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美国国会图书馆RDA服务实践所感

美国国会图书馆RDA服务实践所感

时间:2025-08-02 07:59:03 浏览次数:

〔摘 要〕2010年底美国国会图书馆结束了对RDA这种新的编目规则的最新测试,并且为编目者桌面订阅用户推出RDA服务,标志着RDA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笔者通过介绍RDA的结构内容、性质与特点,试图分析RDA这种新的编目规则标准在中国应用会存在哪些问题,并通过RDA带来的影响和启示探讨当前编目标准规则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文献编目;著录标准;AACR2;RDA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1.018

〔中图分类号〕G25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1-0075-04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RDA Service Practice FeelsYang Liping

(Library,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By the end of 2010,the Library of Congress has finished the latest test on RDA new cataloguing rules,and in order the lister table top subscribes to a consumer debut RDA service,which mark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development stage of RDA.The author attempted to analyze problems that may exist in the application of RDA new cataloguing rules and standards in China by introducing structure,contents,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DA and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urrent cataloguing rules and standards based on the impact and enlightenment of RDA.

〔Key words〕library development;description standard;AACR2;RDA

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资源的大量出现改变了传统纸质资源独霸天下的局面,呈现出勃勃生机。作为反映图书馆传统核心理论内容之一的著录规则也在原基础上依据实际发展进行了多次修订[1]。为了满足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需求,资源描述与检索(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作为新标准于2009出版,成为新著录标准产生的契机,同时也在编目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各国图书馆专业人士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讨论,日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于2010年12月31日结束RDA测试后的过渡时期,并与合作者日前宣布,所有编目者桌面(Cataloger’s Desktop)的订阅用户都能在2010年6月前通过编目者桌面获取RDA工具包(RDA Toolkit)进行免费试用[2]。标志着RDA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对今后我国文献编目工作在理论、技术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做为图书馆的编目工作人员应密切跟踪其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编目规则的标准向国际化发展。

1 “RDA”的由来

RDA是以《英美编目条例》(AACR2)为基础,以国际编目原则(ICP)为原则,并基于书目记录功能需求(FRBR)和规范数据功能需求(FRAD)模型而重新修订的标准,其目的是为各种不同文献类型的资源提供著录与检索的统一使用指南和方法[3]。它采用了FRBR的思想,制订了一套适用于网络环境使用的规则,可以描述印刷文字资料、图像、地图、音像资料等各种信息资源,也可以同其他资源著录与检索标准兼容,适用于全世界范围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及其它专业信息机构。

RDA的前身AACR2是西方的编目圣经。自1978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国际编目界的重要规则,许多国家的编目规则都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AACR2[4]。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近三十年仍是第2版。其主体结构和思想没有改变,并因太复杂、太依赖于过时的卡片目录概念、难以适应新的数字资源描述而受到各方责难。1998年,国际图联(IFLA)正式出版了《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据此FRBR的概念模型和理念为AACR2的修订提供了理论支持。2004年,AACR主管委员会(Committee of Principsls for AACR,COP)担任新版本的编写者。2004年12月AACR3第一部分草案出台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在2005年4月的JSC会议上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讨论。在此次会议上,JSC和COP综合各方对AACR3分草案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决定为新版本的开发确立新的发展方向,新的工作名称RDA: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5]。2009年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RDA)正式出版,AACR2成为书目著录和检索的最新内容标准,体现了国际编目界的最新进展。

2 RDA的结构及内容

若要详细了解RDA内容,最便捷的方法是阅读RDA的内容说明书。该内容说明书概括介绍了RDA的方法,导言和几个部分的指南和使用说明,它们按照FRBR、FRAD模型定义的实体、属性和关系来组织,还有几个附录。每个部分的各章集中支持特定用户任务——查找、识别、选择、获取的元素。此外RDA的每个部分都会列出各自包含的数据元素。具体的内容与结构分以下几部分:

2.1 导 言

这部分内容简单介绍RDA的目的和范围、主要特点以及和其他资源著录与检索标准的关系。它阐明RDA的基本原则,并简要介绍作为RDA基本框架的概念模型。导言还介绍RDA的结构,列出其核心元素,解释用于表现使用说明和示例的惯例;涉及到语言和改编本时,RDA使用说明和惯例如何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某机构的主要使用对象所用的语言不是英语)[6]。

2.2 描述性资料著录部分(Description)

本部分内容主要记录载体表现与单件的属性以及作品与内容表达的属性。介绍了著录描述性数据指南和使用说明,涉及图书馆传统的书目记录元素,集中描述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以及被用于识别资源和描述资料技术的单件属性[7],共有8章:包括资源著录通用指南;资源识别;载体;提供获取与检索信息,记录作品与内容表达的属性的一般规则,识别作品与内容表达,集中识别作品与内容表达的主要元素;描述用户选择满足其内容需求的资源时所依据的作品与内容表达的属性,包括内容的性质和范围、预期读者等元素;检索点控制通用指南等内容。

