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识别“谣”才可根治“谣”

识别“谣”才可根治“谣”

时间:2025-08-02 06:37:21 浏览次数:

有人说,泛滥的鸡汤文和养生帖已将微信朋友圈攻占。其实,不妨再加一项:食品谣言。塑料大米、塑料紫菜、塑料粉丝,“塑料君”最近有点忙;微波炉加热致癌、喝牛奶致癌、鱼腥草致癌,致癌物太多让吃货们“伤不起”;小龙虾是小虫虾、青蟹被打了针、鸡鸭靠吃激素长大,这些食物还能吃吗?

按理说,政府部门是最值得信赖的信源。但如果人们对民间传播的谣言是“宁可信其有”、对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却是“宁可信其无”的认知模式,事情肯定哪里不对了。

食品谣言生产与传播的动机,大体可分两种:一类出于利益驱动、经济敲诈、舆论商战、眼球博弈等恶意传谣,另一类是被无知裹挟、以“善意”的方式断章取义渲染问题,或者提醒亲友,以期引起对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更加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说,人们容易信谣传谣,背后体现了对食品安全状况的焦虑。而这,也給恶意制谣、传谣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是谣言,就得治。不论本意“善恶”,都要禁止。“不信谣”的前提是“识别谣”。这既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建社会信任度,也要提升百姓科学素养,当谣言满天飞时,得有明辨真假的能力。如果大多数人能对食品谣言所涉及的食品有一个大体科学的认识,即便谣言在源头被造出来,也难以形成接力传播的信息流,谣言的危害就大大降低了。

食品企业应做好风险沟通。眼下,辟谣跑断腿,谣言仍满天飞,这与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很有关系。作为对食品安全负第一责任的市场主体,食品企业不光要做得好,也要宣传好。

政府要加大力度主动发布信息和科普。信息公开是对社会舆论最主动的引导,政府部门及时发声是遏制谣言的重要手段。而科普能将最直接、最牢靠的食品安全知识提供给大众,所留下的知识印痕是最深刻的。这在信息碎片化、传播飞沫化的今天尤为重要。

消费者要增强自身辨谣能力。谣言止于智者。食以安为先,保卫舌尖上的安全,消费者更要加强主动性,积极学习靠谱、权威的食品安全知识,避免谣言传播中的“羊群效应”,甚至以科学的话语回击,增强食品舆论场中的自净化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根治 才可 识别