节矿以连续多年在全国煤炭战线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机构最精简的突出成绩被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7月2日,矿长许传珩在中南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开始亲切地问许传珩同志:“你就是山西石圪节矿的许川珩同志吧?”许传珩同志回答说:“是,我是许川珩。”总理看着茶几上的一份资料说:“川珩同志,你这个川字的意思不太好,把它改成传家宝的传吧,让勤俭矿风代代传下去嘛。”说着,总理便提起笔将“川”字改成了“传”字。《人民日报》在报道中概括石圪节矿风的主要内容是“八个成风”和“三种精神”。从此,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闻名全国,誉满天下。同年11月《人民日报》又发表了长篇通讯《石圪节矿风》,并配发了《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的社论。

(三)升华为石圪节精神。周总理给许传珩同志改名字,意味深长,嘱意深远,石圪节煤矿的干部职工始终牢记周总理的嘱托,迸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他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科技进步,挖潜改造,又相继进行了三次大的技术改造。1963年石圪节被誉为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许传珩矿长有幸和周恩来总理谈了二十幾分钟话,当总理问他:“你们矿有没有增产能力,能不能多出煤”时他说:“能,主要是出了煤,运不出去。”总理当即严肃地问在场的煤炭部长张霖之“怎么回事?”张部长说:“马上给石圪节通火车,很快解决这个问题。”果然,他从北京回来不到半年,石圪节就通了火车。1964年党中央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石圪节响应党中央,为国家多出煤出好煤,踊跃投入“比、学、赶、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但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提升能力不足仍然是生产的关键问题。为此,石圪节矿于1965年起,开始了第三次技术改造。为加大提升能力,将一吨矿车改为1.5吨矿车,刷大副井井筒,改罐笼提升为箕斗提升,单层罐笼改为双层罐笼提升。但双罐笼提升会造成主轴过载40%,技术人员受“辘轳绞水”的启示,提出了“三天轮”辅绳提升方案,在原有天轮平台上,横加一个辅助天轮,新增设一条钢丝绳绕过辅助天轮,两端分别与两个罐笼相连接,使两个罐笼的自重通过辅助天轮回转。在钢丝绳作用下,使部分静拉力分散到井架主腿上,以减轻主轴承受力。在不更换原有绞车的前提下,使矿井提升能力提高50%,顾名思义“小马拉大车”。原煤年产量由30万吨,提高至45万吨。这次技术改造是石圪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挖潜改造,矿井“由小变大”的历史性突破,也是潞安采煤史上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1970年他们在一无专用设备,二无专业队伍,三无建井技术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行“三人工作两人干,抽出一人搞扩建”,建成了斜井提升系统,完成了第四次技术改造,使产量提高到62万吨;1974年针对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进行了第五次技术改造,实现了井上下的皮带运输,提高了矿井的综合生产能力,使产量提高到92万吨,全员效率提高到2.237吨/工。通过这三次技术改造,实现了一矿变三矿的目标,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末,石圪节人先后实施五次技术改造,将石圪节由一个年产万把吨的小煤窑建成年产90万吨的大型矿井(图中依次为技术改造的主要成就:第一次技术改造中将手镐刨煤改为打眼放炮;第二次技术改造中将单罐笼提升改为双罐笼提升;第三次技术改造中自行设计了“三天轮”辅绳提升系统;第四次技术改造中建成长480米、断面14.3平方米、坡度20度的斜井;第五次技术改造中实现了运输皮带化)

