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文范文公文范文
岭南四公子文(随笔四则)
2025-08-18人已围观
岭南四公子文(随笔四则)
编者按:本期“跨文体阅读”推出被誉为“岭南四公子”的梁基永、许习文、林锐、李华敏的四篇短文。“公子”一词,现已势微,然此四君,青年才俊,于诗词曲赋、金石书画之造诣,又似非此二字不能当也。四公子中,有世家子弟,也有半路出道;有科班出身,也有自学得成。文采风流,各具特色。所营主业均非文学,亦非文坛圈中人,然读四君所著之文,笔法娴熟,语句清雅,令人几近齿颊生香,兼有真情实感,不由令诵者动容动色,于无声处听铿锵之声。《岭南四公子文》告之我们,文学之生命力不但在文学文本中,而且在一切以汉语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著名学者王贵忱先生特为“岭南四公子文”题头,在此一并致谢。
冒松与董糖
梁基永
作者简介
梁基永,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收藏家,书画家,古代文献博士。喜欢一切与一切“旧时”有关的事物,喜欢写作,喜欢怀旧,喜欢美人名士,著作多种,多与古玩文物有关。
中环士丹利街,陆羽茶室二楼,午后三点,茶客都零星散去,堂倌看见我上来,径直带到靠墙的那张唯一有人的小桌旁,董桥兄早等了一刻了。
从背包中拿出包装得像锦囊的一小包东两,放到桌上,“董糖?!……呵呵”董兄扶着眼镜,开心的神色像挂壁瓶上的火百合花:“几十年没吃过了!”
董糖是江苏如皋的名产,却是我在扬州买到的,那是去找小盘谷的路上,在丁家湾的街口一家百年老店的出品,据说在如皋当地,也没有如此正宗的董糖了。董糖的得名,当然是出自姓“董”的手下,何况这“董”,还是众口相传的美人董小宛!
小宛原名董白,生于崇祯初年,她的名字,是和夫君冒辟疆的声名连在一起的。天下有不少希罕姓氏,只存在于一个地方,这如皋冒氏就是一个。冒原来并非中原姓氏,来源于蒙古,冒襄,字辟疆(1611~1693),是明末的四公子之一,四公子中,有《桃花扇》的主角侯方域等等,可想都是风流才子。冒家在明末也是如皋一方的名门。冒襄的前任女朋友,就是陈圆圆。董白也是“秦淮八艳”之一,丽质动人,几经周折,这对才子佳人终于结成连理,冒已经有了夫人,董自甘做小妾,并且担负起冒家的生活起居之责。小宛在冒家,锦衣玉食没有几天,艰难日子却过了不少。过门几年,李自成的大兵扰乱江南,清兵接着南下,冒家辗转流离,人命虽然没有丢,身家难免荡然。冒襄在到处躲难的过程中大病了好几场,小宛亲自服侍汤水,自己也积劳成病。
冒家对于这个全心爱护家长的小妾,不但没有歧视,甚至是真心的视同手足。在照顾冒辟疆的过程中,婆婆和冒夫人几次要将她替换下来,董小宛都不肯,说:“我能够竭尽全力把公子服侍好了,那就是全家之福。公子能够把病治好了,我纵然得病死了,也是虽死犹生。”
冒公子不愧是文曲星拱照,不但没有病死,还活到八十多岁。纤弱的小宛却早逝在他的怀中,还不到三十岁。冒襄失去小宛的心情,我们都可以想象那种骨肉剥离的痛苦,何况还是小宛这种通文识趣的世间尤物。冒襄的一腔血泪,都凝结存《影梅庵忆语》这小书中。
初看《忆语》,只觉得满纸是“香艳”二字,全文大多数是在回忆和小宛相对的日日夜夜,有些情趣,今天看来,简直是神仙生活,不可想象:
秋来犹耽晚菊,即去秋病中,客贻我“剪桃红”,(剪桃红,名贵菊花名)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枝枝具云罨风斜之态。姬扶病三月,犹半梳洗,见之甚爱,遂留榻右。每晚高烧翠蜡,以白团(白团——扇子的一种)回六曲围三面,设小座于花间,位置菊影,极其参横妙丽,始以身入。人在菊中,菊与人俱在影中。回视屏上,顾余日:“菊之意态足矣,其如人瘦何?”至今思之,淡秀如画。
在病中犹能作此雅致之想,难怪冒公子神魂颠倒。在看明末的一些文献时,我每每发现当时秦淮名妓们的修养确实和名士们相去不远,甚至她们以女性的细腻,更能做出一些惊人的举措以吸引名士的惊讶,小宛的菊屏秋影,只是其中的一粟而已。
冒襄的回忆,连生活中琐碎的片段,也写得细致动人,冒家“水绘园”是江南的名园,经常有各种雅士聚会,他自己喜欢高朋满座,排场也很讲究,小宛却是“于肥甘一无嗜好,每饭,以岕茶一小壶温淘,佐以水菜、香豉数茎粒,便足一餐。”饮食的清淡,益发引起渎者想象小宛的出尘。《忆语》的最后,笔锋一转,好像突然欲语又止的样子,连小宛最后的死状,都语焉不详,令后世的读者对于小宛的死,有无穷的猜想,甚至衍化出“小宛后来被清兵掠去宫中,就是顺治的董鄂妃”等等离奇的传说。不管小宛是死于清兵之手,还是病死在冒襄怀中,冒公子的文章,确实是出自肝腑,尤其是其中的名句: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读之令人掩面。
《忆语》中说,小宛能作小字楷书,还学过画几笔小山水,“能做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小宛的真迹,可信的只见过一件,是在《书法丛刊》上面的一件小楷扇面,至于其它的所谓山水小画、玳瑁扇等等,都不如这小扇子的清气逼人。
一直想找一件冒家的书画解解我的“晚明情结”,董白的东西,当然是梦中的呓语罢了,连冒襄的手泽,都是难得一见的绝迹,我的一件《松石图》,倒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那天走在港岛上环的荷理活道,碰到久不见面的画廊老板贺君,拉我上他的店里坐坐,好事如我者,在人家的店里面都是坐不住的,忍不住左右翻翻店里的东西,这一翻就翻到摆在八仙桌面上的一堆扇面,第一张打开,那种熟悉的明代金黄的颜色直射得我心扑通地跳。“好东西,是从纽约拍回来的,你要了罢。”贺君殷勤地说。
买了许多年的扇子,明代的金扇,敢说见过不少了,但像这幅如此“全品”的。真是没有见过:金色的底子一点都没有掉色,甚至连折痕都是完好没有破损的,可见是没有用过多久就裱好保存的东西。泥金是明代典型的那种,水墨色映衬在泥金上面,神采奕奕,精光射人。
已经忘了当时是怎么讲价钱和怎么走出画廊的,总之在回家的地铁上,我抱着水绘园主人的扇子,“就像抱着九代单传的孩子一样”。这是冒襄送给朋友的贺寿礼物,松树健挺,寿石古拙,虽然不是行家的工细之笔,却流露出文人墨戏的随意和潇洒,一根根松针更是映出主人的不屈天性。画上没有年款,从款字上看,应该是中年的手笔了,也许还是在影梅庵里俪影双栖的时光呢。所钤的印章“辟疆”也是常用的那方,更妙的是,上面还有两方藏印,一方是苏州留园的主人刘蓉峰的,一方是金石大家吴大澄。这小小的一片金色,呼吸过水绘园里的烟霞气,映照过留园冠云峰的苍苔色,还曾陪伴“度辽将军”的铜砚,远涉重洋,最后又安处于我的小书斋,纵然修不到小宛的九年清福,能修到这丝烟霞气长绕山斋,也是我辈的造化了。
冒襄的晚年,还是过得不错的,虽然没有人仕新朝,江南的名士都奉他为泰斗,后来还娶了一位姓金的女史做如夫人。画史上说这金夫人也是闺秀中的名笔,画的比小宛还工细:只是少了
小宛的“楚楚”,毕竟董白的仙气是学不来的。
传说之中,小宛是因为挂念冒襄,从秦淮水巷中亲手做成这酥糖,托人带给公子以寄情愫,特点是入口松化,甘酥香甜。从前在江南,几乎每家都会做,材料也不复杂。董桥兄初尝这味道,还是一九六七年在香港,南渡的上海遗民做这个来寄托乡情。那天晚上他打电话来,问我口感如何,我说因为以前没吃过,一口咬下去,散开掉得满裤子都是酥糖块,桥兄笑得很开心:“那才是正宗董糖的滋味呀!”
