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中英两国兼具同质性与差异性,我们主要从人口、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技术、城镇化以及自然因素七个角度对中英雾霾治理的条件进行对比。探寻中国雾霾得到治理的方法。
关键词:雾霾 治理 条件对比
随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召开,生态问题又一次被提上议程。而在20个世纪五十年代,与中国同样是“工业大国”的英国也是雾霾频发,最终引发了“伦敦烟雾事件”。为此通中英对比,探寻解决中国雾霾问题的路径。
1.雾霾及雾霾治理概述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雾霾主要是受人为环境污染影响形成的,而气温低、风速小等自然条件所导致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影响。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一般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雾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又极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可迅速形成污染。
雾霾治理的定义。治理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中英雾霾治理的条件
2.1 英国雾霾与中国雾霾的过去与现状
英国作为20个世纪的头号工业强国,革命为其带来了工业的快速发展,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20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的“伦敦烟雾事件”。据英国官方统计,在5日时间内5000多人丧生,有8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相继死亡。这些都令英国官方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于雾霾的治理,最终重还英国蓝天白云。
中国则与英国恰恰相反,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还处于建国初期,国家建设刚刚起步,蓝天白云处处可见。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大范围出现雾霾覆盖,据环保部数据,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出现雾霾,波及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
2.2 中英雾霾治理的条件对比
中英两国先后是世界“制造大国”与工业强国,也都先后出现雾霾问题,而中国似乎是在走英国曾经走过的路。为了不再让历史重演,对于英国雾霾治理的研究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PEST分析法的扩展形式STEEPLE分析法研究影响雾霾治理的主要因素有: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具体比较内容如下:
人口。英国作为十九世纪的头号发达国家,虽然经济的发展迅速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增长迅速。但由于疾病、战争等因素,英国人口在20世纪之前增长速度缓慢,国家总体人口数量少。随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发生改变,人口增长率又呈现下降趋势。两者相互作用,英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渐出现负增长。由于英国人口相对较少,因此在雾霾治理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少,治理所耗费时间也相对较少。
中国则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偏大,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人口越多就会对雾霾的治理造成越大的阻力。举例而言,虽然国家屡次颁布“禁车令”,但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对于私家车的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导致对雾霾的贡献不断增长;[1]因此,相较于英国而言,中国的庞大人口确实为中国的雾霾治理加压很多。
政治。英国为了进行雾霾治理,政府实现多部门、各层级的联合治理。例如,英格兰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就在1996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组,国家河流管理局、英国污染监察局、废物管制局、环境事务部下属的一部分分支机构被合并,统一的环境管理机构。
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致使政府的政策执行缺乏力度,并且各级政府之间缺少联合互动性的工作,形成了政府低效率的运行方式,进一步延缓了雾霾治理的速度。
法律制度。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雾霾问题主要是由工业污染造成的,政府为了进行雾霾治理,确立了严格的立法程序以及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从而遏制工业污染。例如,1954年,为了控制烟雾排放,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在此之后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治理环境。旨在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中国为了治理雾霾也同样进行了严格立法。近期,中国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介绍今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部署时表示,“要加大信息公开,让所有的污染源暴露在阳光下,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来形成共治雾霾的局面”。并且陈吉宁还表示,要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全面实施“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真抓实干,提高治污水平,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科学治霾和系统治霾的水平。”
经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积累了足够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关于雾霾问题的治理,英国采取了从高能耗产业向低能耗产业升级的办法,实现低碳经济。英国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对于高端产品的生产,由工业内部转向服务业。[2]也实现了雾霾的成功治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雾霾问题上,低端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低附加值的情况下生产同样的商品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和其他资源,排放更多的污染。并且由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迟缓,加剧了雾霾的严重性。据统计,中国工业部门2011年耗能量达到246440.96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1%。与英国相较,造成了中国的工业污染严重,从而致使雾霾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
技术。英国针对雾霾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实时监控空气质量,及时公布监测结果。为此,英国建立了全国性的监测网络,进行空气中各种污染物水平的测量,仅伦敦就有超过100个监测点。
中国则针对雾霾问题,进行了能源升级、能效提升和减少污染的技术的研发。减少污染的技术路径主要包括各种选煤技术、除尘技术、碳捕获技术、脱硫和脱硝技术等;但与英国相比较,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限而使这些技术及新能源的研发缺乏资金导致技术层面的不足,并且即使取得技术成果也不能在中国大范围的推广运用。
城镇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城市化的国家,至19世纪晚期,英国70%的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城镇人口已经占总人口33%的国家。而英国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干预,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保护城镇环境,减少城镇化带来的雾霾问题,例如,英国为了减少城市废气排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70%的市民可以乘公交上下班,从规划源头减少出行距离和次数等。
中国自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也发展迅速。高速的城镇化加重了大气污染。城镇人口迅速膨胀,工业迅速发展,城镇中生活与工业废气排放量明显增加,导致大气污染加重。其中,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的排放,据统计,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占废气排放总量的85%以上,与英国相较,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为粗放式发展,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地形与气象。英国处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东岸,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而潮湿和阴冷的空气则易引发大雾,因为当大气中湿度较大时,悬浮于空中的颗粒物吸附凝聚水汽形成雾。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且呈阶梯状分布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大大地提升了东部地区的湿度。因此,与英国的湿润气候相比较,中国湿度较低的空气更易形成雾霾天气。并且由于中国的内陆地区靠近西北、蒙古和中亚,各种颗粒物有了充足的来源——沙漠化地区远距离输送的沙尘以及本地裸露地表造成的扬尘。总之,与英国的条件相较,中国的雾霾治理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因此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治理雾霾,还祖国一片蓝天。
2.雾霾治理的未来发展
通过分析中英两国的雾霾治理条件差异,作者提出几条关于雾霾治理的思考:第一,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约束人们的行为。雾霾问题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活动,要治理雾霾,就要树立、培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例如使人们自觉降低污染排放、使用环保设备等,这样就能给大气一个自我修复的时间,从根本上治理雾霾;
第二,开发新型环保能源技术,将我国的粗放式高耗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型环保能源,诸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自然不会造成很大的大气污染;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惩治大气污染行为。为对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行为进行约束,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抵制企业的不法行为,加强公众的监督,开设公众监督的渠道和平台,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督,从而对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
随着雾霾状况的不断恶化,雾霾指标已一步一步挤到国家重大灾害事件处理的紧急线上。需要各界积极为雾霾的治理献计献策,更需要政府和民众的长期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戴星翼. 论雾霾治理与发展转型 [J].探索与争鸣,2013(12).
[2] 张孝德. 从伦敦到北京 中英雾霾治理的比较与反思[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2).
相关热词搜索: 中英 治理 条件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