石圪节矿风经历了十年动乱的严峻考验,在斗争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当时,全国各地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石圪节矿没有停产,原煤成本不高,利润照样上缴,仅1972年到1978年该矿上缴的利润就达3446.57万元,等于历年国家给该矿改造总投资的三倍,走出了一条小煤矿挖掘内部潜力,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煤炭生产的道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颂。石圪节矿风在斗争中发扬光大和矿领导带头发扬矿风是分不开的。矿领导带头参加劳动,当时领导中有一句话叫“三天不劳动,说话腰不硬”;带头发扬“十个一”的点滴节约精神;带头艰苦奋斗,关心和爱护职工;带头拒腐蚀;带头抓管理;带头扩大再生产。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1970年,由崔丑孩、王安仁等几个体弱病残的老工人,自力更生,办起了一个修旧利废的更新厂,建成的十年间,共为国家创造价值521万元,节约资金440万元;斜井安装三米绞车,领导原先想让外单位的安装队干,机电职工听说后,主动将任务抢了过来,经过苦战,顺利完成了任务;通风工王志良,十年动乱中,身上总是带着针线包,哪里风筒破了,他就一针一线地补好;青年工人张玉斌,丢了一个联网勾,他非要找到才下班;劳动英雄郝晓明,动乱中年年月月出满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青年一代;李小奋、鱼先虎、杨海发师徒三代“标准钟”精神代代相传;家属不知是谁动的脑筋,垒起“锯末灶”,身居煤海不烧煤,烧锯末代替了烧煤炭;像这样勤俭办矿的事迹,在十年动乱中是屡见不鲜的。1974年《人民日报》再次先后发表了《石圪节矿风放光彩》《朝着远大目标迅跑》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石圪节艰苦奋斗,多快好省的发展煤炭生产的事迹。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称赞石圪节“党的领导强,工人好得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余秋里副总理专门到石圪节进行了考察,夸赞石圪节的可贵之处“就是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坚持机械化采煤的方向”。在基本解决了矿井提升,井下运输机械化以后,他们又把主攻方向指向采煤机械化,1979年到1981年又攻克了中下层普机采煤的难关,使采煤机械化水平由30%—40%发展到100%,原煤产量达到110万吨。

在成绩面前,石圪节人永不满足,继续瞄准世界先进化水平,向现代化进军。1983年,煤炭部提出要建设一批现代化样板矿,由于国家资金紧张,再加上石圪节矿老,底子薄,基本条件差,没有被选中。石圪节的领导听说后,立即赶到北京向煤炭部请战,他们说:艰苦奋斗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艰苦奋斗就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国家资金有限,只要给我们解决半套综采设备就行。部领导终于被石圪节人的积极进取精神打动,破例把石圪节确定为全国首批建设的15个现代化样板矿之一。但当时搞现代化矿井建设对于石圪节来说难度很大,井筒断面小,巷道狭窄,连综采设备都下不去。但面对困难,石圪节人认为舒舒服服搞不了现代化,他们把“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现代化”的标语醒目地写在矿区广场的标语牌上,以昭示石圪节人的志气和信心。经过全矿上下的共同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于1986年底通过验收考核,全年原煤产量150万吨,全员效率3.382吨/工,成为我国首批建成的6个现代化矿井之一,走出一条老矿挖潜,建设现代化矿井的新路。在此过程中,石圪节矿风升华为石圪节精神。

1991年6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石圪节矿风报告团

1990年2月的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工作會议上,全国煤炭战线再次掀起学习石圪节矿风、弘扬石圪节精神的风潮。1990年7月全国煤炭系统在潞安矿务局召开学习石圪节现场会,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出席了会议,他号召全国工交战线要深入持久地学习石圪节精神,把我国大中型企业建设成为石圪节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这无疑是一个标志,它充分表明了石圪节精神不再是一个企业的精神,而是全国煤炭战线的行业精神。学习石圪节精神的热潮席卷全国,以付金火、郝晓明、屈天富等人组成的矿风报告团从塞北到江南,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1991年6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和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石圪节矿风报告团,江总书记还亲笔题词:“艰苦奋斗,勤俭办矿,开拓进取,再立新功。”李鹏、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也纷纷题词,石圪节精神再次名扬天下。

透过石圪节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基本看到石圪节精神由最初朴素的爱国热情激发的艰苦奋斗,逐步发展为石圪节矿风,并最终升华为“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形成过程。

石圪节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石圪节的发展历程看,石圪节精神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素。

一是改革开放前期。这个时期,国家和企业物资相对匮乏,倡导的是无私奉献和人定胜天的精神作用。石圪节矿风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培育,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大力倡导,几代石圪节人尽心打造的,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之风;是石圪节人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丰富内涵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群体风气。矿风的内涵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煤炭企业的群体作风、群体风气,就是矿风。主要内容是“一个核心”“两个要素”。一个核心是艰苦奋斗,勤俭办矿;两个要素是“八个成风”(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成风;新老工人团结协作成风;技术人员向又红又专的道路上迈进成风;爱护国家财产,节约成风;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克服困难成风;见方便就让,见困难就上的共产主义风格成风;严格遵守制度,学习钻研技术成风;以矿为家,以矿为业成风)和“三种精神”(一是“半个炮”精神,二是“十个一”精神,三是“住荆笆棚”精神)。