故人笑指林中叶——凯庐老人五年祭
许习文
作者简介
许习文,1970年生于揭阳,家世以诗名。六岁能书,十余岁随岭海诗社诸宿老游,乡里以神童目之。曾举办个人书法展,书风文雅俊秀,编著有《五世诗绳》、《艺林广记》、《憨斋藏联》(主编)、《憨斋珍藏书法集》(主编)、《晚香吟馆藏联》(主编)、《潮汕历代墨迹选》(主编)、《印证西泠》(主编)等。
在不久前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傅山的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左下一方“晓峰珍玩”的藏章勾起了我的回忆。说实话,收藏界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晓峰是谁,我却喋喋不休地向驻足者说“这是康晓峰先生的旧藏”,一位长者形象浮现我的眼前。
认识康晓峰先生之前我并不知道他是收藏家,只知道他会写诗,是典型的同光体,古文也写得好,学的是桐城派。我那时正缠绵于李义山营造的诗境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我唐突地向他寄上几首诗,说了些仰慕的话,很快就收到他的回信。他白印的信笺很考究,字写得很小,但很工整。在信中他把我夸了一番,并为我的诗改动了几个字眼,还盛情邀请我去做客。
老人住在距离我不远的小城潮州,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位于东门城楼旁边太平路的一条小巷。小巷名字很典雅,叫图训巷。老人的家就在巷中间,写着凯庐的一座三层楼高的小楼便是,和周围破败的旧房相比,这座并不奢华的小楼显得十分突兀。
开门的正是康先生,已经七十好几的他看起来气色很好,腰板硬朗,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人中很长——相书上说,人中长者多长寿,信然。目光炯炯有神,可以想象,老人年轻时一定是美男子。
对依约而至的我,老人非常高兴,马上把我让上三楼的会客厅。客厅挂满书画,一扇大窗正好遥对韩山,山下韩文公祠和韩江里的汽船也遥遥可见。在大窗前,横放着一张大书桌。案上摆放有些杂乱,对面墙上挂着选堂先生题写的横匾。从康先生自跋得知,“凯庐”置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为庆祝日本投降而名的。横匾两边是老人撰写的对联:凯风畅我心,还须栽竹种梅,招来野鹤;庐居在人境,且喜车尘马迹,不到蓬门。有几分冷峭,不食人间炯火的味道。
老人的潮州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普通话和闽南话,经过攀谈才约略知道他的身世。老人的籍贯是福建长汀,复员到潮州,没想到一住就是几十年,但乡音不改。老人年轻时在潮州经营一家纸行。当时福建到潮州做生意的大多从事这个行业,收藏成了他们这一群体的风尚。老人的伯父漫斋公是前清进士,晚年当过韩山书院山长,也算和潮州有些渊源。康先生的诗学可能是受其熏陶。才坐定,就送我一册他刚刚出版的诗文集《劫余集》,并题上名款,称我为“畏友”。我一翻,发现其中有几首是他年轻时的作品,令我吃惊的是,序言题诗者竟是前清太史公桂南屏!老人觉察到我猜疑的神色,缓缓告诉我——
那是五六十年前的事了,为躲避日机轰炸,康先生避难九龙,巧遇桂太史于翠林洞。康先生把随身所带诗稿向桂太史请教。桂太史以为其诗清新俊逸,有鲍谢之遗。抗战胜利,河山还我,康先生将占今诗收为一卷,以八年离乱,崎岖兵戈之中,几频于危者亦屡矣,故号其集日《劫余集》。
“那时候见到桂太史时就是你现存这个年龄,但诗没有你现在写得好!”老人从不吝啬的夸奖使我感到无地白容。晓峰先生很有老人缘,这从他诗集中不少和前辈唱和的诗中可以看出。那时候潮州是粤东的经济文化中心,集合了一批文化名人,如饶锷、温丹铭、詹安泰、诗人石铭吾,他们成立了壬社,专门以吟诗为事,康晓峰先生就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石铭吾是被陈石遗誉为岭东三杰的诗坛宿老。康晓峰先生和他的来往最为密切。诗集中有好几首挽石铭吾的诗,写得沉痛之极。从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段诗坛掌故:某次茶余,石铭吾将三册诗稿郑重交与康先生,请他代为廛订,说:“子今日为我收诗,他年当为我收尸!”没想到竟成谶语。不久,在对弈时,甫三着便撒手而逝。晓峰先生经理其丧,尽了负土之职。但这三册诗稿却在后来流离辗转中遗失。这使他感到十分愧疚,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年,才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收集了石铭吾先生的数十首诗稿,印成了一本薄薄的《慵石室诗抄》,聊补他心中隐感。这已是后话了。
那天中午,康晓峰先生专门为我在潮州最高级的酒楼设宴,满满一桌佳肴,竟只有我们二人!在我面前,还摆着一瓶酒、一包烟和一个打火机,而他是烟酒不沾,只吃着他喜欢的鱼鳔和几颗水饺,对眼前的鱼、肉却是一筷不动。后来才知道,老人基本是吃素的。
饭后又回到老人家。老人的茶颇为考究,茶色清淡,但入口奇香,直透肺腑。茶过三巡,老人突然问我:想看什么?我一怔,随口而出,有什么好看的?老人笑说:你且稍候。说话问便从卧室拿出一件手卷,从包装材料和绑绳上的玉扣上透出一股摄人心魄的幽光,心知这不是寻常东西,老人把杂零的书案收拾干净,又擦过一遍,铺上床布,才把手卷慢慢展开。“好家伙,吴昌硕的!”我叫了起来。老人颇为得意地点头。这是一件吴昌硕诗稿手卷,录诗多达四十多首,题款为“吴俊”,显然是较早年之作,但写得龙蛇盘结,泽古功深。我屏住声气摩挲了几遍,老人才小心翼翼地卷起包装妥当,放回房间。随即拿出一对姚鼐的五言联。
那天中午,记得还看了郑板桥、何绍基、汉代铜镜等。老人不厌其烦地向我讲述每件藏品的来由。“现在东西不多了!文革时光书画就烧了好几百件!”老人一声叹息,但眼神淡定。
别后,老人写了两首七律寄给我,原稿还在。敬录:
岭海诗坛后起才,清词百读百低徊。
门前疑种先生柳,阶下还栽处士梅。
我欲见君无可往,君其念我倘能来。
春光灿漫相逢日,金曼高楼再举杯。
翩翩不负少年时,文采风流意自奇。
把酒高谈天下事,畅怀竟出袖中诗。
康庄大道当前景,今古撩人别后思。
佳什华章频远寄,老夫一读一嘻嘻。
信中还希望我每月至少能去看他一两次,每次见面都是促膝论诗,清谈过午,而他必定留饭。他也照例只吃水饺白菜,而我面前,必定是摆着烟酒。令我最高兴的是,每一次都能欣赏到他的藏品。
那几年,我对潮州很熟悉,因为康先生在。渐渐因为生活奔波,我和康先生从每月一两次见面,到几个月一次,总以为康先生身体还健康。再见的机会还多,没想到他已经是八十开外的老人了。
大约在2000年的4、5月间,潮州的朋友忽然给我来电说,康先生跌了一跤,伤势很重,住进了医院。我闻讯急忙赶到医院,看着蜷伏在病榻上的他,忽然心里有种不祥之兆。康先生见我来,几次挣扎要坐起,都没有成功,口中嗫嚅着,但已不知道他究竟说些什么。只是黯然地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松开。临别时,他忽然指了指衣架上的外衣,服侍者会意,把外衣取下,他摸索了一阵,终于费力地从口袋摸出了几百元钱。放在我手里,指着嘴巴打了个手势。声如游丝地说:吃饭……
