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湖南省农村防雷问题研究

关于湖南省农村防雷问题研究

时间:2025-08-02 07:57:15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湖南省农村雷电灾害的频繁发生的现状及在防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从政府主导和防雷技术措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剖析研究,旨在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湖南:农村:防雷

雷电是自然界最为壮观的和重要的大气现象之一,伴随着雷电,有声、光、电等多种物理现象发生,早在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对闪电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闪电的本质。[1]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2]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雷电造成的灾害自远古以来一直威胁着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生活中,雷电除仍对生命造成危害,使建筑物和森林发生火灾,更严重的是对电力、广播电视、航天航空、邮电通讯、国防建设、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电子工业等几乎是各行各业产生危害,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微电子设备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敏感,更使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加剧,经济损失剧增。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亿次雷暴发生,平均每小时发生2000次雷暴,而每分钟平均发生I~3次云对地闪电,全世界每年因雷击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亿美元以上。[1]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湖南省农村雷电灾害的频繁发生的现状及在防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全面推动农村防雷减灾工作,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来进行剖析研究。

l湖南省农村防雷现状

1.1雷电灾害事故统计

据2012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统计,2012年湖南省共发生雷电灾害552起,其中发生在城市113起,导致7人受伤、2人死亡;而发生在农村的雷灾达到439起、共造成12人死亡、9人受伤。[3]农村灾害事故占到总事故的80%以上。如2012年7月16日16时左右,株洲市炎陵县策源乡到坑村村民吕春香一行5人在一高山采山苍子经过一棵大树时,正遇一闪电击中大树,吕春香(当时撑着雨伞)、尹志梅2人恰处于树下,导致吕、尹2人当场身亡,另3人未受伤,大树被雷击掉了一大片树皮。2012年7月31日16时30分,通道县牙屯堡镇外寨村村民吴和兰、吴柱兰两姐妹在河边洗衣服时遭受雷击,两人当场死亡。该村10户村民家中遭雷击。2栋房屋囚雷击受损,3台计算机、10台电话机、2台电视机被击坏,直接经济损失10万余元,间接经济损失12万元。

1.2防雷的基本情况

目前农村防雷基本上是空白,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民房、学校、其它公共场所建筑物及空旷田野,农村电力、电信、有线电视、卫星天线、家用电器设备等都没有安装雷装置,即使有安装简易的防雷装置也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甚至还存在引雷的安全隐患。因此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2湖南省农村防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防雷意识淡薄,缺乏科学防护知识

农民普遍存在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低,更不知道如何进行科学防雷。大部分农民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释雷电现象,认为只要不做坏事,就不会遭雷劈。尤其在农忙时期,遇到强对流的雷雨天气,不去及时躲避雷击,而是抱着侥幸麻痹的思想照样在田间劳作行走。农忙时期往往正是雷暴天气高发期,所以发生人畜伤亡的事件频繁。

2.2防雷减灾管理薄弱,缺乏及时、高效的联动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和《湖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都赋予了气象局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县级以上气象主管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内防雷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支持,湖南省防雷减灾工作也取得卓有成就。城市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已日趋完善,但作为广大农村的防雷减灾工作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县局存在经费少、人员少等客观原因,导致防雷工作不能完全深入到农村。

2.3农村民居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科学防雷措施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普遍农村的民居防雷设施几乎没有。大部分农村民居采用砖混结构的人字型屋顶,少部分是钢混结构也未进行引流接地,即使安装简易的防雷装置也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不仅如此,大多数民居的楼顶上安装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太阳能热水器、金属储水罐等这些都成了“引雷针”还有设置在空旷的田间临时茅草屋、路边的躲雨亭等多无防雷装置,容易造成直击雷。其次农村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防雷不规范。由于这些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等架空线长距离架设直接入户,未在前端和入户终端安装适配的电源及信号的避雷器,容易造成感应雷。另外在室内外乱拉乱接电力、通信线路甚至还用来凉衣服、家用电器设备未可靠接地,线路老化等,这些因素也能造成感应雷击和引发火灾。

2.4农村民居及公共建筑物等选址受到影响,缺乏科学依据

由于农村地域辽阔,受气候、地形、地貌等影响、民居的选址存在误区。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而居。山区的民居一般选择在迎风的山坡、山丘上,平原地带的民居一般则选择在田问地势较为高的地方或一些湖泊、河道与马路交界面。尤其是具有潜在的爆炸环境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选址一般都在山上。根据雷击的选择性原理分析,迎风的山坡、山丘、空阔的田野、湖泊、河道与马路交界面等遭受雷击的概率相当高,是典型的雷击高发区域。

