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文范文公文范文
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卓越计划及专业认证背景F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25-08-19人已围观
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卓越计划及专业认证背景F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计划”及专业认证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应当不断地优化、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应注重专业方向课程的全覆盖及实践环节的强化。
关键词: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卓越计划”;专业认证;课程体系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不仅涉及水、气、固体废物、噪声等各类环境因子的防治,而且涉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与科学管理等。相应地,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数量多且内容涉及面广,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也比较高。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起步较晚,华东理工大学在1973年成立了“三废”治理研究室,专业从事环境保护研究工作,这是国内最早的环保科研单位之一。1977年,清华大学在排水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研究数据表明,2001-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平均?增幅达到30%,环境工程专业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多年来一直不容乐观,每年大量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工作,或者部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以延迟就业。近年,基于就业的压力,在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卓越计划”及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应当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一、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一)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
2005年7月,人事部、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印发了《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要求自2005年9月1日起,对从事环保工程专业工程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注册环保工程师是经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并依法注册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和执业印章,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及相关业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是培养未来的注册环保工程师的“摇篮”。
(二)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要求
按照《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基础考试包括基础课部分和专业课部分。基础课主要有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经济、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等课程。专业课不仅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等污染治理类课程,还涵盖环境法规、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管理类内容。专业考试包括环境法规与标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专业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三选一)。
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内容来看,除必备的工科基础课程外,专业课程必须涵盖水、气、固体废物、物理性污染等全部环境要素的污染控制课程。当前,部分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以水污染控制为主,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课程则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课程或选修课。这样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不符合注册环保工程师提出的学生应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在考取注册环保工程师时有较大的难度。此外,物理性污染控制作为一门课程,包括噪声污染和电磁污染控制两部分内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内容需要对此进行调整。
二、“卓越计划”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一)“卓越计划”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针对工科类高校教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卓越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定“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定行业专业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并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同时,“卓越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卓越计划”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就是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行业标准尚未发布,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依据通用标准已制定并开始实施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或专业规范。依据通用标准,课程体系需要加大实践、实训等相关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按照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应由企业导师指导或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完成。
三、工程教育认证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一)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实施工程学位与工程师国际互认制度的重要前提。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发起构建国际工程教育与工程师互认体系,并签订了《华盛顿协议》。为推进我国工程师制度的改革,加快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互认体系接轨,我国于2006年开始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2012年,我国组建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3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接纳我国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这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并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和關键,对我国在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8月,环境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成立。该工作组积极开展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起草了《环境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等文件,并多次组织对认证专家的集中培训,从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流程和一支专业的认证队伍。2012年4月,环境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正式成立。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已有23所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其中,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已通过了第三轮认证。
(二)工程教育认证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要求课程设置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要实现: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环境工程专业补充标准》除明确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及专业类课程外,还规定实践环节应包含:环境工程基础实验(主要是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和環境微生物学实验等)、污染控制实验(主要是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等),课程设计(主要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实习(主要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并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创新,同时规定毕业设计(论文)要做到一人一题,其内容和深度应达到一定的要求。
四、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
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总学分一般在175学分左右,其中,公共基础平台课程50-55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学科基础平台课程35-40学分,占总学分的22%左右,专业课程(含课程设计)及实践、创新等课程70-90学分,占总学分的48%左右。专业认证要求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专业课程及创新等所占学分仅有28%左右。
环境工程专业涉及水、气、固体废弃物、物理性污染(噪声、电磁等)及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等多个学科方向,郑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已按照注册工程师考试要求,将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优化为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为了满足“卓越计划”及专业认证需求,2015年,郑州大学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将学科方向主干课程全部设置为必修课,因总学分的限制取消了专业模块课程(按模块选课学生不能将主要专业课全覆盖),并将管道工程、环境工程施工调整到了课程群中。同时,郑州大学适度压缩部分课程的学时或学分,如取消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及管道工程课程设计等,增加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实验等。此外,郑州大学调整了课程群中的选修课,提高了不同方向的教学深度,达到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效果的目的,并突出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见表1)。
为了适应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卓越计划”及专业认证等的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课程安排必须全部覆盖水、气、固体废物、物理性污染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控制课程,以及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课程等,同时还要强化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统筹考虑,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环境工程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
环境工程
专业本科
课程体系
背景
优化
2022/0512/51371