不久就接到康先生去世的消息。虽在意料之中,但依然不愿接受这个现实,连夜写了一副挽联,挂在他灵前。出殡那天。我专门赶去为他送行。看着灵柩远去,我忽然想到他客厅挂着一幅《秋山独往》图,上面题着的诗句:故人笑指林中叶,一日秋风一日疏……
好几年,我再也没有去潮州了。
好几次,当我打听康先生那批没有来得及处理的藏品的最后归宿时,都没有人说得清楚。
当这篇小文打住时,我的案头又摆着一件仇十洲的山水长卷,上面也是那方“晓峰珍玩”的收藏章,我忽然觉得:我和康先生真的有缘!
品高学富 韵味无穷——记王贵忱先生的书法艺术
林 锐
作者简介
林锐,广东潮安人,199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考古专业。任职于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广东站,很快就去为《广州大典》出力了。有点怀旧,不善交际,因此自认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最适合自己。
被潘景郑先生誉为“魁奇之士”的王贵忱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其学问研究涉及古文献、古钱币、金石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书画艺术等多个领域,并且都有独到的见解,著作宏富,是当代岭南学界不可多得的一位通才式人物。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文献家通考》收录的存世文献家仅两位,其中之一就是贵老,而另一位则是他的恩师潘景郑先生。仅此一项,已可窥见先生在当代学界的重要地位。
先生生于辽宁铁岭,16岁就参加革命,1949年随大军南下入粤,并定居岭南,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先生从“行伍出身”(先生常用印印文)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硕学之士,其历程不但带有某些传奇色彩,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当下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以及由此引起的假文凭泛滥、买卖文凭者众多等不良现象无疑是一种反讽。而先生与周叔强、李一氓、于省吾、容庚、商承祚、魏建功、潘景郑、萧殷、李可染、谢稚柳、唐云、赖少其等一大批当代文化界名流的交往,以及在此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书翰,更是研究当代学术的一座有待开发的宝库。
先生治学之余寄情翰墨,虽然无意作书家,但数十年来孜孜以求,尤精于小楷、行书,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卓然成家,是一名典型的学者书家。先生学习书法,有如其治学,选择了一条常人很少走过的路,体现了先生特行独立的性格和学者的敏锐眼光和不凡的胆略。他首先从流沙坠简入手,继而转学晋人和北魏写经。其写经体小楷结体茂密、捺笔粗重、横笔尖起重收等特征具有明显的晋人写经遗风,而字形偏长、较为清劲的特点等又有北魏写经的意味。重要的是,先生不拘泥于一笔一划的个别特征,而是从整体把握其精神内核,直接在精神层面与古人沟通。因而其作品既能保存早期写经体书法自然淳朴的天趣,又能远离“经生习气”,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直入晋人堂奥,为研习写经体书法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当代写经体书家中,就我所知,其成就还没有足以比肩先生者。仅凭这类作品,先生已足以卓立于当代书坛。
先生喜作小行书。他的行书,出自二王,又出入宋代苏东坡、陆游,明代董其昌以至近代罗振玉诸家,最终“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形成自己闲雅淡适、不急不厉、纯任自然的书风。与他的小楷更多地与古人遗法相反,他的行书学古而能化古,独来独往,空无依傍,直与古人相抗。其笔法灵动婀娜而含刚健之气;结体平和安稳而寓奇崛之相;通篇布局疏朗,气息醇古淡雅,韵味无穷。不论是小楷还是行书,在先生书法作品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这种书卷气是先生人品、学问在朽法创作中的自然流淌,也是其甘于澹泊、不求闻达个性的一种表露。
先生的自书题跋,堪称岭南一绝。他的题跋,多以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写成,文风简洁朴实,不故作古奥难懂之语,平淡天真,韵味隽永。先生的自书题跋,其内容涉及人物考评、文物考证、书画品题、古籍校勘等诸方面,或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近千言,或言简意赅,寥寥数十字,但都能言尽其意,透彻明了。这种文风,与其书风正好是相得益彰。锦上添花。先生收藏书画,于可赏性之外更重可读性。先生对藏品如是,对自己的作品当然也不例外。可观可赏,可品可读。我们在欣赏先生精湛的书法艺术之余,更能窥见先生学术成就之一斑,分享其研究心得。于先生来说,书法是小道,是余事,但依然如此郑重其事,则知先生为人和治学的严谨。
清代梁山舟曾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杨守敬对此补充“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学书迩言》观先生作品集,知杨氏所言之不谬。在我看来,当代书坛是热闹有余,精彩不足,到处充满浮躁之气,其根本原因。是从事这一行的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其实,对艺术家而言,到了一定层次之后,技法等因素已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天分和学养。因此,我认为,当代书坛缺少的不是形形色色的理论(西方层出不穷的理论随时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而是学识。
天生金石富斯人——夏穗其人其印
李华敏
作者简介
李华敏,湘东人氏。出生农家,高中文化。年届卅五,一事无成。喜食辣椒,嗓门粗大,爱玩爱笑,体胖心宽。身无斯文气,喜钻故纸堆,痴恋旧时月色,纯属附庸风雅。新闻行当,摄影专业,嗜好收藏,喜交诤友,偶尔写字玩玩。自诩“戎马书生”,人称“死不要脸”。
艺术,是一眼洗心泉。人类在物质文明获得一定满足后,往往会醉心于某种艺术。所以,我有时更愿意把艺术当成是一种宗教来朝拜,让心灵和感情得到最大的慰藉和真正的净化。
