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是:“赵孟此卷小楷书万余言,似不用力而能写得既沉着又灵动,并首尾如一,没有非凡的功力是绝对办不到的。而尤其难得的是,此帖不仅点画精美,结构稳健,疏密适宜,体势舒展,而且于备极楷则,法度严谨之中,能赋予鲜活生动,从而使其姿态绰约中又体现出遒劲潇洒及蕴藉虚婉,使人忘了其结构和笔法上的精心用意,而只有天真自然、体态安详。这恐怕只有天资学养功力超人一等的赵孟 才能为之吧。”
700年的光阴流逝,这七卷书法作品如今已经四散,甚至失踪。据报道所知,还有另一卷作品,即《妙法莲华经·卷五》,该卷在2009至2010年间由北京首都博物馆购得,并在首博公开展览。北京首博的卷五横长730厘米,纵26.7厘米。
名家作品随处可见
明代吴门画派的书作是杨致远收藏的重点之一,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的文徵明,就有两件作品被杨致远购藏。
此次杨致远书法收藏展览中展出体量最大的一件作品,是文徵明的长子文彭的《隶书千字文》册页。册页被打散,挂在展厅的墙上,占据了几乎整整一面墙。文彭受其父熏陶,精于篆刻和书法,五体书法均显功力。此书为大字隶书,书体端正、俊朗沈毅,虽鸿篇巨制,然一丝不苟。而千字文,也是许多中国人熟读能诵的古文。
展览中的其他展品,如驻守长城的抗击后金名将熊廷弼(1569~1625年)遒劲的行书诗卷,明末遗民王铎、傅山、倪元璐等人的作品,19世纪“金石派”名家书作等。
今次展览中唯一一件当代艺术家徐冰的影像作品《汉字的性格》,探讨了汉字的渊源和书法演变的过程,专门为“法迹:观远山庄珍藏法书选”展览而创作。该作品放置在展览门口的大厅,采用的是平时较为少见的横幅特宽式的投影,汉字书写左右开弓,各种文字、图像纵横交错,充满文化趣味。
美国人与中国书法
本次杨致远书法收藏展览还引出了一个特别的话题——关于美国人收藏中国书法作品。
据著名学者傅申等人的考证,欧美收藏中国书法作品起步较晚。1910年前后,欧洲人斯坦因从敦煌莫高窟骗购走大量敦煌写本——现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绝大多数敦煌文书便是这次“考察”的结果。由此,西方收藏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书法。
目前,美国是中国之外收藏中国书法的最重要地区。第一个把收藏重心放到中国书法上的美国人是顾洛阜(John M. Crawford, Jr. 1913~1988年)。顾洛阜的收藏包括了从9世纪到18世纪各种形式的中国书法。顾洛阜后来将自己的书画收藏捐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的捐赠构成了大都会博物馆中国书法收藏的核心。另一个美国重要的中国书法收藏家是约翰·艾略特(John Elloitt, 1928~1997年)。他是一个银行家,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认识了方闻,艾略特喜欢旅游,曾经到过远东,受到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影响。艾略特开始收藏中国书法的时间稍晚,大约在1964年前后。收藏的作品数量则比顾洛阜更多,并藏有西方唯一的唐摹本王羲之《行穰(ráng)帖》。他的藏品还包括黄庭坚的行书《赠张大同卷》,米芾的《留简》《岁丰》《逃暑》3帖,以及张即之的《金刚经》等。后来他将自己收藏的书法作品捐赠给华盛顿的弗利尔亚洲艺术博物馆。
近年来,美国的收藏家和艺术市场推动者已经将艺术博览会开设到美国科技的中心地带——硅谷。不过据纽约的画廊反映,虽然大家普遍认为硅谷人士经济条件好,但收藏的气氛尚未形成。杨致远作为互联网创业成功的典范,他的收藏行为很可能对科技精英们进入收藏界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责编 李挺
相关热词搜索: 藏书 远山 法迹 庄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