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中发展能力模块的二选一方向课程设置不合理,三用原则(够用、实用、有用)显现不够。如下面的表1所示(摘自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需要在两个方向中选择一个,从课程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出,程序开发的前端、后台及数据库技术基础都在方向一模块,而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及就业趋势在方向二模块,所以不管选择哪一个方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都有所欠缺,本专业2013届的学生56人,因此会造成某个方向的选择人数偏少,这样不仅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完整,对教师的教学课时也会造成很大压力。结合我校课程建设的三用原则,我们的思考和应对策略为:学校可以考虑对人数较少的专业,允许只设置一个方向,这样可以将两个方向的课程进行整合,既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需要,又能适应技术发展趋势的新需求。
表1 二选一方向课程表
Web应用开发能力(方向一)Web应用开发技术企业级应用开发技术*
Web开发基础Oracle数据库技术实训*
Oracle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方法学实训*
面向对象方法学企业级应用开发课程设计*
移动应用开发能力(方向二)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嵌入式UI设计与开发*
Linux系统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一)*
面向对象方法学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二)*
面向对象方法学实训*移动应用开发课程设计*
注:*表示校企合作教育课程
2 校企合作问题与思考
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教育與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也是教育为学生、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4]。企业作为最主要的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结构需求是最清楚的,作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走校企合作建设之路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5,6],但人才培养是根本目的,而校企合作只是实现方式,本专业自从创办以来,就开始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合作对象有待优化,合作内容有待深入。当前软件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对象还停留在培训实训的层面,合作内容主要在课程层面,让企业的一些老师来学校给同学们上一些课程,比如表1中带*的课程,这种合作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校师资课时方面的压力,但未能真正解决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的深度结合。我们的思考和采取的应对策略为:学生见习和实习将直接找对接生产企业、用人企业的合作,让学生的成长与就业需求密切结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2)合作的受益面有待扩大,合作的方式有待优化。当前本专业校企合作考虑的主要是如何与培训企业一起培养学生,方式主要是通过培训企业教师授课,或者企业教师来学校授课,或者学生去企业接受新技术学习,企业带有盈利目的,学生每年需多交一定的实训费,这种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学生的经济负担较大,二是对培训企业有一定的依赖性。我们的思考和采取的应对策略为: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其受益面不仅要培养学生,还需培养教师,而后者应该更重要。人才培养是根本目的,校企合作是实现方式,把本专业教师培养成知需求、懂技术、开眼界的双师型队伍,在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与生产企业、用人企业相结合,这样自然能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专业的持续发展与立业之本。
3 师资队伍问题与思考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当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师资不足,专业背景结构不优。面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应该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目前教研室成员中只有一位老师有企业背景,这不利于软件工程专业个性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同质性问题。我们的思考和采取的应对策略为:大力引进软件工程专业或有过实践项目经历的师资,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学需求大且人才引进难度大的问题,本专业也可以适当考虑重点大学的对口本科毕业生作为实验室教师。(2)教师课时压力大,专业建设任务重。一方面,由于师资不足,本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同时都还要承担公共课的教学任务,每位老师的课时量都很大,有的一个学期甚至有400个课时。另一方面,为应对IT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本专业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变动较大(比如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有近十门变更的课程),因此每年都有一批新的课程开设,这样每位老师的知识更新压力也都很大,上新课的频率高,系部对上新课的激励措施不够,这样就造成了大家都不愿意上新专业课,而更倾向于重复课或公共课,因为课时费津贴只与课时量挂钩,上一门新专业课,老师需花费的时间与努力却远大于上两门公共课或重复专业课程,教师对专业建设的思考缺乏主动性。我们的思考和采取的应对策略为:(1)加强上层设计,在师资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做好课程群设计,让每一个老师都有一个专业课的主攻方向,此方向一旦确立,短时间内不要轻易变动,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跨方向上新课的压力;(2)只有把专业建设好了,系部才有立系之本,在系部层面设计专业建设激励措施,比如在课时收入分配方面加强教师积极建设专业课程的引导性等。
4 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探讨
作为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是我们工作的成果,高校的竞争力与知名度归根结底体现在毕业的学生(校友)身上,而学生要有较好的发展,在校期间必须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就业市场及未来的社会中突异而出。为应对上述问题,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建设精神与够用、实用、有用的课程建设三用原则,本专业将探索以學生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首先明确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需求意识+开发技术+工程能力”;其次组合师资,整合力量,建立配套的服务团队,包括:面向学生基础培养的教学服务团队、面向学科竞赛的学生指导服务团队、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项目服务团队、面向企业市场对接的实践服务团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见图1所示。
图1 以学生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图
5 结束语
当前,在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的背景下,通过大力引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或有实践项目经历的技术专业人员,加强上层设计、建立并完善有关激励措施等,可以有效改善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我们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可以探索以学生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精而专、专而实的专业建设方针。
参考文献:
[1]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教育视界·聚焦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上))人民日报,2014,05,08.
[2]严丽萍.基于高校职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1):63-66.
[3]胡夏楠.地方高校职能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98-100.
[4]竺辉,方湖柳.2006年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9-12.
[5]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71-75.
[6]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62-66.
作者简介:米春桥,通讯作者,男,湖南怀化人,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 计算机工程系,湖南怀化 418000
基金项目:怀化学院教学改革资助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3JJ60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41301084)。
相关热词搜索: 软件工程 探讨 院校 策略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