和我有同样癖好的,是一圈“痴恋旧时月色”的朋友。每当华灯初上,霓虹闪烁,面对繁华、热闹却又喧嚣、狂躁的大都市,我们这三五知己,往往挤进羊城中的某一隅,泡上一壶香茗,天南地北地神聊至深宵天明,真有不知人问天上之快意。夏穗兄是其问一位“香茶可以醉,清谈亦可饱”的谦谦君子。
古人云:“书如其人”。我读夏穗兄有感“印如其人”。夏兄为人谦和,办事严谨细致。其印也是俨若君子,端庄质朴,有庙堂之气。我服膺于他那种从内心透出的儒雅气质和君子风范,更折服于他为人为艺追求极致的认真态度。夏穗兄治印早已蜚声南粤,不少学界名流和艺术名家均赞许有加。学界泰斗、铁岭王贵忱先生常用印多出自夏
兄之手,钤之书画名迹、古籍善本,熠熠生辉。广东书画名家李伟铭、王潢生、李东伟、羊草、曾景充等诸君,都将夏兄所赠之印常置案头,足见其印艺之魅力。
我不善印,得与夏兄相契握手,常有如沐春风之感,自是夏兄人格魅力与印艺魅力所折服。
中国的篆刻艺术,自秦汉起,陡然而成一座令人高高仰视之艺术高峰,汉印之古朴典稚、浑然天真,素为历代印人所倾倒。及至宋元,印章入画,元明两代,文人直接参与印章的制作和创作中,篆刻艺术有了第二个高峰。有清一代,“西泠八家”的出现和西泠印社的成立及各种流派、印风的形成,又走向了第三个高峰。盈寸之地,一杆铁笔冲切转顿。昕带来的气象万千,着实彰显出中国艺术的神奇与精深。夏穗兄乐于浸淫其中,成为一名虔减而执著的朝圣者。
朝圣,必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传统文化这座高峰穷尽一生也很难登顶。尤其是在这个功利喧嚣、充满诱惑的商品社会,“板凳一坐十年冷”,确实是一种高境界。夏穗兄却在这种不合时宦中守住了自己的法度。
应该说,西学东渐以来,中国的艺术界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热闹和无序。张扬个性,追求风格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同时,荒诞、怪异、造作,以及抽风、梦呓般的作品时相出现,让人陷入了一种茫然、无奈和混乱之中。所以,每与师友们谈艺论道,总感觉中国艺术界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如何与世界对接、融合,而是如何确定正确的审美取向。只有追源溯流,真正搞清是非美丑,明白高下好坏后,才可以再来谈传统文化的复兴,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否则,就永远是南辕北辙。因此,把唯美作为一个赏鉴标准,尊重传统,淡化风格,追求精雅极致,应该成为当前艺术界一种自觉的反思。我们宁可让艺术品离大众近一些,美一些,也不要那种让人不知所云的曲高和寡。让我欣喜的是,中国的艺术界仍然有如夏穗兄这样的艺术家。他们清心淡泊,甘守寂寞,将艺事当成余事闲情来做,在深厚的中华传统中踽踽前行。这是一种寂寞的坚守,也是一种美丽的孤独。
夏穗兄一直以一种玩的心态来进行篆刻创作,他说他的字典中从来没有艺术这个高雅的字眼,称自己只是“余事做印人”,“雕虫小技而已”。我知道这是夏兄的自谦之词,是他为人为艺的高明之处,仅此一点,他在创作心态上便已经与古人神游兴会了。夏兄坚持自己的古典主义审美取向。他不在意时人“匠化”评价,拒绝让自己的印作受到现代功利气息的污染。他不排斥印人鬻印换米,却拒绝卷进商业漩涡中,保留自己独立的创作品格。夏兄治印,根植秦汉,又在明清名家中广猎博取,形成了自己气格不凡的眼界和风格。之后,他于工福庵、陈巨来等近代大家用力最深最勤,始终将醇正、秀雅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由此,他的印不以狂怪、奇诡、粗野夺人耳目,展示的是一种纯正平和的美,营造出清新典雅的静穆之气。尤其是朱文印,结体古雅,用刀爽利,精致而潇洒,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而无一丝浮躁之气。在“暴力印风”风行之今日,夏兄这种如清水芙蓉般的纯正,让人感受到优雅的力量和真正的审美享受。
西方艺术大师罗丹说:“有力量的优雅才是真正的优雅”。当今印坛,“野”气盛行,斯文扫地,许多人漠视传统,而对粗野印风顶礼膜拜,还美其名曰“创新”、“写意”。更有人将一些唯美的艺术精品称之为“匠气”、“俗气”。这是一种无知和浅薄,是治印者基本技能的薄弱和学养的缺乏所致。而对传统文化这座高峰,他们不是虔诚地登山探宝,而是“聪明”地绕开,几番胡乱捣鼓折腾后,就给自己浅薄的加工穿上艺术的外衣,混淆视听,误导受众。这是一种可怕的潮流,既违背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的敬业操守,也加剧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世俗化倾向。所以,我深深地醉心于这种无污染的优雅,也为夏兄的这种“极致”喝彩。
夏兄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也体现到了他为人做事的细节之中。我们常常为他那种认真细致的精神所感动。曾在友人梁基永处见到夏穗兄为其所刊之常用印,五方寿山芙蓉石小印之精美自不待言,每枚印石还亲手刻上了雅致的博古纹作腰饰,有的还在顶部刻上了阳文夔龙图案,专门为印章配制的红木印盒,其精致程度,堪称文房精品。此外,夏兄对传拓钤印都有绝活,他对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完美,绝无丝毫的马虎应付。友人中许多人都成为他的学生。寒斋所藏夏兄传拓之铜墨盒拓片,无论蝉翼乌金,真是美仑美奂,让人不忍释手。诚如基永兄所言:“求之今人中,有此种雅人深致者,恐怕已不多矣。”
“天生金石富斯人”。希望夏穗兄仍能继续坚守这种寂寞,这种纯正,让我们的感动更持久一些,也让更多的艺术家走进回归传统,膜拜传统,复兴传统的队列中。
(责任编辑:朱继红)
相关热词搜索:
岭南
公子
随笔
2022/0517/53571
编者按:本期“跨文体阅读”推出被誉为“岭南四公子”的梁基永、许习文、林锐、李华敏的四篇短文。“公子”一词,现已势微,然此四君,青年才俊,于诗词曲赋、金石书画之造诣,又似非此二字不能当也。四公子中,有世家子弟,也有半路出道;有科班出身,也有自学得成。文采风流,各具特色。所营主业均非文学,亦非文坛圈中人,然读四君所著之文,笔法娴熟,语句清雅,令人几近齿颊生香,兼有真情实感,不由令诵者动容动色,于无声处听铿锵之声。《岭南四公子文》告之我们,文学之生命力不但在文学文本中,而且在一切以汉语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著名学者王贵忱先生特为“岭南四公子文”题头,在此一并致谢。
冒松与董糖
梁基永
作者简介
梁基永,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收藏家,书画家,古代文献博士。喜欢一切与一切“旧时”有关的事物,喜欢写作,喜欢怀旧,喜欢美人名士,著作多种,多与古玩文物有关。
中环士丹利街,陆羽茶室二楼,午后三点,茶客都零星散去,堂倌看见我上来,径直带到靠墙的那张唯一有人的小桌旁,董桥兄早等了一刻了。
从背包中拿出包装得像锦囊的一小包东两,放到桌上,“董糖?!……呵呵”董兄扶着眼镜,开心的神色像挂壁瓶上的火百合花:“几十年没吃过了!”