3湖南省农村防雷措施

3.1宏观层面

3.1.1加强防雷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农民防雷意识

由气象主管机构牵头,政府及各相关单位配合、通过广电媒体、网络、电话、报纸、宣传画册、手机短信、墙体广告、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气象信息员等多种传输介质为载体,多方位、多角度对防雷法律法规、科普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全力、扎实、有效推进农村防雷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

3.1.2创新防雷减灾管理模式,实现政府及部门问的高效联动机制

由县级政府主导协调,各职能单位密切配合,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有效链接,以乡(镇)为单位的面对农村的政府服务中心,将防雷工作纳入其中,达到从前期建(构)筑物设计图审报建、施工、检测验收及维护较为完善的农村防雷管理服务体系。定期组织和开展针对农村建筑施工人员、乡村骨干的防雷技术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防雷施工技术水平,从而到达在具体民居施工过程中能正确运用防雷知识。以解决当前防雷技术人员不足、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

3.1.3政府出资,多开展一些农村示范性防雷工程及惠民基础设施

由于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较差,经济落后、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不太可能自己出钱在村落、自家房屋、其它公共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建议政府出资对曾遭受雷击严重自然村、民居或公共场所开展一些示范性防雷民生工程;气象主管机构定期到农村学校、医院、企业、村民民居等其它公共场所进行防雷安全检查,对检测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并指导防雷设计和施工;给予农村防雷技术服务收费特殊的减免优惠。为提高农民防雷减灾意识,也能起到以点带面的宣传效应。

3.1.4全面推动《湖南省农村民居防护工程技术规范》的进程和普及

目前《农村民居雷电防护技术规范》DB43/T 7182012是为地方标准,应尽快努力上升到国家标准,成为指导全国农村防雷的技术规范。农村民居很大程度都是农民自主设计、自主施工,建议制作通俗易懂的农村民居防雷设计、施工图集,通过管理平台,层层推广。

3.1.5加强雷电灾害调查、监测和预警

气象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防雷预警联动机制、明确责任人(各级安全负责人、防汛责任人、交警指挥人员、中小学安全负责人、信息员等)及时通过各种手段(广电媒体、网络、电话、报纸、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传输介质)把雷电预警信息传到农村、农户,有效地提醒农民避免雷击。雷电预警信息要有提示农民必要的防雷知识,让农民及时采取简要的防雷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雷灾事故发生。如:出现雷雨天气时,在室内外如何防雷。尤其要有针对性的对偏远山区的预警,保障信息畅通。要调查掌握本地雷击规律,编制农村雷击易发区雷击灾害防御规划和雷击风险区划,不断提高雷电预警预报水平。

3.2微观层面

加强农村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科学防护措施

3.2.1农村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①对已出现雷击事故的自然村(民居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要实地进行勘察,正确分析雷击原因,弄清该村的地形地貌、雷电路径特征等。根据调查情况制定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书并提出经济可行的防雷设计方案。②对从未出现过雷击事故的自然村:分析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提醒该村今后建房时要合理选择位置,对已建好或未建的建(构)物提出经济可行的防雷设计方案及预防措施。

3.2.2农村民居的防雷措施

农村民居防雷不能与城市高层智能建筑防雷相提并论,不可能购买和安装价格昂贵的防雷设备。因此,要讲究科学性、经济适用、耐久可靠三条原则。主要参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卜2010、《农村民居雷电防护技术规范》DB43/T 7182012等标准执行。

参考文献:

[1]陈渭民.雷电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2.

[2]许小峰.雷电灾害与监测预报[J].气象,2004,30(12):17-21

[3]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中国气象学会雷电委员会2012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G]2013(内部资料).

[4]朱明,丘志彪,等.探讨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及防雷减灾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3(1):90-92.

[5]周红彬.农村防雷现状及科学防雷措施[J].宁夏农业科技,2012,53(07):65-66,6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7]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43/T 718-2012农村民居雷电防护技术规范[S].湖南: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12.

[8]部分数据取得来源于湖南省气象局法规处,湖南省防雷中心,株洲市气象局防雷减灾办.

相关热词搜索: 湖南省 防雷 农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