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反腐败;表现特征;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当前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特别是纪检干部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构建惩防腐败体系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深化企业改革改制的客观要求。党中央提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部署,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史进程相适应,符合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规律,也体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属性攻反腐倡廉进程的客观众要求。
(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构建惩防腐败体系是国有企业铲除滋生腐败土壤条件的迫切需要。在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中,由于目前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约束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腐败易发多发现象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如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挪用,掏空国有资产等,只有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构建惩防腐败体系是提高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素质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各种腐败现象也在逐渐滋生,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只有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气,提高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反腐败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
党的建设,就是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在新时期驾驭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迎接各种挑战和风险,克服弱点和不足的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建设除了组织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建设和作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聚和社会精神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面前拒腐防变能力。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是新时期全面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民族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腐败的表现方面
(一)群体化。目前,有些地方的犯罪分子结伙营私,许多案件往往都是因查处一个腐败分子而“拔出萝卜带出泥”。串案、窝案犬牙交织错综复杂,是这几年中央和各地反腐败斗争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二)高位化。就年龄阶段看,在这些高官中既有意气风发的中年,也有垂垂老矣的暮年;就罪名而言,既有常见的受贿罪、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也有鲜见的爆炸罪、重婚罪等;就出身而言,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出身平常人家,也有少数是高干之后;就生活作风而言,他们中近半数人生活腐化,包养情妇或有婚外恋情。
(三)落势化。腐败的落势化是指腐败逐步由中高层向基层渗透,由领导干部向非领导干部渗透的趋势。近年来,腐败落势化使一些“官场小人物”成为“贪腐的硕鼠”,由腐败舞台的配角变成主角。
(四)低龄化。腐败低龄化是干部年轻化的伴随现象。年龄、学历与腐败或抗腐败能力并不成正比。一方面,并非干部年轻、学历高就能保证权力的廉洁性;另一方面,也并非干部年轻、学历高就会导致腐败率的提高。即使是年轻的、高学历的干部队伍,依然需要加强廉政建设教育。
(五)期权化。期权本是建立在期货基础上的经济学概念,将“期权”引进到“有权人”和“有钱人”进行的权钱交易中,是基于腐败发展的新态势。腐败的期权化是权力场上的“期货交易”,这种交易不是当场兑现,而是为多年以后,甚至退休以后,再连本带利收取好处。这种期权化的体现是多样的,可以在离职前安插亲信或选定“接班人”,也可以是在位时为企业牟利,等退休以后再通过到企业“打工”享受权力的回报,利用自己在位时积累下的“活动能量”来换取企业的股权,甚至还可以将这种股权转让给自己的下一代,
(六)隐蔽化。所谓腐败的隐蔽化是指腐败隐藏较深,不易被发现,也很难留下作案痕迹的趋势。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监督力量的增强、监督体系的完善,腐败将越来越趋于隐蔽化。如果从历史原因分析,腐败的隐蔽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如潜规则、圈子文化等方面有关。潜规则文化在官场中流行,会影响制度的执行,消解现有制度的有效性,
(七)新型化。目前,我国出现腐败的新型化趋势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与新兴领域相伴随的腐败。由于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拍卖、博彩、慈善等方面制度跟进不足,反腐败的具体举措还不甚完备,导致在这些领域涌现出一些新型腐败案件。
(八)巨额化。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则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郑州晚报》刊文指出,2009年已基本查明涉案的31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046 6亿元,人均涉案金额高达1.098 2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27 3亿元,人均贪污、受贿3 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38 7亿元,人均挪用公款1.437 6亿元。
(九)国际化。全球化给腐败的治理带来严峻挑战。伴随全球化的发展,有些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共同犯罪;有些腐败分子利用国际法律的差异性搞国内犯罪,国外洗钱;有些腐败分子则以境外商人为合作对象,在境外交易后将赃款赃物滞存境外;更有甚者“适应”全球化发展之需将身家老小输送到国外,自己成为一名“裸官”。这些“裸官”有的将国内捞到的钱财存入国外账户,有的自己也弄到国外的绿卡,还有的创造出外考察机会。
(十)渗透化。目前,腐败的渗透性有不断向更广泛领域蔓延之趋势。一是从易腐领域向其他领域渗透。腐败需要条件,它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是权力的滥用导致的必然结果。
四、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利益驱动因素。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刺激了人们物求欲望的增长,原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意识形态的强大约束作用维持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等传统美德开始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追逐合理性利益的伦理,这种伦理弱化了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使得一部分人物欲膨胀,形成钓鱼至上和商品拜物观念。
(二)教育不到位。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解决人的行为中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中的问题,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思想教育虽然搞了,但存在着满足于搞过了、学过了、看过了的自我满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思想教育工作潜移默化的作用认识不够,对思想问题的反复性认识不深,没有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造成学习教育形式单一,形成一种完成任务为目的的低层次循环,从而造成个别人思想滑坡,道德败坏,行为失控。
五、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
(一)严格理论学习制度。要坚持严格理论学习制度。要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员干部队伍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党风廉政的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学习教育要经常化、长期化,对学习教育的检查,要轻过程、重结果、轻形式、重质量。要通过理论学习教育,提高干部队伍勤政、廉政、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帮助党员干部正确对待名利和权力,正确对待纪律与自由。
(二)变化教育手段,注重教育质量。要突破旧的教育模式,变化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直观性,在学习领悟党风廉政建设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活教材。一方面树立正面典型宣传引导,弘扬正气;一方面深刻剖析反面案例,立镜为鉴。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直观性,提高教育质量。
(三)要突出重点。党风廉政教育的对象要以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教育使他们弄明白权力是为谁服务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他们的宗旨意识与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对排查出的问题要逐一落实整改措施。教育的内容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纪国法教育为重点,通过“三个代表”教育解决为谁当官、为谁掌权的问题,通过党纪国法教育解决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的问题。
(四)要把握监督重点。首先是领导班子成员要互相监督,能够自觉接受监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杜绝凌驾于组织之上的现象,要开好民主生活会,特别是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督促与会同志对有关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次要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领导干部要自觉参加党的支部生活会,放下架子,倾听群众呼声,改进工作与作风。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从严治党是我党的一贯方针,因此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严格执行责任制,在执行中要自觉主动不打折扣,不走样。不能“说归说,做归做”。对违反责任制规定的责任人要严肃地追究责任,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对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决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腐败是全球公敌,反腐倡廉是世界各国政党、政府和民众的共同事业。科学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是建立在正确把握腐败发展趋势和科学研判反腐败形势的基础上的。当前,随着各国对于反腐败的日益关注,腐败形式也不断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向。腐败形式的变化有时会使反腐败工作更加艰巨,甚至时显被动。正缘于此,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对反腐败的错误认识和判断,需要作出厘清并予以正确引导。□
(编辑/李舶)
相关热词搜索: 反腐败 对策 腐败 特征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