二是社会转型时期。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中心工作向经济建设转移,石圪节也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之路,建成了现代化样板矿,与此同时,石圪节矿风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充实完善,逐步升华为具有显著特色的石圪节精神。主要内容是“一个核心”“四个要素”。“一个核心”是艰苦奋斗、勤俭办矿;“四个要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打细算、勤俭办矿;开拓创新、多做贡献;干群团结、同甘共苦。

石圪节精神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石圪节矿风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石圪节人靠着这种克勤克俭的创业精神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与共和国一起渡过了难关。石圪节人把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下来,并用这种精神把一个小煤窑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矿井,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石圪节是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时间考验、业界认可、群众信服的典型。石圪节精神为开启煤炭职工心智,凝聚煤炭行业力量,推进煤炭工业改革创新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石圪节精神为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勤俭办一切事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了绝好的典型样板。石圪节精神为加强班子、队伍、矿风三项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展和谐安定政治局面提供了可信的宝贵经验。

石圪节精神辐射和影响着中国工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生产力,还需要先进的思想动力,更需要先进典型的带动。早在20世纪60年代石圪节就被树为工交战线五面红旗之一,90年代全国再次掀起学习石圪节精神的热潮。石圪节精神以其巨大的精神动力引领行业之风几十年,关键之处在于石圪节精神的先进性。60年代国家为石圪节投资1700多万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辖两对矿井、九个多经企业的大型矿业总公司,由传统产业逐步转型为高新绿色产业,上交国家利税是国家投资的40多倍。石圪节精神代表中国产业工人的优秀品质,以无穷的力量辐射行业内的文化发展方向。1995年原煤炭部中国工业协会设立“石圪节精神奖”,作为为煤炭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的最高精神奖励,这是中国工业唯一一个以企业名称命名的奖项。蒲白矿务局党委书记黄彬生是“石圪节精神奖”的获得者,面对一个有百年开采史的衰老矿区,有着万余名在职职工、8000名离退休人员的煤炭企业,带领全矿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改革创新,使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年产原煤两年间由120多万吨增长到200多万吨,工业产值增加近一倍。鹤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永新,也是“石圪节精神奖”的获得者。他带领党政一班人和全体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使鹤煤集团这个拥有16万职工、家属的老、弱、穷煤炭企业,在1998年至2003年短短6年间取得了骄人成绩。煤炭产量由566.5万吨增加到718万吨;年经营总额由14.5亿元增加到22.84亿元;年利润由4674万元增加到12500万元,实现了历史上新的腾飞。石圪节精神靠着极强的生命力在新的经济进化中得到了繁衍,“石圪节精神奖”获得者达到了上百名,它正在以无穷的文化力量辐射、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工业的发展。

石圪节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成功典范。第一,石圪节精神具有相当的韧度,使其坚持几十年而不改变。一个优良的企业文化必须有较长时间的积累。石圪节矿风,是漫长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到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我国连续几年自然灾害,加上苏联背信弃义、天灾人祸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极度困难、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在这种形势下,石圪节煤矿的职工靠几十年形成的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好矿风,战胜了天灾人祸带来的各种困难,革命矿风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经受了实践的严峻考验。第二,石圪节精神具有相当的广度,形成了优良的社会风气。少数人的先进事迹如果总是停留在少数人身上,是不能成为风气的,这就需要把少数人的先进事迹广泛传播,通过全国劳模郝晓明、屈天富等一大批的矿风传人的先进事迹,广泛地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全体职工直到他们的家属凝聚了起来。第三,石圪节精神具有相当的深度,已化为每一个职工的自觉行动。这样的精神是时时处处体现在石圪节人的每一个人身上。进入20世纪末,石圪节资源枯竭,煤炭市场疲软,如何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旗帜不倒,效益不减,唯一的出路就是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精神。他们将这种文化贯穿企业的管理,实现了制度化,形成了6S管理模式,炼就了一只能争善战的队伍,在市场的磨砺中,提高了适应能力和造血功能,传统产业向高新科技转型,形成了建设新型绿色石圪节的新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高。

2016年,走过近一个世纪的石圪节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再次扮演了先行者,成为山西去产能首批关闭退出的矿井,1500多名石圪节人把“石圪节精神”带去了新的岗位。在新时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刻认识和发扬石圪节精神是煤炭行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继承和发扬石圪节精神就是要践行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红色初心”,要让石圪节精神焕发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相关热词搜索: 标杆 旗帜 煤炭行业 精神 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