董糖是江苏如皋的名产,却是我在扬州买到的,那是去找小盘谷的路上,在丁家湾的街口一家百年老店的出品,据说在如皋当地,也没有如此正宗的董糖了。董糖的得名,当然是出自姓“董”的手下,何况这“董”,还是众口相传的美人董小宛!
小宛原名董白,生于崇祯初年,她的名字,是和夫君冒辟疆的声名连在一起的。天下有不少希罕姓氏,只存在于一个地方,这如皋冒氏就是一个。冒原来并非中原姓氏,来源于蒙古,冒襄,字辟疆(1611~1693),是明末的四公子之一,四公子中,有《桃花扇》的主角侯方域等等,可想都是风流才子。冒家在明末也是如皋一方的名门。冒襄的前任女朋友,就是陈圆圆。董白也是“秦淮八艳”之一,丽质动人,几经周折,这对才子佳人终于结成连理,冒已经有了夫人,董自甘做小妾,并且担负起冒家的生活起居之责。小宛在冒家,锦衣玉食没有几天,艰难日子却过了不少。过门几年,李自成的大兵扰乱江南,清兵接着南下,冒家辗转流离,人命虽然没有丢,身家难免荡然。冒襄在到处躲难的过程中大病了好几场,小宛亲自服侍汤水,自己也积劳成病。
冒家对于这个全心爱护家长的小妾,不但没有歧视,甚至是真心的视同手足。在照顾冒辟疆的过程中,婆婆和冒夫人几次要将她替换下来,董小宛都不肯,说:“我能够竭尽全力把公子服侍好了,那就是全家之福。公子能够把病治好了,我纵然得病死了,也是虽死犹生。”
冒公子不愧是文曲星拱照,不但没有病死,还活到八十多岁。纤弱的小宛却早逝在他的怀中,还不到三十岁。冒襄失去小宛的心情,我们都可以想象那种骨肉剥离的痛苦,何况还是小宛这种通文识趣的世间尤物。冒襄的一腔血泪,都凝结存《影梅庵忆语》这小书中。
初看《忆语》,只觉得满纸是“香艳”二字,全文大多数是在回忆和小宛相对的日日夜夜,有些情趣,今天看来,简直是神仙生活,不可想象:
秋来犹耽晚菊,即去秋病中,客贻我“剪桃红”,(剪桃红,名贵菊花名)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枝枝具云罨风斜之态。姬扶病三月,犹半梳洗,见之甚爱,遂留榻右。每晚高烧翠蜡,以白团(白团——扇子的一种)回六曲围三面,设小座于花间,位置菊影,极其参横妙丽,始以身入。人在菊中,菊与人俱在影中。回视屏上,顾余日:“菊之意态足矣,其如人瘦何?”至今思之,淡秀如画。
在病中犹能作此雅致之想,难怪冒公子神魂颠倒。在看明末的一些文献时,我每每发现当时秦淮名妓们的修养确实和名士们相去不远,甚至她们以女性的细腻,更能做出一些惊人的举措以吸引名士的惊讶,小宛的菊屏秋影,只是其中的一粟而已。
冒襄的回忆,连生活中琐碎的片段,也写得细致动人,冒家“水绘园”是江南的名园,经常有各种雅士聚会,他自己喜欢高朋满座,排场也很讲究,小宛却是“于肥甘一无嗜好,每饭,以岕茶一小壶温淘,佐以水菜、香豉数茎粒,便足一餐。”饮食的清淡,益发引起渎者想象小宛的出尘。《忆语》的最后,笔锋一转,好像突然欲语又止的样子,连小宛最后的死状,都语焉不详,令后世的读者对于小宛的死,有无穷的猜想,甚至衍化出“小宛后来被清兵掠去宫中,就是顺治的董鄂妃”等等离奇的传说。不管小宛是死于清兵之手,还是病死在冒襄怀中,冒公子的文章,确实是出自肝腑,尤其是其中的名句: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读之令人掩面。
《忆语》中说,小宛能作小字楷书,还学过画几笔小山水,“能做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小宛的真迹,可信的只见过一件,是在《书法丛刊》上面的一件小楷扇面,至于其它的所谓山水小画、玳瑁扇等等,都不如这小扇子的清气逼人。
一直想找一件冒家的书画解解我的“晚明情结”,董白的东西,当然是梦中的呓语罢了,连冒襄的手泽,都是难得一见的绝迹,我的一件《松石图》,倒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那天走在港岛上环的荷理活道,碰到久不见面的画廊老板贺君,拉我上他的店里坐坐,好事如我者,在人家的店里面都是坐不住的,忍不住左右翻翻店里的东西,这一翻就翻到摆在八仙桌面上的一堆扇面,第一张打开,那种熟悉的明代金黄的颜色直射得我心扑通地跳。“好东西,是从纽约拍回来的,你要了罢。”贺君殷勤地说。
买了许多年的扇子,明代的金扇,敢说见过不少了,但像这幅如此“全品”的。真是没有见过:金色的底子一点都没有掉色,甚至连折痕都是完好没有破损的,可见是没有用过多久就裱好保存的东西。泥金是明代典型的那种,水墨色映衬在泥金上面,神采奕奕,精光射人。
已经忘了当时是怎么讲价钱和怎么走出画廊的,总之在回家的地铁上,我抱着水绘园主人的扇子,“就像抱着九代单传的孩子一样”。这是冒襄送给朋友的贺寿礼物,松树健挺,寿石古拙,虽然不是行家的工细之笔,却流露出文人墨戏的随意和潇洒,一根根松针更是映出主人的不屈天性。画上没有年款,从款字上看,应该是中年的手笔了,也许还是在影梅庵里俪影双栖的时光呢。所钤的印章“辟疆”也是常用的那方,更妙的是,上面还有两方藏印,一方是苏州留园的主人刘蓉峰的,一方是金石大家吴大澄。这小小的一片金色,呼吸过水绘园里的烟霞气,映照过留园冠云峰的苍苔色,还曾陪伴“度辽将军”的铜砚,远涉重洋,最后又安处于我的小书斋,纵然修不到小宛的九年清福,能修到这丝烟霞气长绕山斋,也是我辈的造化了。
冒襄的晚年,还是过得不错的,虽然没有人仕新朝,江南的名士都奉他为泰斗,后来还娶了一位姓金的女史做如夫人。画史上说这金夫人也是闺秀中的名笔,画的比小宛还工细:只是少了
小宛的“楚楚”,毕竟董白的仙气是学不来的。
传说之中,小宛是因为挂念冒襄,从秦淮水巷中亲手做成这酥糖,托人带给公子以寄情愫,特点是入口松化,甘酥香甜。从前在江南,几乎每家都会做,材料也不复杂。董桥兄初尝这味道,还是一九六七年在香港,南渡的上海遗民做这个来寄托乡情。那天晚上他打电话来,问我口感如何,我说因为以前没吃过,一口咬下去,散开掉得满裤子都是酥糖块,桥兄笑得很开心:“那才是正宗董糖的滋味呀!”