2.3 数据著录提供指南和使用说明

主要包含检索点选择,检索点规范和非规范格式等,涉及名称、作品或内容表达(expression)标目的形式,将对变异形式和相关标目的参照提供明确说明,共有6章。包括个人检索点;家族检索点;团体检索点;地名检索;以及实物、概念、事件识别等内容[8]。

2.4 附录、术语表、索引

RDA有12个附录,它们分别是:附录A大写,附录B缩写,附录C首冠词,附录D描述数据记录句法,附录E检索点控制数据记录句法,附录F个人名称补充说明,附录G贵族头衔或等级,附录H公历日期,附录I、J、K、L是一系列关系标识的列表。

术语表定义RDA中具有特定技术含义的术语。大部分这些术语的定义在前面章节的使用说明中均有说明。从已经发布的RDA toolkit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章目前只占有相应位置,并无具体内容,有待日后继续补充。

索引将提供在RDA中使用数据元素及其他重要术语和概念的字顺表,并附有这些元素、术语和概念在指南和使用说明中的参见页码。

3 RDA性质与特点

RDA自称“一部新的资源描述与访问的国际标准”,是建立在AACR基础上,RDA将为所有类型的内容和媒体的资源描述和检索提供全面的指南和用法说明。其性质就是一个在数字环境下资源著录与检索的新标准。其计划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以数字资源为重点:建立在原则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使用;易于使用与说明;能在联机、基于网络的环境里应用;适合所有类型的媒介;与其他资源描述标准;应用范围拓展至图书馆领域外[3]。RDA的主要特点包括:

3.1 FRBR化(very FRBRy)

DRA在内容及结构的安排上与FRBR概念相一致,并全面支持FRBR的查找、识别、选择和获取的用户任务[9]。FRBR问世后,对国际编目界产生了很大影响,RDA核心元素选自那些与FRBR和FRAD定义的用户任务具有“高”匹配值的属性和关系[10],可以说它是一部充分体现FRBR概念和结构的编目标准。FRBR和FRAD模型给RDA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使它具有支持全面包括各种类型内容与媒体所需的范围,具有适应新出现的资源特征所需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具有在广泛的技术环境范围内数据的生产和运行所需的适应性[11]。

3.2 以新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为编目基础

AACR从AACR1到RDA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全面贯彻“国际编目原则声明”的原则和精神。RDA和IFLA的新的国际编目原则草案同时开发,虽然是不同的组织的计划,但JSC和IFLA关系密切,两者工作小组成员中有重叠互补,这样保证了RDA和新的国际编目原则的基本精神保持一致。

3.3 适用于网络的编目标准

RDA的使用是基于网络的,适于Web环境的应用和操作。RDA主要是一个网络产品(Web-based product),虽然也会出版活页印刷型版本,但以网络版为主,使用RDA产生的编目记录适于在网络环境下的获取和利用。它在设计上利用了新的数据库技术在数据获取、存储、检索和显示方面有效性和灵活性。对于信息的转录,通常是“take what you see”,简化著录过程,大大减少了编目员在转录中对数据的改变,节约了编目员的时间,也方便了机器抓取,提高检索与存储的效率[12]。它使编目过程更加简便、快捷、合作性强。如果对编目规则不熟悉,通过联机工具就可以很方便地检索到所需要的规则。

3.4 以独立格式,内容单一

RDA作为资源描述与检索的内容标准,独立于通信格式(如MARC21)之外,这样它可以作为世界范围内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惟一内容标准,各种元数据都可以采用这一标准,从而使资源描述标准化的水平、层次更高[13]。相对于AACR1及AACR2来说,编目员更易于熟练掌握。

3.5 编目标准兼容性强

RDA的编目标准不但可以与业内其他标准兼容,同时也可以与相关行业的标准兼容。它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数据在存储和显示上的灵活性,将记录数据和显示数据划分出清楚的界线,与其他资源描述与检索标准兼容,使得各种元数据格式都可以采用这一标准,不论ISBD、MARC21,还是DC等。除此之外,也能用于其他领域的信息系统。除了出版商使用的在线信息交换标准(ONIX),RDA还可与档案界、博物馆界的标准兼容,所用语言去掉不必要的图书馆专业术语,便于艺术馆、档案馆、博物馆及其他信息机构的使用,为跨行业的合作与共享创造了条件[14]。

4 RDA应用于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中、西文编目如何融合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各语种的编目遵循不同的编目规则,因而形成了分立式的目录体系。虽然不同编目规则的著录都依据ISBD,但名称和主题标目由于各国的文化差异,各自都规定了不同的规则。西文是将所有字顺式标目(题名、责任者)等,甚至将不同文种的文献的字顺式标目设置在同一目录中,从而形成多款目的字典式目录,显著特点是排序性强,便于浏览获取;中文目录是将题名、责任者、主题各自分立,对题名、责任者的排序不够重视,在机检环境下不便于读者浏览检索。ISBD有国际图联的背景,汇集各国专家,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但是ISBD不包括检索点的选取和规范控制部分,所以不能解决编目员的所有问题。参与RDA修订的人员目前主要来自英语国家,其目标试图要成为国际性的编目规则,并积极推广它的应用,因此,中、西文献编目应在不断的融合中相互取长补短[15]。