计划”及专业认证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应当不断地优化、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应注重专业方向课程的全覆盖及实践环节的强化。
关键词: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卓越计划”;专业认证;课程体系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不仅涉及水、气、固体废物、噪声等各类环境因子的防治,而且涉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与科学管理等。相应地,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数量多且内容涉及面广,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也比较高。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起步较晚,华东理工大学在1973年成立了“三废”治理研究室,专业从事环境保护研究工作,这是国内最早的环保科研单位之一。1977年,清华大学在排水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研究数据表明,2001-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平均?增幅达到30%,环境工程专业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多年来一直不容乐观,每年大量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从事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工作,或者部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以延迟就业。近年,基于就业的压力,在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卓越计划”及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应当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一、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一)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
2005年7月,人事部、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印发了《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暂行规定》《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核认定办法》《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要求自2005年9月1日起,对从事环保工程专业工程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注册环保工程师是经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并依法注册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和执业印章,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及相关业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是培养未来的注册环保工程师的“摇篮”。
(二)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要求
按照《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基础考试包括基础课部分和专业课部分。基础课主要有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经济、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等课程。专业课不仅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等污染治理类课程,还涵盖环境法规、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管理类内容。专业考试包括环境法规与标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及专业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三选一)。
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内容来看,除必备的工科基础课程外,专业课程必须涵盖水、气、固体废物、物理性污染等全部环境要素的污染控制课程。当前,部分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以水污染控制为主,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课程则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课程或选修课。这样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不符合注册环保工程师提出的学生应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在考取注册环保工程师时有较大的难度。此外,物理性污染控制作为一门课程,包括噪声污染和电磁污染控制两部分内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内容需要对此进行调整。
二、“卓越计划”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一)“卓越计划”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针对工科类高校教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卓越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制定“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与行业部门联合制定行业专业标准。高校按标准培养人才,并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同时,“卓越计划”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卓越计划”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要求
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就是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行业标准尚未发布,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依据通用标准已制定并开始实施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或专业规范。依据通用标准,课程体系需要加大实践、实训等相关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按照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应由企业导师指导或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完成。
三、工程教育认证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一)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实施工程学位与工程师国际互认制度的重要前提。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发起构建国际工程教育与工程师互认体系,并签订了《华盛顿协议》。为推进我国工程师制度的改革,加快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互认体系接轨,我国于2006年开始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2012年,我国组建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3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接纳我国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这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并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基础和關键,对我国在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7年8月,环境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成立。该工作组积极开展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起草了《环境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等文件,并多次组织对认证专家的集中培训,从而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流程和一支专业的认证队伍。2012年4月,环境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正式成立。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已有23所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其中,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已通过了第三轮认证。
(二)工程教育认证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的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要求课程设置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要实现: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环境工程专业补充标准》除明确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及专业类课程外,还规定实践环节应包含:环境工程基础实验(主要是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和環境微生物学实验等)、污染控制实验(主要是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等),课程设计(主要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实习(主要是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并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创新,同时规定毕业设计(论文)要做到一人一题,其内容和深度应达到一定的要求。
四、新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
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总学分一般在175学分左右,其中,公共基础平台课程50-55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学科基础平台课程35-40学分,占总学分的22%左右,专业课程(含课程设计)及实践、创新等课程70-90学分,占总学分的48%左右。专业认证要求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专业课程及创新等所占学分仅有28%左右。
环境工程专业涉及水、气、固体废弃物、物理性污染(噪声、电磁等)及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等多个学科方向,郑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已按照注册工程师考试要求,将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优化为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为了满足“卓越计划”及专业认证需求,2015年,郑州大学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将学科方向主干课程全部设置为必修课,因总学分的限制取消了专业模块课程(按模块选课学生不能将主要专业课全覆盖),并将管道工程、环境工程施工调整到了课程群中。同时,郑州大学适度压缩部分课程的学时或学分,如取消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及管道工程课程设计等,增加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实验等。此外,郑州大学调整了课程群中的选修课,提高了不同方向的教学深度,达到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效果的目的,并突出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见表1)。
为了适应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卓越计划”及专业认证等的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课程安排必须全部覆盖水、气、固体废物、物理性污染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控制课程,以及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课程等,同时还要强化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同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统筹考虑,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环境工程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
环境工程
专业本科
课程体系
背景
优化
2022/0512/51371
上一篇:生猪疾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火电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