故人笑指林中叶——凯庐老人五年祭
许习文
作者简介
许习文,1970年生于揭阳,家世以诗名。六岁能书,十余岁随岭海诗社诸宿老游,乡里以神童目之。曾举办个人书法展,书风文雅俊秀,编著有《五世诗绳》、《艺林广记》、《憨斋藏联》(主编)、《憨斋珍藏书法集》(主编)、《晚香吟馆藏联》(主编)、《潮汕历代墨迹选》(主编)、《印证西泠》(主编)等。
在不久前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傅山的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左下一方“晓峰珍玩”的藏章勾起了我的回忆。说实话,收藏界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晓峰是谁,我却喋喋不休地向驻足者说“这是康晓峰先生的旧藏”,一位长者形象浮现我的眼前。
认识康晓峰先生之前我并不知道他是收藏家,只知道他会写诗,是典型的同光体,古文也写得好,学的是桐城派。我那时正缠绵于李义山营造的诗境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我唐突地向他寄上几首诗,说了些仰慕的话,很快就收到他的回信。他白印的信笺很考究,字写得很小,但很工整。在信中他把我夸了一番,并为我的诗改动了几个字眼,还盛情邀请我去做客。
老人住在距离我不远的小城潮州,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位于东门城楼旁边太平路的一条小巷。小巷名字很典雅,叫图训巷。老人的家就在巷中间,写着凯庐的一座三层楼高的小楼便是,和周围破败的旧房相比,这座并不奢华的小楼显得十分突兀。
开门的正是康先生,已经七十好几的他看起来气色很好,腰板硬朗,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人中很长——相书上说,人中长者多长寿,信然。目光炯炯有神,可以想象,老人年轻时一定是美男子。
对依约而至的我,老人非常高兴,马上把我让上三楼的会客厅。客厅挂满书画,一扇大窗正好遥对韩山,山下韩文公祠和韩江里的汽船也遥遥可见。在大窗前,横放着一张大书桌。案上摆放有些杂乱,对面墙上挂着选堂先生题写的横匾。从康先生自跋得知,“凯庐”置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为庆祝日本投降而名的。横匾两边是老人撰写的对联:凯风畅我心,还须栽竹种梅,招来野鹤;庐居在人境,且喜车尘马迹,不到蓬门。有几分冷峭,不食人间炯火的味道。
老人的潮州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普通话和闽南话,经过攀谈才约略知道他的身世。老人的籍贯是福建长汀,复员到潮州,没想到一住就是几十年,但乡音不改。老人年轻时在潮州经营一家纸行。当时福建到潮州做生意的大多从事这个行业,收藏成了他们这一群体的风尚。老人的伯父漫斋公是前清进士,晚年当过韩山书院山长,也算和潮州有些渊源。康先生的诗学可能是受其熏陶。才坐定,就送我一册他刚刚出版的诗文集《劫余集》,并题上名款,称我为“畏友”。我一翻,发现其中有几首是他年轻时的作品,令我吃惊的是,序言题诗者竟是前清太史公桂南屏!老人觉察到我猜疑的神色,缓缓告诉我——
那是五六十年前的事了,为躲避日机轰炸,康先生避难九龙,巧遇桂太史于翠林洞。康先生把随身所带诗稿向桂太史请教。桂太史以为其诗清新俊逸,有鲍谢之遗。抗战胜利,河山还我,康先生将占今诗收为一卷,以八年离乱,崎岖兵戈之中,几频于危者亦屡矣,故号其集日《劫余集》。
“那时候见到桂太史时就是你现存这个年龄,但诗没有你现在写得好!”老人从不吝啬的夸奖使我感到无地白容。晓峰先生很有老人缘,这从他诗集中不少和前辈唱和的诗中可以看出。那时候潮州是粤东的经济文化中心,集合了一批文化名人,如饶锷、温丹铭、詹安泰、诗人石铭吾,他们成立了壬社,专门以吟诗为事,康晓峰先生就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石铭吾是被陈石遗誉为岭东三杰的诗坛宿老。康晓峰先生和他的来往最为密切。诗集中有好几首挽石铭吾的诗,写得沉痛之极。从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段诗坛掌故:某次茶余,石铭吾将三册诗稿郑重交与康先生,请他代为廛订,说:“子今日为我收诗,他年当为我收尸!”没想到竟成谶语。不久,在对弈时,甫三着便撒手而逝。晓峰先生经理其丧,尽了负土之职。但这三册诗稿却在后来流离辗转中遗失。这使他感到十分愧疚,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年,才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收集了石铭吾先生的数十首诗稿,印成了一本薄薄的《慵石室诗抄》,聊补他心中隐感。这已是后话了。
那天中午,康晓峰先生专门为我在潮州最高级的酒楼设宴,满满一桌佳肴,竟只有我们二人!在我面前,还摆着一瓶酒、一包烟和一个打火机,而他是烟酒不沾,只吃着他喜欢的鱼鳔和几颗水饺,对眼前的鱼、肉却是一筷不动。后来才知道,老人基本是吃素的。
饭后又回到老人家。老人的茶颇为考究,茶色清淡,但入口奇香,直透肺腑。茶过三巡,老人突然问我:想看什么?我一怔,随口而出,有什么好看的?老人笑说:你且稍候。说话问便从卧室拿出一件手卷,从包装材料和绑绳上的玉扣上透出一股摄人心魄的幽光,心知这不是寻常东西,老人把杂零的书案收拾干净,又擦过一遍,铺上床布,才把手卷慢慢展开。“好家伙,吴昌硕的!”我叫了起来。老人颇为得意地点头。这是一件吴昌硕诗稿手卷,录诗多达四十多首,题款为“吴俊”,显然是较早年之作,但写得龙蛇盘结,泽古功深。我屏住声气摩挲了几遍,老人才小心翼翼地卷起包装妥当,放回房间。随即拿出一对姚鼐的五言联。
那天中午,记得还看了郑板桥、何绍基、汉代铜镜等。老人不厌其烦地向我讲述每件藏品的来由。“现在东西不多了!文革时光书画就烧了好几百件!”老人一声叹息,但眼神淡定。
别后,老人写了两首七律寄给我,原稿还在。敬录:
岭海诗坛后起才,清词百读百低徊。
门前疑种先生柳,阶下还栽处士梅。
我欲见君无可往,君其念我倘能来。
春光灿漫相逢日,金曼高楼再举杯。
翩翩不负少年时,文采风流意自奇。
把酒高谈天下事,畅怀竟出袖中诗。
康庄大道当前景,今古撩人别后思。
佳什华章频远寄,老夫一读一嘻嘻。
信中还希望我每月至少能去看他一两次,每次见面都是促膝论诗,清谈过午,而他必定留饭。他也照例只吃水饺白菜,而我面前,必定是摆着烟酒。令我最高兴的是,每一次都能欣赏到他的藏品。
那几年,我对潮州很熟悉,因为康先生在。渐渐因为生活奔波,我和康先生从每月一两次见面,到几个月一次,总以为康先生身体还健康。再见的机会还多,没想到他已经是八十开外的老人了。
