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书法艺术继承和创新面临的问题,提出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书法艺术 继承 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450-9889(2013)12C-0129-02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中华文化绵延千年而不断,其蕴藏的丰富内涵与智慧,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变发展,承载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中国书法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历代名家辈出、书写风格千姿万态,关于书法的美学理论也非常多,早就形成一个庞大的书法体系,并且成为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从最原始的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为大篆,从小篆一统天下到隶书引领风骚数百年,至定型于魏晋唐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中国书法艺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流派纷呈,繁花似锦。在当今高度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书法如何继承和发展?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书法艺术继承和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全民学习积极性减弱
当今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电话、手机、电子邮件、QQ、微信等遍布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学习、交流方式发生极大的改变,语音取代写字、键盘取代硬笔、硬笔取代毛笔,汉字书写正逐渐失去功能性、公共性的基础,原本承载的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的社会功能,逐渐被电话、电子邮件、电子媒体等替代,书写的机会、时间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升学考试的压力,迫使学生、教师、家长,多重视升学考试的必考课,对书法学习少有重视。因而,全民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大大减弱,书法艺术只是少数人茶余饭后的消遣。
(二)网络文化强大冲击
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常用性,使得汉字的书写越来越少,尤其是青少年,经常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多,字迹潦草,根本谈不上书法了;同时,网络语言中汉语占的比重很小,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使得学习汉语和应用汉语的机会下降,直接导致书法学习和使用的障碍。
(三)教师队伍缺乏
书法教师严重不足。至今,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书法课,全国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书法老师更是凤毛麟角。
(四)只求新异忽视继承
书法艺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但有些人求新求异,片面追求书法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外形的视觉冲击,美其名曰“现代书法”,不去挖掘书法深厚的文化内涵,随心所欲,忽略传统。
二、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全民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营造学习欣赏交流氛围
要继承的书法艺术,弘扬书法精神,必须提高全民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并营造学习欣赏交流氛围。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建立长效宣传机制,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动员全社会进行宣传。二是通过进行书法创作、比赛、展览、交流等活动,努力营造学习书法艺术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书法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利用各级文化站开展书法培训、指导、展览等活动,普及汉字书写技巧。
(二)夯实书写的基本功
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夯实书写基本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练就书写汉字的基本功,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习字要打基础,正楷有正楷的笔法基础,草书有草书的运笔方式,而新体一定需要厚实的基础去支持。传统中的精华是每位习书者必须享受的营养,舍此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苏东坡亦曾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从“笔秃千管”至“笔成冢”,从“墨磨万锭”至“墨成池”,可谓练书之艰辛。书圣王羲之,他辉煌的书法成就是来自于扎实的书写基本功。赵盂頫能背临十三家书而毫厘不爽,其临书之精可见一斑。从古至今,大凡有成就的书法艺术家,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刻苦学习,艰难跋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振翅高飞的。
(三)正确处理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书法艺术的创新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行进在前人书法艺术成就的路基之上。同时,只有创新,传统才有发展,继承才有意义。清代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书家应当自立门户,但关键是师古而化,博采众长,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自成一家。书法艺术就是在继承、创新、发展,再继承、再创新、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中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只有继承,才能在肥沃的传统土壤中汲取精华;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书法艺术的“新跨越”、“新发展”,才能“奇而能古”。
1.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前人所未有的东西。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书法艺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唐代的颜真卿,倾其所学,一扫初唐“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风,以其如椽之笔,为后人留下了洋溢着浩然之气的榜书和“三稿”,为羲之之后书史上又一高峰;“南海经圣人”康有为,“开张开岸马,奇逸人中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洗尘俗,开辟了书法艺术表现的新境界。但是,这些创新者,无不以继承为前提,以深厚的书法基本功为基础。不要传统、割断历史的做法是错误的。从金钿落地、芝草云团的石鼓文到骨气风匀、方圆妙绝的秦小篆,从无妙不臻、诸法齐备的汉隶到承前启后、美妙简捷的钟鹞楷书,从王羲之贵越群品的行书到张芝、怀素、孙过庭腾芳飞彩、超妙入神的草书,从满目珠玑、险峻峭拔、魅力千古的魏碑到法度谨严、筋骨齐备的颜、柳、欧、赵楷书,再到风樯阵马、意态昂扬的苏、黄、米、蔡……数千年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前人的艺术成就是我们“登高望远”、“更上层楼”的基石。回顾三千多年的书法史,无论是始创行书第一人的刘德升,还是师从刘德升的钟繇的推陈出新,还是王羲之对钟繇书法的整体规范,都离不开对前人艺术成就的继承和弘扬。尤其是书法正体,更是由周至秦汉唐而一脉传承,历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以“不践古人”为快的苏轼仍然要看重蔡襄的楷书,董其昌十分推崇沈度的“端楷”,唐太宗好书而独尊王羲之,均表现出他们对传统的认同。近现代书法大家于右任、郭沫若、林散之、沙孟海、舒同、启功、沈鹏等,也无一不是在认真临摹、借鉴前人基础上实现艺术风格的升华的。可以说,书法创作是在继承前人艺术精髓中求得发展,是在临写古人优秀碑帖中灵感萌生。
2.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味僵化、墨守成规的做法是错误的。正如当代书家孙伯翔所言:“各自风流各自身,何许粉面饰天真。从来捉笔吾为主,只取古神化己神。”秦始皇统一文字成小篆,如果没有汉隶的创新,现今的字库中恐怕是小篆一统天下;隶书引领风骚数百年,如果没有删繁就简的章草和简牍的开拓,也许没有之后的晋唐草书、真书、行书了。像黄庭坚有禅修的经验和体会,用在书法上,笔笔鲜活,徐渭有文学的造诣,书法也以抒发性灵为主。书法家在汉字书写过程中,发挥艺术想象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欣赏者又借助书法家的汉字书写感知其美。书法最重要的在于“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书法家的“心”很重要,心可以臆造万物。苏东坡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书法字形无标准,各个角度切入都可以卓然成家。其实书法要写到本来无法,无法为法,才是至法。
艺术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书法艺术同样如此,我们的时代,定会产生我们时代的大师和艺术精品。人类的创造精神,为书法艺术创造提供无限的良机;丰厚的文明底蕴,必定为书法创作提供不竭的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书法创作提供必备的经济基础;良好的创作环境,为书法家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在继承古人法度的同时打破法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这样才能创造出更美的书法艺术。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4A广告设计书法[EB/OL]. http://bk.4aadd.com/doc-view-14.html
[2]赵健民.当代书法艺术与欣赏[EB/OL] . http://blog.sina.com.cn/u/1288349542
[3]袁吉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1ea2270100j8mt.html
(责编 何田田)
相关热词搜索: 继承 书法艺术 思考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