4.2 国内编目规则的统一问题

2006年4月,第一届全国文献编目工作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期间,代表们对于编目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尤其是全国联合编目中心和CALIS之间编目规则的差异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尽管双方都遵循ISBD的基本原则,只是在细节上有一些分歧,但标准的不同不利于图书馆数据的交流和共享,却是显而易见的。研究编目的学者应该懂得图书馆编目工作,掌握编目理论,更要理解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问题。说到底,我们做出来的书目数据,要能提供给国际同行使用,能让大家都看懂,能进行数据比对和匹配[16]。因此,在全国采用统一的编目标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4.3 著录信息问题

RDA追求简单且易于操作,但事实上规则仍感过于繁杂,并没有给编目员的工作带来简化。在编目工作中首选信息方面,题名页通常是我国图书馆编目人员习惯使用的主要信息源,但是没有经过正规学习的其他工作人员,习惯首选封面,这二者导致的信息差异是非常大的。在结构上,RDA缺乏各个数据元之间的关联,如一个题名下有多个出版者、出版地,哪个出版者和出版地之间是配对关系?

4.4 自动化环境问题

编目机读目录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如规定信息源中的题名、出版者为繁体字时,是按繁体字还是简化字著录,应该说目前国内不同编目机构对此的做法是有分歧的。如以港台图书为例,CALIS联合目录规定:将简体字著录在518字段,而繁体字应在200字段著录,由于检索系统对繁体字不兼容等因素,不能够进行检索,因此,很多图书馆则以简体字著录。或者题名可以通5XX字段进行弥补,但是如果210字段中出版发行者出现繁体字将导致简体字形式检索的失败[17]。因此,这也是我们国家图书馆应该关注的问题。

5 RDA发展前景

RDA的发展前景到底如何,我们从RDA的目标就可以看出,RDA的定位明确,目标远大,是一部提供所有媒体的书目描述和检索的跨国内容标准,并且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标准,在全世界范围的图书馆领域及其他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有:

5.1 有强大影响力的组织与机构

RDA有JSC这样有影响力和实力的机构作组织协调和资金支持,又有大批由图书馆界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发团队,畅通的意见和建议反馈,这些因素,将保证RDA的开发能集思广益,有序进行,尽最大可能做到全面、缜密、周到。

5.2 有IFLA的大力支持

之所以会认为RDA应用前景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RDA的开发得到IFLA的大力支持,它的影响力将帮助RDA开拓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并且将支持其发展成为国际标准[18]。RDA充分吸收了IFLA的IME-ICC会议及ICP的成果,使其可能成为一部超越英语世界的国际性编目规则。尽管IFLA编目组仍未最终放弃,但RDA的最终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IFLA计划中的“国际编目条例”出现的可能性。

5.3 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经开展的RDA服务实践

美国国会图书馆及其合作者日前宣布,所有编目者桌面(Cataloger’s Desktop)的订阅用户都能在2010年6月前通过编目者桌面获取RDA工具包(RDA Toolkit)进行免费试用。RDA工具包是一个基于网络的文件集,这些文件用非常流畅的方式集合到一起,它可供在线浏览,收录了包括RDA在内的各项编目文件和资源。用户如果通过编目者桌面获取RDA工具包,则可以通过编目者桌面的检索界面获取RDA工具包的资源,其资源显示在编目者桌面的搜索结果页面中。也可以在Desktop中点击RDA资源,界面马上跳转至RDA工具包系统中。也就是说,编目者桌面和RDA工具包这两种工具可以交叉链接,它们有非常丰富的链接和交叉引用。不同的链接用不同的颜色标示,表明指引的内容。目前,开发人员正在努力使这两种工具无缝集成[19],它们的实践无疑会给我们今后的使用提供更多的经验。

总之,RDA取代AACR2已是大势所趋,尽管在RDA的制定过程中遭到了业界等多方面的质疑,而且也存在许多不足,但这只是新标准出台的必经之路,也可以说RDA的应用前景是机会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RDA要想拥有美好的前景,必须还要做出许多努力,听取多方意见并不断加以改进与完善,尤其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反应及时的修订机制,开展用户体验及培训,并大力宣传和推广等有力措施。RDA到底能给我们中国编目带来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单晓红.RDA:未来的资源描述规则及其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7,(8):144-148.

[2]http:∥.cn/qkpdf/xdqb/xdqb201111/xdqb20111118-2.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美国国会 所感 图书馆 实践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