大约在2000年的4、5月间,潮州的朋友忽然给我来电说,康先生跌了一跤,伤势很重,住进了医院。我闻讯急忙赶到医院,看着蜷伏在病榻上的他,忽然心里有种不祥之兆。康先生见我来,几次挣扎要坐起,都没有成功,口中嗫嚅着,但已不知道他究竟说些什么。只是黯然地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松开。临别时,他忽然指了指衣架上的外衣,服侍者会意,把外衣取下,他摸索了一阵,终于费力地从口袋摸出了几百元钱。放在我手里,指着嘴巴打了个手势。声如游丝地说:吃饭……
不久就接到康先生去世的消息。虽在意料之中,但依然不愿接受这个现实,连夜写了一副挽联,挂在他灵前。出殡那天。我专门赶去为他送行。看着灵柩远去,我忽然想到他客厅挂着一幅《秋山独往》图,上面题着的诗句:故人笑指林中叶,一日秋风一日疏……
好几年,我再也没有去潮州了。
好几次,当我打听康先生那批没有来得及处理的藏品的最后归宿时,都没有人说得清楚。
当这篇小文打住时,我的案头又摆着一件仇十洲的山水长卷,上面也是那方“晓峰珍玩”的收藏章,我忽然觉得:我和康先生真的有缘!
品高学富 韵味无穷——记王贵忱先生的书法艺术
林 锐
作者简介
林锐,广东潮安人,199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考古专业。任职于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广东站,很快就去为《广州大典》出力了。有点怀旧,不善交际,因此自认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最适合自己。
被潘景郑先生誉为“魁奇之士”的王贵忱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著名学者,其学问研究涉及古文献、古钱币、金石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书画艺术等多个领域,并且都有独到的见解,著作宏富,是当代岭南学界不可多得的一位通才式人物。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文献家通考》收录的存世文献家仅两位,其中之一就是贵老,而另一位则是他的恩师潘景郑先生。仅此一项,已可窥见先生在当代学界的重要地位。
先生生于辽宁铁岭,16岁就参加革命,1949年随大军南下入粤,并定居岭南,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先生从“行伍出身”(先生常用印印文)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硕学之士,其历程不但带有某些传奇色彩,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当下社会片面追求高学历以及由此引起的假文凭泛滥、买卖文凭者众多等不良现象无疑是一种反讽。而先生与周叔强、李一氓、于省吾、容庚、商承祚、魏建功、潘景郑、萧殷、李可染、谢稚柳、唐云、赖少其等一大批当代文化界名流的交往,以及在此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书翰,更是研究当代学术的一座有待开发的宝库。
先生治学之余寄情翰墨,虽然无意作书家,但数十年来孜孜以求,尤精于小楷、行书,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卓然成家,是一名典型的学者书家。先生学习书法,有如其治学,选择了一条常人很少走过的路,体现了先生特行独立的性格和学者的敏锐眼光和不凡的胆略。他首先从流沙坠简入手,继而转学晋人和北魏写经。其写经体小楷结体茂密、捺笔粗重、横笔尖起重收等特征具有明显的晋人写经遗风,而字形偏长、较为清劲的特点等又有北魏写经的意味。重要的是,先生不拘泥于一笔一划的个别特征,而是从整体把握其精神内核,直接在精神层面与古人沟通。因而其作品既能保存早期写经体书法自然淳朴的天趣,又能远离“经生习气”,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直入晋人堂奥,为研习写经体书法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当代写经体书家中,就我所知,其成就还没有足以比肩先生者。仅凭这类作品,先生已足以卓立于当代书坛。
先生喜作小行书。他的行书,出自二王,又出入宋代苏东坡、陆游,明代董其昌以至近代罗振玉诸家,最终“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形成自己闲雅淡适、不急不厉、纯任自然的书风。与他的小楷更多地与古人遗法相反,他的行书学古而能化古,独来独往,空无依傍,直与古人相抗。其笔法灵动婀娜而含刚健之气;结体平和安稳而寓奇崛之相;通篇布局疏朗,气息醇古淡雅,韵味无穷。不论是小楷还是行书,在先生书法作品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这种书卷气是先生人品、学问在朽法创作中的自然流淌,也是其甘于澹泊、不求闻达个性的一种表露。
先生的自书题跋,堪称岭南一绝。他的题跋,多以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写成,文风简洁朴实,不故作古奥难懂之语,平淡天真,韵味隽永。先生的自书题跋,其内容涉及人物考评、文物考证、书画品题、古籍校勘等诸方面,或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近千言,或言简意赅,寥寥数十字,但都能言尽其意,透彻明了。这种文风,与其书风正好是相得益彰。锦上添花。先生收藏书画,于可赏性之外更重可读性。先生对藏品如是,对自己的作品当然也不例外。可观可赏,可品可读。我们在欣赏先生精湛的书法艺术之余,更能窥见先生学术成就之一斑,分享其研究心得。于先生来说,书法是小道,是余事,但依然如此郑重其事,则知先生为人和治学的严谨。
清代梁山舟曾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杨守敬对此补充“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学书迩言》观先生作品集,知杨氏所言之不谬。在我看来,当代书坛是热闹有余,精彩不足,到处充满浮躁之气,其根本原因。是从事这一行的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其实,对艺术家而言,到了一定层次之后,技法等因素已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天分和学养。因此,我认为,当代书坛缺少的不是形形色色的理论(西方层出不穷的理论随时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而是学识。
天生金石富斯人——夏穗其人其印
李华敏
作者简介
李华敏,湘东人氏。出生农家,高中文化。年届卅五,一事无成。喜食辣椒,嗓门粗大,爱玩爱笑,体胖心宽。身无斯文气,喜钻故纸堆,痴恋旧时月色,纯属附庸风雅。新闻行当,摄影专业,嗜好收藏,喜交诤友,偶尔写字玩玩。自诩“戎马书生”,人称“死不要脸”。
艺术,是一眼洗心泉。人类在物质文明获得一定满足后,往往会醉心于某种艺术。所以,我有时更愿意把艺术当成是一种宗教来朝拜,让心灵和感情得到最大的慰藉和真正的净化。
和我有同样癖好的,是一圈“痴恋旧时月色”的朋友。每当华灯初上,霓虹闪烁,面对繁华、热闹却又喧嚣、狂躁的大都市,我们这三五知己,往往挤进羊城中的某一隅,泡上一壶香茗,天南地北地神聊至深宵天明,真有不知人问天上之快意。夏穗兄是其问一位“香茶可以醉,清谈亦可饱”的谦谦君子。
古人云:“书如其人”。我读夏穗兄有感“印如其人”。夏兄为人谦和,办事严谨细致。其印也是俨若君子,端庄质朴,有庙堂之气。我服膺于他那种从内心透出的儒雅气质和君子风范,更折服于他为人为艺追求极致的认真态度。夏穗兄治印早已蜚声南粤,不少学界名流和艺术名家均赞许有加。学界泰斗、铁岭王贵忱先生常用印多出自夏
兄之手,钤之书画名迹、古籍善本,熠熠生辉。广东书画名家李伟铭、王潢生、李东伟、羊草、曾景充等诸君,都将夏兄所赠之印常置案头,足见其印艺之魅力。
我不善印,得与夏兄相契握手,常有如沐春风之感,自是夏兄人格魅力与印艺魅力所折服。
中国的篆刻艺术,自秦汉起,陡然而成一座令人高高仰视之艺术高峰,汉印之古朴典稚、浑然天真,素为历代印人所倾倒。及至宋元,印章入画,元明两代,文人直接参与印章的制作和创作中,篆刻艺术有了第二个高峰。有清一代,“西泠八家”的出现和西泠印社的成立及各种流派、印风的形成,又走向了第三个高峰。盈寸之地,一杆铁笔冲切转顿。昕带来的气象万千,着实彰显出中国艺术的神奇与精深。夏穗兄乐于浸淫其中,成为一名虔减而执著的朝圣者。
朝圣,必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传统文化这座高峰穷尽一生也很难登顶。尤其是在这个功利喧嚣、充满诱惑的商品社会,“板凳一坐十年冷”,确实是一种高境界。夏穗兄却在这种不合时宦中守住了自己的法度。
应该说,西学东渐以来,中国的艺术界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热闹和无序。张扬个性,追求风格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同时,荒诞、怪异、造作,以及抽风、梦呓般的作品时相出现,让人陷入了一种茫然、无奈和混乱之中。所以,每与师友们谈艺论道,总感觉中国艺术界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如何与世界对接、融合,而是如何确定正确的审美取向。只有追源溯流,真正搞清是非美丑,明白高下好坏后,才可以再来谈传统文化的复兴,谈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否则,就永远是南辕北辙。因此,把唯美作为一个赏鉴标准,尊重传统,淡化风格,追求精雅极致,应该成为当前艺术界一种自觉的反思。我们宁可让艺术品离大众近一些,美一些,也不要那种让人不知所云的曲高和寡。让我欣喜的是,中国的艺术界仍然有如夏穗兄这样的艺术家。他们清心淡泊,甘守寂寞,将艺事当成余事闲情来做,在深厚的中华传统中踽踽前行。这是一种寂寞的坚守,也是一种美丽的孤独。
夏穗兄一直以一种玩的心态来进行篆刻创作,他说他的字典中从来没有艺术这个高雅的字眼,称自己只是“余事做印人”,“雕虫小技而已”。我知道这是夏兄的自谦之词,是他为人为艺的高明之处,仅此一点,他在创作心态上便已经与古人神游兴会了。夏兄坚持自己的古典主义审美取向。他不在意时人“匠化”评价,拒绝让自己的印作受到现代功利气息的污染。他不排斥印人鬻印换米,却拒绝卷进商业漩涡中,保留自己独立的创作品格。夏兄治印,根植秦汉,又在明清名家中广猎博取,形成了自己气格不凡的眼界和风格。之后,他于工福庵、陈巨来等近代大家用力最深最勤,始终将醇正、秀雅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由此,他的印不以狂怪、奇诡、粗野夺人耳目,展示的是一种纯正平和的美,营造出清新典雅的静穆之气。尤其是朱文印,结体古雅,用刀爽利,精致而潇洒,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而无一丝浮躁之气。在“暴力印风”风行之今日,夏兄这种如清水芙蓉般的纯正,让人感受到优雅的力量和真正的审美享受。
西方艺术大师罗丹说:“有力量的优雅才是真正的优雅”。当今印坛,“野”气盛行,斯文扫地,许多人漠视传统,而对粗野印风顶礼膜拜,还美其名曰“创新”、“写意”。更有人将一些唯美的艺术精品称之为“匠气”、“俗气”。这是一种无知和浅薄,是治印者基本技能的薄弱和学养的缺乏所致。而对传统文化这座高峰,他们不是虔诚地登山探宝,而是“聪明”地绕开,几番胡乱捣鼓折腾后,就给自己浅薄的加工穿上艺术的外衣,混淆视听,误导受众。这是一种可怕的潮流,既违背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的敬业操守,也加剧了当代艺术创作的世俗化倾向。所以,我深深地醉心于这种无污染的优雅,也为夏兄的这种“极致”喝彩。
夏兄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也体现到了他为人做事的细节之中。我们常常为他那种认真细致的精神所感动。曾在友人梁基永处见到夏穗兄为其所刊之常用印,五方寿山芙蓉石小印之精美自不待言,每枚印石还亲手刻上了雅致的博古纹作腰饰,有的还在顶部刻上了阳文夔龙图案,专门为印章配制的红木印盒,其精致程度,堪称文房精品。此外,夏兄对传拓钤印都有绝活,他对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完美,绝无丝毫的马虎应付。友人中许多人都成为他的学生。寒斋所藏夏兄传拓之铜墨盒拓片,无论蝉翼乌金,真是美仑美奂,让人不忍释手。诚如基永兄所言:“求之今人中,有此种雅人深致者,恐怕已不多矣。”
“天生金石富斯人”。希望夏穗兄仍能继续坚守这种寂寞,这种纯正,让我们的感动更持久一些,也让更多的艺术家走进回归传统,膜拜传统,复兴传统的队列中。
(责任编辑:朱继红)
相关热词搜索:
岭南
公子
随笔
2022/0517/53571
上一篇:给李慎之先生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